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奥曲肽治疗23例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广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48-149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41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奥曲肽组(23例)和对照组(18例),奥曲肽组采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8小时一次,连用3—7d,并联合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奥曲肽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P〈0.05)。奥曲肽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奥曲肽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且安全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5例随机分为奥曲肽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奥曲肽组给予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并联合对照组的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减压量、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48例无手术适应证的恶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5例奥曲肽组和23例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酸碱紊乱的治疗。奥曲肽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力尔宁)0.2 mg,皮下注射,每6 h或8 h1次,连用3~14 d。结果:奥曲肽组的症状缓解率为80%,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4.7 d,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症状缓解率为27%,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7 d,副反应发生率为43.5%。结论: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效果满意,且早期可逆转肠梗阻。  相似文献   

4.
谢春庄 《中原医刊》2009,(21):10-1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长期全肠外营养(TPN)在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的29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TPN治疗)11例、治疗组(生长抑素联合TPN治疗,其中奥曲肽100μg皮下注射,3)L/d,用药2周)1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腹痛、腹胀缓解率分别为83.33%、45.45%;肛门排气比例分别为66.67%、27.27%;治疗组胃肠减压量比对照组减少尤为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其生存质量评分(KPS)分值88.89%的患者高于60分。结论在恶性肠梗阻患者中,常规TPN治疗时联合应用生长押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奥曲肽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肠外营养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6例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奥曲肽+肠外营养支持(TPN),对照组给予禁食、补液等常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每日胃液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时间缩短(P〈0.05或P〈0.01)。结论奥曲肽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明显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道内的积液量,减少胃肠液体的丢失,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张永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22-2623
目的观察奥曲肽对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奥曲肽。观察2组3 d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临床疗效以及住院天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例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明显,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黏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72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外,另给予奥曲肽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胃肠减压量比对照组少(P<0.05),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对于黏连性肠梗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奥曲肽治疗早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早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38例早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及肠梗阻的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0例给予奥曲肽0.1mg,每6小时1次或每8小时1次,连用4~14d。同时按常规治疗禁食,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18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禁食,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短,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3.5&#177;1.6)d,平均住院时间(8.6&#177;4.2)d;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长,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6.7&#177;2.5)d,平均住院时间(11.2&#177;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在治疗早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上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收治的60例肠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治疗组入院后除按常规治疗外,另给予奥曲肽首次0.1mg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注射,10~15min注完,继之以0.025mg/h的速度持续微量泵入,连用3~7d,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8%(P〈0.05);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在肠梗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静脉滴注能明显改善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治疗纽(43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纽加用奥曲肽。结果:治疗组总止血率93.02%,对照组68.8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例出现腹胀、恶心,无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16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应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与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7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曲肽治疗组(观察组)36例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1.17±0.54)、(3.48±1.27)、(3.37±1.25)、(2.38±1.04)天,均低于对照组(1.78±0.74)、(4.21±1.77)、(4.28±1.61)、(3.11±1.1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TNF-α、IL-6、LPS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对血浆炎性介质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缩短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的近期疗效、安全性、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法将晚期恶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患者4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22)常规治疗,即禁食、鼻胃管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止痛等;治疗组(n=26)除常规治疗外,应用奥曲肽300μg/24h持续静脉泵入。评价两组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开始前后的鼻胃管引流量,并统计鼻胃管拔除率。通过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22.8%和42.4%,拔管率分别为22.7%和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第6天胃管引流量更少(260±146)ml/dVS(505±168)ml/d,(P〈0.01),Ps评分改善更佳,中位生存期延长1.4周,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0lμg/24h的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改善临床症状和Ps状况,但对患者的总生存期无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固齿胶囊结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23例牙周病患者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系统治疗组62例,进行牙周系统治疗,疗程结束后分别从中医症候疗效和牙周临床指标,如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丧失(AL)及其牙槽骨平均灰度值(MGVs)等几个方面观察比较两组之间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1%,牙周系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牙周系统治疗组.牙周临床指标统计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牙周系统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PD值分别为(3.30±0.90)、(3.60±0.70)mm,BI分别为(2.05±0.23)、(1.97±0.5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D值:(6.46±1.09)、(6.72±0.84)mm,BI分别为(3.43±0.47)、(3.4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MGVs为(110.06±34.74),与治疗前(105.89±3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MGVs为(122.73±26.91),较治疗前(109.17±28.2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L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MGVs改善较牙周系统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PD、PAL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牙周系统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结果与术后3个月情况相同,而两组间比较发现,牙周系统治疗组PAL为(5.42±1.04)mm,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5.12±0.7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BI为(2.22±0.36),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1.91±0.19),  相似文献   

14.
鸦胆子油乳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慕明  吴晓  庄业忠 《西部医学》2010,22(11):2068-2069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6例,采用FOLFOX方案,包括FOLFOX4和mFOLFOX6。治疗组40例,采用FOLFOX方案联合应用鸦胆子油乳。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与39.3%,22.5%与44.6%。且对照组有4例白细胞重度下降,发生率为7.1%。其余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鸦胆子油乳能减轻辅助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能力,且自身毒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与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成人简易智力测验MMSE表、Barthel指数评定(BI)作指标,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SE和B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更利于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肾汤。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Upro)、血红蛋白(Hb)和尿红细胞计数(URBC)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41例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针灸治疗;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早期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评分法)、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Portmann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能促进患者受损的面神经功能迅速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