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慧群 《上海护理》2011,11(3):69-71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但化疗药物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粒系细胞,造成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患者易出现感染。化疗期间一旦发生感染,就会影响化疗计划的顺利进行,严重者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现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感染的护理指导与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完全缓解(CR)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通过对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病情的观察及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化疗期间感染。结果 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施行预防感染的护理指导与管理效果满意。结论 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进行预防感染的护理指导与管理,能有效预防化疗期间感染,提高患者完全缓解(CR)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的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粒缺不伴发热者(A组),粒缺伴发热者(B组)及粒缺发热伴败血症者(C组)的hs-CRP血清水平。结果:A组(不发热组)hs-CRP血清水平为(5.37±4.65)mg/L,B组(发热组)为(74.05±48.35)mg/L,C组(败血症组)为(122.00±66.32)mg/L。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粒缺发热伴败血症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玉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851-2851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血液科2010-01-2011-03期间收治的92例白血病化疗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及重点部位预防感染护理方式,与同期白血病化疗患者应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感染25例(27.2%),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胃肠道、口腔、肛周感染多见.结论 对白血病化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整体护理及重点部位预防感染护理,减少白血病化疗引起的感染,提高白血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强烈化疗加用rhG-CSF的临床观察秘营昌,卞寿庚,孟庆祥,杨德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失败多由于白血病耐药和化疗毒性相关死亡,其中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粒缺)所致严重感染为毒性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1993年4~8月我院对...  相似文献   

6.
感染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高剂量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处于减少或缺乏(粒缺)状态,各种致病菌引起的高感染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化疗强度增强,深静脉置管的普及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革兰阳性菌(G+菌)的院内感染率(尤其是G+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1-2]。鉴于此,我们在江苏省内三个治疗中心进行了国产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来可信)单组开放性临床试验,并与同年度接受美国产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稳可信)治疗的患者组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比较来可信与稳可信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缺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HM)院内感染(NI)的危险因素,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回顾153例HM的NI,比较粒缺组与非粒缺组的医院感染率(NIR)、死亡率、院内感染持续时间、感染部位。20例曾用泰能治疗。31例患者化疗后2d~14d外周血WBC<2.0×10~9/L时给用G-CSF,剂量为75~150mg/d。8例严重NI患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结果:NIR为52.9%,粒缺组与非粒缺组NIR分别为87.2%和41.2%;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19.2d和8.8d”死亡为6例和1例;呼吸系统是最常见感染部位;泰能治疗有效率为55%;化疗后严重白细胞减少率:用G-CSF组为45.2%,对照组为87.1%;NIR分别为54.8%和90.3%。结论:粒细胞缺乏是发生NI的高危因素;泰能是有效而副作用小的药物;化疗后用G-CSF可以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帮助病人度过NI危险期,早期用G-CSF比晚期用好;IVIg的使用有待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洗必泰溶液擦拭PICC带管侧肢体对降低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患者导管局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科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导管维护方式,观察组在常规维护方法上,每日用洗必泰溶液擦拭带管侧肢体一次,比较两组干预后皮肤表面菌落合格率及PICC导管局部感染率。结果对照组皮肤菌落合格率为24.0%,观察组皮肤菌落合格率为86.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PICC导管局部感染率为22.0%,观察组为4.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洗必泰溶液擦拭PICC带管侧肢体对降低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患者导管局部感染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1.0×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缺)是指ANC <0.5×109/L,严重粒缺(profound neutropenia)是指ANC <0.1 × 109/L[1].粒缺持续>10 d,是严重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子.接受强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本身都会导致持续的粒缺或粒细胞功能障碍(dysfunction),此时患者面临严重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为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特点为体内产生大量无限增殖并分化受阻的白血病细胞,这些白血病细胞,不仅严重抑制正常造血,且可破坏体内免疫机能,常易并发内源性感染。同时由于强烈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在大量杀灭白血病克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机体正常造血机能和免疫功能,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粒缺,易发生外源性感染。此时,一旦发生感染,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为此,我院血液科自1983年5月以来建立白血病消毒隔离病房,1987年8月扩大为全病区保护性隔离病房。在降低感染率和提高缓解方面起到非常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化疗期间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感染的临床观察,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临床观察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1例口腔与外阴感染,1例牙龈出血,2例肛周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经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4例好转,4例治愈。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能减少化疗期间感染的发生率,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化疗期,降低白血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黏菌素B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病例,观察多黏菌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7例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其中22例多黏菌素B治疗有效,首次发热至给予多黏菌素B的中位间隔为3(2,5)d;多黏菌素B的中位用药时间为7(5,11)d,中位退热时间为37(32,70)h。其中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占14.8%,根据RIFLE标准,均为"损伤(Injury)"级别;色素沉着发生率为59.3%。结论多黏菌素B治疗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运用米卡芬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米卡芬净治疗,对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前后各项脏器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本组20例患儿中,9例痊愈,占45%,7例显效,占35.0%, 2例进步,占10%,2例无效,占20%,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期间,2例肝功能异常,1例皮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同时,用药前后患儿的各项脏器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米卡芬净治疗,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还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和反复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从而引起死亡。感染的常见部位是呼吸道、口腔、肛周、肠道、皮肤软组织等[1]。2017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1例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发生败血症,并相继在穿刺部位出现皮肤感染性肿块、肠穿孔,经多学科联合护理查房、讨论,给予同质化护理,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亲缘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幼儿白血病的护理方法。通过观察8例患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在预处理期间积极护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并发症。8例患儿移植期间心情较为愉快,积极配合治疗,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经检测HLA为供者型。180d的移植相关病死率为0,其间无致死性严重感染发生,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较快,护士的精心护理是幼儿半相合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8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L患者IFI发生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4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男性39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41(13-75)岁。68例患者共接受242例次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其中初治或复发后诱导化疗73例次,HSCT 14例次,巩固化疗155例次,患者共接受抗真菌预防治疗152例次,包括初级预防77例次,再次预防75例次。最终发生IFI 31例次,包括临床诊断IFI 24例次,确诊IFI 7例次,IFI总发生率为12.8%(31/242),诱导化疗IFI发生率为24.66%(18/73),HSCT IFI发生率为28.57%(4/14),巩固化疗IFI发生率为5.80%(9/15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或HSCT、粒缺时间≥7 d、危险度分层高危是热带地区AL患者治疗期间I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热带地区AL患者...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中最严重的毒副作用,也是甲亢危急重症之一,如处理不当,易危及生命。本文就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24例ATD导致的粒缺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移植(ABMT)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和化放疗敏感的实体瘤疗效显著。但ABMT过程中常因粒细胞缺乏等发生严重感染。无菌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现将我院6例ABMT的无菌护理问题作一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恶性血液病的医院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HM)院内感染(NI)的危险因素,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回顾153例HM的NI,比较粒缺组与非粒缺组的医院感染率(NIR)、死亡率、院内感染持续时间、感染部位。20例曾用泰能治疗。31例患者化疗后2d ̄14d外周血WBC〈2.0×10^9/L时给用G-CSF,剂量为75 ̄150mg/d。8例严重NI患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结果:NIR为52.9%,粒缺组与非粒  相似文献   

20.
总结1例乳腺癌老年患者愈后发生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行12次微移植术的护理经验。给患者回输2次新鲜造血干细胞及10次冻存造血干细胞的微移植治疗。积极给予抗感染、抗凝治疗,从健康供者的选择、动员、回输干细胞至粒缺期并发严重的耐药菌感染、针刺操作后导致的严重淋巴回流受阻及高凝状态时出现的导管堵塞,给予对症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和心理护理后,患者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