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胆脂瘤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与胆脂瘤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18例中耳胆脂瘤和8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的EGF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EGF受体在胆脂瘤的表达强于皮肤,表明在胆脂瘤内有EGF受体的存在和调节异常,进一步证实了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同时也表明胆脂瘤的过度增殖与EGF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们对颞骨胆脂瘤和各种中耳疾病的活组织作了组织学和生化研究以探索胆固醇和胆脂瘤的关系及其来源。所用材料为25例颞骨连续切片(其中22例上鼓室胆脂瘤,2例胆固醇肉芽肿,1例鼓膜内陷袋);52例上鼓室胆脂瘤和鼓膜内陷袋胆脂瘤手术标本;8例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标本;5例慢性单纯型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手术所获小黄色标本。用HE和PAS染色作组织学研究。8例中耳渗出液、5例内陷袋耳粘膜、4例中耳粘膜和静脉血、5例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标本作生化研究确定胆固醇和胆固醇酯量。结果:组织学观察表明有上鼓室胆脂瘤的颞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2月至1994年10月,共对2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骨疡型、胆脂瘤型)施行了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听力提高30dB的为15.38%,20dB的46.15%,10dB的15.38%,保持原听力的为23.07%。术后经1~4年随访,胆脂瘤复发率为7.7%。本文就手术体会和经验及有关胆脂瘤复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颞骨岩部位于颅底,位置深在,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多。该区域常见的病变有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和囊肿等。岩部胆脂瘤多为原发性,亦可继发于中耳乳突胆脂瘤,原发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早期发现,多数患者直至病变扩展出现颅内或颞骨内神经损伤症状才得以发现。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处理不慎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和BCL-2/腺病毒E1B19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 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胆脂瘤上皮的凋亡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与18例外耳道皮肤标本中HIF-1α和BNIP3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2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和18例外耳道皮肤标本的凋亡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HIF-1α和BNIP3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7和0.0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79,P<0.01);BNIP3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8和0.11±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63,P =0.0185);经pearson相关分析,在胆脂瘤上皮中,HIF-1α和BNIP3之间呈正相关(r =0.418,P =0.003);Tunel染色中,凋亡指数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8±12.5)%和(9.99±2.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166,P<0.01)。结论 HIF-1α和BNIP3在中耳胆脂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胆脂瘤的高凋亡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于外耳道的胆脂瘤称外耳道胆脂瘤,临床可见,发病率约占耳科疾病的0.1%。如不及时治疗,常压迫外耳道周围骨质,引起骨质吸收和破坏而侵犯中耳及乳突,导致面瘫、听骨链破坏以及迷路瘘管等。笔者近5年来治疗Ⅰ期外耳道胆脂瘤2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9~69岁,平均35.64岁,病程3个月~5年;均为单耳发病。  相似文献   

7.
在胆脂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tactic factor-l, MCP-1)既能聚集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的自介素-1和6及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性因子,又能够诱导这些炎性因子产生,从而加重组织损伤。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不仅能促进炎性细胞在胆脂瘤中的聚集,而且能促进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细胞的迁徙和分化。MCP-1和FN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CP-1和FN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象分析技术,用抗EGFE的单克隆抗体对8例正常喉粘膜、25例喉粘膜不典型增生及53例喉鳞癌组织进行标记及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喉粘膜病变的加重,EGF-R的染色强度PU值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正常喉粘膜(PU=13.36±4.26)相比,喉癌(原位癌PU=21.62±10.42,进展期癌PU=26.63±6.92)及重度不典型增生(PU=23.64±7.28)组织中EGF-R过度表达。研究结果提示,EGF-R与喉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重度不典型增生有高度的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9.
中耳咀脂瘤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分子水平上,包括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耳咀脂瘤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分子水平上,包括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鼓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鼓室是指中耳原因不明的出血而蓄积咖啡色分泌物、鼓膜呈蓝色的临床现象。作者于1991~1994年共诊治特发性血鼓室18耳,经额骨CT扫描、鼓室。乳突探查及组织学检查,其中6耳(33.3%)诊断为胆固醇肉芽肿,12耳除中耳有咖啡色液体外,未发现肉芽组织。8例患者对侧耳诊断为一般分泌性中耳炎。病人随访0.5~3年,2耳复发,1耳自愈,15耳治愈。  相似文献   

12.
0胆脂痛型中耳炎选用封闭术,目的在于确一实清除病变及尽可能恢复中耳的解剖及功能。回顾84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行封闭术治疗,并随访7~17年的资料认为,第一步手术清除胆脂瘤,封闭中耳腔。若中耳粘膜肥厚、炎症或粘膜组织被清除者,鼓室内应置厚硅胶片。胆脂瘤残留率低(15~20%)(Austin,1989】Degnine1978;1980),并未引起严重并发症,临床出现胆脂瘤的潜伏期亦较长。一年后再施行第二步手术(亦称计划性修正术),目的在于评估有无残留鳞状上皮,咽鼓管功能及粘膜情况,能为以后仍采取封闭术抑或开放性一手术提供较佳选择。此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的CT特征与诊断。材料与方法:临床与X线拟诊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及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患者65例行中耳乳突CT薄扫,31例34耳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中耳乳突溶骨性改变18例19耳(5588%,19/34);中耳乳突胆脂瘤13例15耳(3312%,15/34);乳突气房、鼓窦、听骨破坏34耳(100%,34/34);天盖、乙状窦板破坏23耳(6765%,23/24);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6耳(1765%,6/34);脑脓肿2耳(588%,2/34)。结论:根据中耳乳突骨质破坏及软组织密度影,基本上可以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为中耳乳突手术路径、范围、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两文分别对慢性中耳炎及胆脂瘤所造成的中耳骨质吸收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以探讨中耳炎病程中骨质吸收的机理。研究材料为慢性中耳炎听骨病变边缘区的粘膜下层-骨组织及胆脂瘤骨疡边缘区的粘膜下层-骨组织。前者系中耳术中取出之砧骨;后者为中耳术中或活检采取之骨质。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是:病理砧骨的粘膜下层与坏死骨质间的边缘区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增生及细胞增生,主要是组织细胞增生,其间质有明显的胶原溶解现象。胆脂瘤骨疡边缘区的粘膜下层及骨组织所见与前者相同。作者们从而得出以下结论:慢性中耳炎的骨质吸收并非如以往学者们所公认的是由于血运不佳、组织缺氧造成;胆脂瘤形成的骨质吸收亦并非由于胆脂瘤对骨质的压迫吸收所  相似文献   

15.
颞骨岩部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7例颞骨岩部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其中先天性胆脂瘤3例,后天性胆胎瘤4例。对岩部胆脂瘤的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声能经由低阻抗的空气传递至高阻抗的迷路,作为中耳的传声结构,鼓膜、听骨链(锤骨,砧骨及镫骨)、韧带、肌腱和中耳腔均参与了中耳的传声过程。中耳力学通过研究中耳结构对于传音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中耳的生理功能,各种病理状态下中耳的传声能力及中耳手术对听力的改善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工具的发展,中耳有限元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耳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技术,用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0耳中耳胆脂瘤、11耳健康外耳道皮肤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定位,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检测8耳中耳胆脂瘤、4耳健康外耳道皮肤中EGFR。结果:130耳中,29耳上皮、24耳成纤维细胞、单个核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显示EGFR阳性,免疫着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及细胞浆,且从基底细胞层到角质层逐渐减弱;外耳道健康皮肤仅散在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及6耳血管内皮细胞呈弱阳性。28耳胆脂瘤标本中有6耳在170KD处出现阳性蛋白带,所有外耳道健康皮肤未见任何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对EGFR在中耳胆脂瘤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应用ATP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等研究,观察胆脂瘤表皮铺片及冰冻切片中Langerhan细胞(LC),以及T4,T8,B细胞和HLA-DR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并通过形态学计量和图象分析得出,胆脂瘤表皮中LC密度与外耳道皮肤表皮中LC密度差异无显著性。胆脂瘤基质中T4平均面数密度和T4/T8比值高于正常人外周T4/T8之比,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LC可能在中耳胆脂瘤发生中起到一定作  相似文献   

1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胆脂瘤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厚恩  汪磊 《耳鼻咽喉》1996,3(4):195-198
为了研究表皮生长因子与胆脂瘤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18例中耳胆脂瘤和8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的EGF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EGF受体在胆脂瘤的表达强于皮肤,表明在胆脂瘤内有EGF受体的存在和调节异常,进一步证实了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同时也表明胆脂瘤的过度增殖与EGF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ATP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等研究手段,观察胆脂瘤表皮铺片及冰冻切片中Langerhan细胞(LC),以及T_4、T_8、B细胞和HLA-DR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并通过形态学计量和图象分析得出,胆脂瘤表皮中LC密度与外耳道皮肤表皮中LC密度差异无显著性。胆脂瘤基质中T_4,平均面数密度和T_4/T_8比值高于正常人外周T_4/T_8之比,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LC可能在中耳胆脂瘤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