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携带第1类整合子的特征及所含基因盒的种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8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制备细菌转接合子,采用PCR技术鉴定第1类整合子,并对PCR产物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4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对复合磺胺、四环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表现多重耐药,其中2株同时对链霉素和壮观霉素耐药。PCR检测第1类整合子1 000 bp 2株,PCR产物测序1 000 bp整合子携带腺苷酰基转移酶(aadA1)基因盒并存在于7 800 bp可接合质粒上,与sul 1和qacEΔ1基因连锁,分别传递着对链霉素、壮观霉素、复合磺胺和季胺盐类消毒剂的耐药性。结论: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可接合质粒上第1类整合子携带的aadA1耐药基因盒是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产生和扩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立论依据】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研究表明,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和水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整合子的分布及其携带的基因盒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检测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基因盒,对于控制细菌耐药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思路】 本研究通过检测青岛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I类、II类及III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分析整合子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旨在探讨整合子在介导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 【实验内容】 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别设计针对I、II、II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及可变区的PCR引物,PCR检测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可变区基因的PCR扩增,回收纯化的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将筛选鉴定的重组子送往华大基因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经在线Blast及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的相关性。 【材料】 78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自青岛市立医疗集团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细菌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PCR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pMD18-T载体购自大连TaKaRa公司。 【可行性】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78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氨曲南、头孢曲松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70%;I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为53.89%,其中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类整合子可变区检测出3种不同长度的片段:2株750 bp片段不携带耐药基因盒,8株1 800 bp片段携带dfrA17-aadA5 基因盒,1株1 200 bp片段为aadA22基因盒;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携带耐药基因盒的菌株占61.9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基因盒阴性菌株(P<0.01)。 【创新性】 首次研究青岛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探讨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与Ⅰ类整合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监测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特性.方法 临床分离114株大肠埃希菌经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并检测耐药性,应用PCR法扩增质粒DNA上Ⅰ类整合子,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和DNA测序.将序列结果在GenBank中搜索,确定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的种类和排列.结果 细菌耐药率>50%,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耐受3种以上抗生素).在58株细菌的质粒DNA上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序列,大小约600~3 500 bp,各含1~3个Ⅰ类整合子.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为dfrl7(甲氧苄啶耐药基因)与aadA5(链霉素、壮观霉素耐药基因),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l7-aadA5.绝大多数携带甲氧苄啶耐药基因盒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受,大多数携带链霉素、壮观霉素耐药基因盒的菌株对链霉素不敏感.结论 目前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强,并广泛存在Ⅰ类整合子.菌株携带基因盒和耐药表型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基因盒介导了细菌耐药性.细菌的多重耐药率与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相关.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检测细菌总DNA中1、2、3类整合酶基因,确定细菌携带整合子的情况。阳性菌株进一步检测整合子的可变区,分析插入基因盒的序列。结果50株大肠埃希菌中19株携带1类整合子,2株携带2类整合子,集中分布在对4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中。插入基因盒主要是dfr和aadA类基因盒,各种基因盒组合中最常见的是dfr17-aadA5。结论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高度一致,但是单个菌株的耐药谱与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缺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从血液分离大肠埃希菌中I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方法:对1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扩增I类整合子,将扩增产物测序并分析其中的基因盒。结果:6株细菌含有I类整合子,整合子大小分别为600bp、1700bp,600bp整合子含基因盒dfr2d,1700bp整合子含基因盒dfr17-aadA5。结论:整合子在从血液分离大肠埃希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随着临床大剂量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菌株日趋增多,常导致治疗的失败和病程迁延。I类整合子是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最普遍的整合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在细菌耐药性方面起关键作用,且整合子的分布及携带的基因盒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目前尚未见青岛地区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I类整合子的分布、基因盒的组成及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明确青岛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I类整合子及其携带的基因盒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13年青岛市立医疗集团分离鉴定的呼吸系统感染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82株,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K-B法测定细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检测整合子保守区的整合酶基因;对保守区阳性的菌株进行可变区基因的PCR扩增,将回收纯化的PCR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鉴定后,重组克隆送往华大基因公司进行测序,通过在线Blast和DNA 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I类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 【结果】 8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3%~72.1%,其中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呋辛类药物的耐药率达60%以上;I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76.82%,I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大小从750~2 500 bp不等,测序结果显示其携带的11种基因盒主要包括编码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aad 家族(aadA1、aadA2、aadA5、aadB)、aac 家族(aacA4)、编码磺胺类耐药性的dfr家族(dfrA1、dfrA5、dfrA12)、编码氯霉素耐药性的catB8 基因及功能不明的orfF及orfC 基因,共组成7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组合(已向GeneBank申请登录)。 【结论】 青岛地区呼吸系统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I类整合子的阳性率较高,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赋予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的耐药性,这些耐药基因盒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li)Ⅰ类整合子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3类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类整合子3个不同部位的基因.对经SDS处理的Ⅰ类整合子阳性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基因与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率为32.39%(23株),Ⅰ类整合子的总检出率为88.73%,不同部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整合酶基因74.65%、遗传标记基因78.87%、可变区基因21.13%.SDS处理前、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的Ⅰ类整合子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的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S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qnr基因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其中产酸克雷伯菌4株)的qnr基因进行筛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鉴定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并采用PCR检测qnr基因阳性菌株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结果 在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株为大肠埃希菌,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呈多重耐药性,且Ⅰ型整合酶均阳性、Ⅱ型整合酶均阴性.结论 在所收集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并不高.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ESBLs,且呈多重耐药性,qnr基因存在于Ⅰ类整合子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qnr基因流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其中产酸克雷伯菌4株)的qnr基因进行筛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鉴定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并采用PCR检测qnr基因阳性菌株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结果在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株为大肠埃希菌,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呈多重耐药性,且Ⅰ型整合酶均阳性、Ⅱ型整合酶均阴性。结论在所收集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并不高。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ESBLs,且呈多重耐药性,qnr基因存在于Ⅰ类整合子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耐药性,及其Ⅰ类整合子分布、可变区耐药基因盒与分子进化关系。 方法:采用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检测上述菌株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变区耐药基因盒。采用Clustal X和MEGA软件分析Ⅰ类整合子基因盒中耐药基因分子进化关系。 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4.2%~100%,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也高达41.6%~62.5%。62.5%(15/24)大肠埃希菌、67.9%(19/28)阴沟肠杆菌、83.3%(20/24)鲍曼不动杆菌检出Ⅰ类整合子,81.5%(44/54)Ⅰ类整合子呈现为4种单条带谱型,其余为3种双条带谱型。Ⅰ类整合子可变区耐药基因盒中存在aac(6′)、sad(3″)、aad(2″)、cat(4′)和dfr(7、A13和15)耐药基因,可分别介导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根据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序列差异,上述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可分成4个分子进化组。 结论:上述肠道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并携带高含多种耐药基因盒的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有4条不同的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蔡俊源  杨荣兴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401-1401,1595
目的分析沙门菌质粒DNA上整合子的分子特征。方法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Mieroscan WalkAway40和纸片扩散法,对32株沙门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提取细菌质粒DNA,PCR扩增Ⅰ类整合子、Ⅱ类和Ⅲ类整合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2株细菌含有一个Ⅰ类整合子,整合子大小分别为1000bp和1700bp。1000bp整合子含基因盒aadAl,1700bp整合子含基因盒dfr17-aadA5,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酶。结论整合子在沙门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是介导和传播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致呼吸系统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存在情况,研究整合子中基因盒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测定9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简并引物PCR方法扩增整合子5'保守区的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酶基因,对阳性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作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并进行整合子分类;对整合酶阳性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自临床的57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并进行测序分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9株整合酶I阳性,其中47株整合子I扩增阳性,RFLP分为2型,测序结果为aacA4-catB8-aadA1和drf17-aadA5。3株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扩增均阳性,可变区经RFLP分为1型,测序结果为orf513-qnrA1-ampR-qacEdeltal,ISCR1阳性菌整合子I均阳性,经ERIC-PCR检测将5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7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盒较常见,ERIC-PCR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了解整合子类型以及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由MicroScan Walk Away 40仪器完成,整合子分类检测及开放阅读框扩增由PCR法完成。开放阅读框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后进行DNA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Genebank上作比对。结果:62株鲍曼不动杆菌有11株呈多重耐药,阳性率17.7%,1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均耐药,其余菌株较敏感。1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均检出整合子;进一步分类鉴定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开放阅读框可变区扩增产物为(0.3~2.5)KB不等条带,测序结果证实11株Ⅰ类整合子含有6个不同耐药基因盒:blam-1,orfX,aacA4,catB3,dfrA1,aadA1。其中7株均出现catB3,aacA4和dfrA1组合。结论: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相对较低,但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整合子率较高,且均为Ⅰ类整合子;其整合子基因盒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编码,其中aacA4,catB3和dfrA1耐药基因组合在本地区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志贺菌属整合子对耐药性的贡献及其稳定性。方法对志贺菌属1类、2类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分别克隆、转化DH5α,观察阳性克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将整合子阳性克隆菌与多重耐药志贺菌进行质粒接合实验,并测定耐药性的改变。对10株耐药谱不同、携带整合子不同的志贺菌属细菌进行无抗生素压力下连续多次传代实验,检测其耐药性及整合子的变化。结果志贺菌属1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dfrA17-aadA5阳性克隆菌对链霉素和甲氧苄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提高了8倍和32倍;2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dfrA1-sat1-aadA1阳性克隆菌对链霉素和甲氧苄啶的MIC分别提高了64倍和32倍;整合子阳性克隆菌经质粒接合传递后对抗生素的MIC无改变。1株携带2类整合子的志贺菌属菌株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丢失整合子及其耐药性。结论志贺菌属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系统可引起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对质粒接合传递耐药性无影响。志贺菌属的2类整合子可发生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检测1类整合子,并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PCR方法扩增1类整合酶基因,经电泳后检测扩增产物.[结果]266株革兰阴性细菌中检测出1类整合子66株,检出率为24.8%.主要阳性菌为大肠埃希菌34.3%(24/70)、肺炎克雷伯菌48.1%(26/54)、阴沟肠杆菌30%(6/20)、铜绿假单胞菌15.6%(7/45)、鲍曼不动杆菌4.8%(2/42)、产气肠杆菌20%(1/5).1类整合子阳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携带1类整合子菌株易表现出对至少4种抗菌素的多重耐药性,其多重耐药率为68.2%(45/66),明显高于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28.5%),P<0.05.[结论]1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革兰阴性细菌中,1类整合子对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临床细茵基因水平的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