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意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4.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继承了这一诊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发扬,在其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次论及。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无论是单一脉还是相兼脉在判断疾病病位、病机、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宋银枝 《光明中医》2010,25(11):1956-1958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趺阳脉诊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趺阳脉的脉理渊源、诊脉部位、方法与原理以及趺阳脉诊与寸口、少阴脉诊关系等,阐述趺阳脉诊在辨病辨证、拟法遣方用药、预测病情、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趺阳脉诊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趺阳脉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强调中医辨病识证四诊合参,临床脉诊应不拘泥寸口而应重视趺阳脉诊等诊法。  相似文献   

6.
王叔和对趺阳脉的论述,继承于《伤寒杂病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在《脉经》中提到趺阳脉者有14处,与仲景所论趺阳脉相比,其脉名及主证相同者9种,新增者5种。对这些脉象和主症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7.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疑点、误点评析(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材第五章诊脉部位的内容里有 :“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明确指出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 ,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 ,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 :“年青人脉象多带滑 ,老年人脉象多带弦。”这里的年青…  相似文献   

8.
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诊治消化系疾病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在诊断方面重视症状辨《伤寒论》共188条、《金匮要略》近20种病证论及消化系统状,把症状的有无、特点及其伴随症作为辨识证的重要依据;重视趺阳脉。  相似文献   

9.
论趺阳脉     
趺阳、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但后世对此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脉经》等经典著作还原《伤寒杂病论》中相关脉学内容的本来面目,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对仲景脉学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诊脉方式:寸口诊法为主,遍身诊法为辅;(2)仲景寸口三部脉与人体对应关系:寸口三部脉与人体三焦部位对应,即仲景把寸口脉分为"寸口、关上、尺中",寸关尺三部分别相应人体上中下三焦;(3)仲景阳脉、阴脉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脉象阴阳:阳脉多提示脉位趋于表浅、脉力强、脉势滑利、脉率快的脉象;阴脉多指示脉位趋于深下、脉力弱、脉势涩滞、脉率慢的脉象。另一方面是部位阴阳:寸关为阳,尺脉为阴。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仲景的脉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非常重视脉诊,全书脉诊法以寸口诊法为主,兼论趺阳脉,还有少量关于少阴脉诊论述.通过对<伤寒论>中脉诊法的研究,发现其寸口诊法与<难经><脉经>等医籍中脉诊法均不同,<伤寒论>中的脉诊法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①以阴阳为总纲;②以尺寸脉合诊判断病在何经;③多论脉象,少谈脉位;④多言"尺寸",少语"关"部.趺阳诊法与少阴诊法常常相提并论,可见张仲景对胃气、脉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哀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存此仲景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论点。  相似文献   

14.
麻子仁丸为《伤寒论》“脾约”证治的一张名方,倍受历代医家推崇。由于仲景于此以脉论机,以脉定证,每使后学对其主证、病机存有疑窦,以致影响该方的正确使用。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次。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本方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15.
<正> “趺阳”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在该书序文及辨脉法诸篇中屡次谈及“趺阳”。古时以“趺阳”为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部位之一,以候胃气,似无争议,只是后世独取寸口而罕用人迎、趺阳而已。笔者偶检文献,发现在日人抄本《千金方》卷一第三篇“治病略例”中“趺阳”竟写作“跌阳”,且“跌”字左旁尚有小字注文“徒结反”三字,正是《广韵》反切,可见抄录者认定是“跌阳”,决非“趺阳”之形误。该抄本系日人和气嗣成氏在正和四年(1315年)根据唐宋之际的一种《千金方》写本,并参照建治三年(1277年)日人仲景写本抄录而成的卷子本,至19世纪始被丹波元坚发现,只存第一卷,  相似文献   

16.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17.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趺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趺阳脉能诊断脾胃疾患,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继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各卷之中。它运用于临床,起源于汉代以前,兴盛于晋朝,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之久,可谓是一古老的、传统的切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忠文主任医师系湖南名医,研习歧黄50年,学验俱丰吴师悉心研究《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师古而不泥古,对《伤寒论》他提出应将其放入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认识,以及“六经非经”的观点;延伸诊法,首次提出了趺阳脉的持脉方法,正常脉象及十二病脉的主病症、病机等;临床上讲究辨证求因,重视经方、药对的使用,治疗疑难杂症多从痰瘀入手;注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顺应自然、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吴师的这些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理论,对学习中医药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