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起搏心电图(V)双腔起搏器心电图(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如前所述,DDD起搏器具有类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植入后可使患者原有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图5)。DDD起搏器类房室结传导功能具有多方面含义,这些功能特点在其心电图上都有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3.
双腔起搏器及三腔起搏器的计时间期中有一个重要参数—一房室间期(也称房室延迟)。房室间期是心房事件与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问期,是起搏器设定的房室传导时间,与自主心律中的P—R间期相当。房室间期分为感知和起搏两种,前者为心房感知事件与心室起搏脉冲的间期, 相似文献
4.
5.
6.
对双腔起搏器患者伴发的快或不规整心室起搏心电图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 :最近我遇到 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患者男性 ,77岁 ,因房室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近日反复心悸 ,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我从这位患者动态心电图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 2段心电图 (图 1A、B)。我对图 1A的诊断 :窦性心律 ,起搏器呈DDD和VAT工作模式 ,箭头指处是心房起搏 , 号处为房性早搏。对图 1B的诊断是窦性心律 ,房早未下传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起搏模式为VAT模式。分析这两段心电图 ,图 1A的基本节律是窦性心律 ,仅第 5个周期为心房起搏 ,心室则均为起搏节律 ,因此 ,图 1A的起… 相似文献
7.
双腔起搏器因设定的参数、患者的自身心律、自身房室结的传导功能,可表现为DDD、AAI、VAT、VDD及DDI等工作模式。临床或心电图医师可通过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5岁。5个月前曾因冠心病、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植入DDD起搏器(起搏器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20次/min,A-V间期220ms,总心房不应期450ms,心房电压0.4mV,心室电压0.2mV),术后经抗心律失常治疗病情好转。本次因腹泻、食欲不振1周入院。入院体检:BP130/85mmHg,心界不大,心率6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脐下略感疼痛。肝脾无肿大。心电图(图1A)示:窦性P-P频率62次/min,因自主节律快于起搏下限频率,本身存在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DD双腔起搏呈VA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用食管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结病变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12)岁.同步记录食管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测量出房间传导时间,在此基础上加100 ms,设定为优化后起搏器的房室间期.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时设定的房室间期和根据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最佳房室间期(AV间期)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当采用经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最佳房室间期时,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房室间期下所测量的值[(35.18±7.33)ml比(34.32±7.14)ml;(83.98±12.63)ml比(84.71±12.90)ml;(57.99±6.90)%比(59.30±6.9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食管心电图可测量出患者的房间传导时间,根据数值进行个体化的房室间期的优化,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心电图增加了新内容,起搏器植入后的心电图不同于一般心电图,由于感知及起搏这两大基本功能的相互作用在以下几方面对心电图发生影响:①起搏电极位置放于右房、右室或双侧心房及心室,致使心脏最初除极位置变化;②心脏起搏后除极顺序... 相似文献
11.
在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当中,房室延迟的程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程控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起搏器寿命,改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房室延迟的研究进展及程控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在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当中,房室延迟的程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程控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起搏器寿命,改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房室延迟的研究进展及程控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余不详),于院外安装DDD起搏器。在我院门诊作心电图检查,可见双腔起搏与房性夺获呈二联律(图略)。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中节选的3段。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81岁。因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10年。近3月来自觉胸闷、头晕。心电图检查(图略)示:问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起搏频率由原来的65次/min降至58次/min,窦性频率5l~52次/min,偶有窦性停搏2s以上,其后有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根据病史及心电图考虑为起搏器电池耗竭,经临床测试证实后给予更换D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1.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
双腔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为右心耳.电极导线的头部被动固定在梳状肌中,心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为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的顶端被动固定在肌小梁中。由于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的感知及顺序性心房、心室的起搏功能,因而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先后顺序性收缩,使心房对心脏的辅助泵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除感知与起搏功能外,双腔起搏器尚有房室间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双腔起搏器是在心房、心室各放置一根电极导线,具有起搏和感知心房、心室的功能。因此双腔起搏器比单腔起搏器增加了一些间期,其功能也比单腔起搏器相对复杂。尽管不同厂家起搏器间期的名称各异,但其基本功能类似,以下介绍双腔起搏器的几种主要间期及相关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PV)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观察98例植入DDD/R起搏器患者(打开MPV功能组49例,关闭MPV功能组49例)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房颤负荷百分比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减少(P<0.05);两组在植入起搏器术前术后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在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减少房颤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关闭MPV功能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