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2.
正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反用泻下之药,是误治。误下则脾胃受伤,因而利下不止,此时当辨明表里。脉象急促或短促者,乃胃肠虽伤,但正气尚能抗邪,外邪尚未全陷于里,而表证仍在,治法当以解表为主,表解则利止。若见喘而汗出者,则邪热内传,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雍盛,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5.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了之,利遂不止,脉促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条文似属方证不符,有待商榷.综观《伤寒论》注释,历代医家认识有如下种种:①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肠胃,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为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熏於肺则喘,外蒸体表而汗出。②脉促、喘而汗出为表邪未解故。③认为本条是误用下法后所出现的里虚寒证,气喘是由中虚气逆而上,而正气又欲托邪外出所致,应用桂技人参汤主之。④原文有误,此条当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相似文献   

7.
伤寒证候繁复。常有误治,谓之“逆”,如当评反下,当下反汗,或虚寒证,脉见浮大,反作实治,或阳证似阴,误作虚治。其种种不一,变证百出,故有误治后救逆之辨。表证尚在仍当汗解误施汗吐下后,表征仍在者有下列情形:一、下之脉浮,知邪仍在外,当以解外,宜桂枝汤;二、下之后下利,脉促者,为表未解,法当解表、使表解里自和;三.下之微喘者,为里气上逆、阻邪不得内传,邪仍在表,治用桂枝汤以解外,加杏子、厚朴以降气治喘;四、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是正气拒邪,势必外发而上冲,故知里未伤邪犹在表。仲景所举脉浮,脉促、微喘,其气上冲等,仅提示表证未解之意,其临床表现,仍须脉证合参,其本质则为邪气欲入,而正气拒之,相互争斗所致,则治从汗解,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8.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此症早在《伤寒论》中就已经提到。《伤寒论》第 96条云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 ,没有太大分歧。惟有往来寒热一症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成无己认为 :“邪在表则寒 ,邪在里则热 ,今邪在半表半里 ,未有定处 ,是以寒热往来也。”(《注解伤寒论·卷三》)陈尧道对此症的解释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外与阳争而…  相似文献   

9.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以下简称胸痹篇)之胸痹是指胸部疼痛之疾患,心痛是指正心窝部疼痛之病,而短气是呼吸短促之症,此三者均为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冠心病心绞痛之疾,似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临证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本为治少阳病,是为口苦、咽干、目眩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设。在《伤寒论》398条经文中,凡见之者三,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名方。伤寒,邪客半表半里,以此方外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其功效犹如兵不血刃而敌军遁去,城池收复,故称之曰“和解之剂”。后人更有“少阳百病此为宗”之美誉也。笔得在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中,依辨证论治学说之旨,将其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中之疑难者,每获意外之功,且屡试不爽,特予公诸,以飨同道。1走表入里治感冒 感冒届常见病、多发病,若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法”,就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善用和法 ,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和”法的方剂甚多 ,主治颇广 ,可谓开后世和法之先河 ,为后世和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择其要者加以浅议 ,冀以窥其和法用药之端倪。1 解肌表 ,调和营卫 《伤寒论》1 3条云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法。太阳统摄营卫而主一身之肌表 ,抗御病邪而为六经之藩篱。若风寒之邪侵表 ,太阳之经受邪 ,营弱卫强 ,营卫不和 ,乃致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诸症 ,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  相似文献   

12.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等五味组成,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其主治有三:①外感表症,内停水湿,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②水湿内停胃肠,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相似文献   

14.
正喘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分为实喘与虚喘,为后世论述喘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虽无咳喘专论,但在书中可见"咳喘""上气"等论述,并配有治法方药。研究《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论述,对临床辨证治疗喘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以病因病机为主,分类剖析如下。1表邪之喘1.1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谓:"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相似文献   

15.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6.
<正>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这里仅就有关合病并病的治疗原则作一初探,不当之处,尚乞同道指正。《伤寒论》对合病与并病治疗的论述甚详,归纳其要,以先表后里为原则,邪从外而人者,仍从外而解,也是治病求本的意思,所谓先入为本也。合病中,太阳阳明合病,证见下利,呕吐,喘而胸满,病机为表邪影响大肠,乘胃迫肺,治宜解肌发汗,降逆平喘,方用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太阳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适应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冠。其适应症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表证兼里实,先解表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未解者;表证兼轻度里虚者;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者。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抓住发病机制是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者,使用桂枝汤皆有良效。  相似文献   

18.
谈葛根芩连汤治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34条指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该条主要讲桂枝汤证误下,致下利不止喘而汗出的证治。历代医家在治利方面对该方颇为重视,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9.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20.
一、疏散风邪法《伤寒论》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桂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若表虚则不宜此法。《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盖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乃表虚之证,宜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若喘则应加厚朴以行脾滞,增杏仁而降肺气。方药虽简,已具“两太合治”之义。又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而致喘息。《伤寒论》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盖以外寒内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