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 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CTA检查,开始的8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相互比较,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 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共检出2 3个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出现假阳性动脉瘤1个。CTA可以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体指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便利。结论 CTA具有快速、微创、经济、提供的信息量大、检查人员接受辐射小等优点,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但CTA不能连续观测脑循环过程及进行血管内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CTA检查结果,其中20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00例患者CTA所见除1例假阳性动脉瘤和漏诊1例外,与DSA及手术结果完全吻合。CTA可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诊断和治疗提高依据。结论: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完全可依据CTA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SAH患者进行MSCTA检查,均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18例MSCTA检查后行DSA检查。结果:24例SAH中经MSCTA显示动脉瘤ll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另6例正常。ll例脑动脉瘤中MSCTA显示动脉瘤13个,检出率为92.9%。7例脑动静脉畸形中MSCTA显示与DSA一致。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伤和可靠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危急重SAH患者可随时检查;MS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价值,可补充DSA诊断信息。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21例,异常14例,其中动脉瘤10例,部分血管闭塞2例,血管畸形2例。16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脑血管造影更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排CTA检查。观察其结果并与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颅脑CTA检查检出动脉瘤64例,其中6例为可疑动脉瘤,未检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DSA检查检出动脉瘤60例,未检出动脉瘤12例,动静脉畸形3例。与DSA检查比较,64排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3.7%(60/64),特异性为63.6%(7/11),准确性为85.3%(64/75),漏诊率为5.3%(4/75)。CTA检出动脉瘤的病例中,动脉瘤多发9例,单发55例;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前交通动脉段20例,大脑中动脉段16例,后交通动脉段23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段10例,大脑前动脉及其他段10例。结论64排CTA诊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MIP和VR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正常颅脑血管分布有确切及良好的显示。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赵岚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53-1254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脑梗死组25例,短暂性脑缺血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例。对3组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法(MRA)检测。结果 MR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3%;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70%。DS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91%;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80%。经比较,MRA与DSA在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以及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瘤位置、大小、指向后行经急诊夹闭手术,根据于术结果对照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CT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12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1例,1例CTA未发现动脉瘤后经DSA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结论CTA在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中具有快速无创准确的优点,并对手术处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7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并与同期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评价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1.1%,准确性为93.8%,与DSA及手术病理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优于DSA。结论CTA能快速、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所提供的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血管造影术显示:正常8例(6.7%),阳性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是脑血管造影(CAG)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一种独特且预后较佳的亚型。本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连续收治的30例PNSAH。所有患均进行CT和全脑血管造影,23例进行了MR检查,25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上SAH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Fisher分级2—3级。CAG、CTA均无阳性发现,早期MR可见脑池内的出血灶,晚期MR正常。结论:PNSAH具有典型的CT表现,但CAG可明确排除其他部位出血。首次CAG和CTA检查均正常的典型患.1个月后可只行CTA而省略CAG复查。诊断PNSAH必须排除椎基底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探讨CTA在早期SAH患者病因诊断学的价值. 方法对2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CTA检查. 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病因不明11例.结论 CTA可作为SAH早期病因诊断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临床怀疑的15例脑动脉瘤患者(后均经手术或DSA证实)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工作站上将其薄层容积采集数据用MIP、VR等软件技术进行三维重建。15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16个,15例为单发,1例基底动脉检出2个动脉瘤。15例患者均行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16个,手术证实为17个。MSCTA显示的脑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4%。MSCT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高,其周围血管关系显示良好,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1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48例连续病例,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 Nxi双层螺旋CT扫描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先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后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平均瘤体宽度为(6.5±2.9)mm,瘤颈宽度为(3.4±2.5)mm,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28例患者,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Light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11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3D-CTA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和DSA共同证实发现112例患者有13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111例125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2例26个动脉瘤(10例各2个动脉瘤,2例各3个动脉瘤)。在DSA检查的117例中,动脉瘤患者107例(5例未行DSA,3D-CTA后直接手术),DSA发现其中104例122个动脉瘤,显示多发动脉瘤15例(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112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可以完全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死亡率可高达50%,正确诊断意义重大。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创伤、简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尤其是对小于5mm的动脉瘤;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TA)微创、快捷,可多角度观查病变,但对扫描技术要求较高,对接近颅底和细小的动脉瘤也容易漏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伤并可能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分析经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大动脉瘤20例。结果:双螺旋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内膜瓣撕裂的三大影象征象,包括:内膜瓣钙化并腔内移位,内膜瓣撕裂的不同形态,破口的位置、大小;及炎性动脉瘤的影像学征象,包括动脉瘤外周增厚纤维化并少量胸腔渗液。结论:双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强的立体重建功能,不仅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可靠的手段,而且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动脉瘤好发于青壮年,它的严重后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hagzeSAH)和交通性脑积水,是导致患者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我科1990年12月~2002年3月共收治76例可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