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OVI等数据库,对国内外近10年来150余篇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和综述。从药物和生物两方面阐述了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剂型、理化性质、制剂工艺、胃肠道生理环境、给药时间及途径等。基于此从前体药物设计、胃内滞留释药系统、环糊精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共研磨技术、纳米技术等制剂技术方面探讨改善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以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玉蓉  任天池 《中成药》1991,13(8):35-37
综述了10年来有关中药制剂体外溶出度的研究范围、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面的进展,以及用药物动力学、药理数据法对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药物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内在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本文对中药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予以概述,以期能对临床用药及新药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药丸剂作为传统剂型具有便于储存、药效持久、服用方便的特点,临床上依据药性、毒性、病性、体质、疾病等特点制成丸剂,适用于慢性病后期的临床治疗。近年来呈现出多技术联用与新工艺探索的双模式,在辅料研究、提取工艺、质量评价、干燥、微生物灭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系统介绍近5年来中药丸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丸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化学药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中药也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中药是多成分的集合体,其剂型设计必须符合中药的特点才能够改善中药的吸收利用。传统中药剂型以丸、散、膏、丹、汤为主,存在服药量大,疗效差等问题;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药新型制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却不能使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制剂理论有机融合,中药制剂的开发必然要考虑到中药的特点。该文从中药多组分的角度出发,采用多元化制剂技术,建立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中药丸剂具有药效缓和持久 ,易携带 ,服用方便等优点 ,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服用。商品丸剂主要由药厂生产 ,但这些成品丸剂种类少 ,处方固定 ,不易按具体病情增减药物。因此有许多患者要求加工制作适合他们自己病情的丸剂。笔者在制剂室工作 10余年 ,主要生产中药制剂。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摸索出了一套简便方法 ,即使药量较少 ,也可以较方便地制作丸剂。现将丸剂的制作过程简介如下。1 配 料 :按照处方 ,将所需药材炮制合格 ,准确称量后 ,用适宜方法粉碎成细粉 ,过筛 ,混匀。2 炼 蜜 :炼蜜过程中 ,首先是看颜色 ,其次用竹筷沾取炼蜜拉…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波技术测中药丸剂水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 )一部可用烘干法测定不含或少含挥发成分药品水分的规定 ,一些医院采用恒温干燥箱测定丸剂的水分 ,每次测定至少需要 8h ,且耗电量大。本院制剂室使用水分测定仪测丸剂的水分 ,也存在着不容易读数和测定时间长的问题。微波加热是利用 2 4 6 0MHz超高频电磁波直接作用于试样中的极性分子 (如水分子 ) ,使之产生剧烈的振动、摩擦而迅速升温 ,而试样本身由于极性不强而对微波的敏感性差 ,因此不被加热 ,故在试样的干燥及消解方面明显优于某些传统的加热装置。目前广泛地用于分析化学领域[1] ,在药物分析中也有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对中药制剂的有效性越来越关注,但很多中药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是当前中药药剂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查阅历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环糊精包合技术、自乳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磷脂复合物、纳米技术这5个技术展开,介绍每个技术的特点、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原理,最后列举了近年来该技术用于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具体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0.
萜类化合物在中药材中分布广泛,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是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多数萜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综述提高萜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萜类化合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法莫替丁缓释片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评价法莫替丁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3P8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单剂量给药,本品的达峰时间为(7.12±0.40)h,峰浓度为(58.69±4.36)ng·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7.0±8.9)%;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本品的峰浓度为(70.72±4.61)ng·ml-1,血药浓度波动度为(121.6±11.4)%,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7.9±23.46)%?结论:法莫替丁缓释片与市售普通片基本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图谱法,对我国利用中药材葛根的传统制作葛根工艺经行利用度研究。方法:用HPLC法测定,以甲醇-水流为动相,250um为检测波长。结果:葛根粉中只含有微量的葛根素,而废弃液中含有97.8%的葛根素,传统加工葛根制作成葛粉的工艺,对葛根药用价值利用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生物利用度的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雪峰  汪刚  邱辉辉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7,48(16):3280-3287
中药制剂现代化是目前中药发展进程中的主要方向,而中药是一个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的复杂体系,存在着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加强中药组分的理论探索,提高组分制剂技术水平,促进中药组分制剂的发展,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从原材料前处理工艺和制剂成型技术2个方面系统阐述,以提出高组分生物利用度为目的,论述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验室工作成果,以中药活性成分口服吸收机制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改善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在胃肠道中代谢、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胃肠吸收和转运、发挥中药组合活性成分之间的有益影响等方式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验室工作成果,以中药活性成分口服吸收机制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改善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在胃肠道中代谢、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胃肠吸收和转运、发挥中药组合活性成分之间的有益影响等方式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中药丸剂作为中成药的主要剂型之一,因其具有"药力持久,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及贮存"等优点,为广大临床医生所习用,应用日渐广泛.但就笔者临床所见,在丸剂的应用中  相似文献   

18.
19.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通过检索关于药物生物利用度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从生物利用度的定义与分类、提出与发展、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和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配伍对血清阿魏酸临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配伍对方剂吸收入人体内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健康自愿者一次口服川芎汤(1g/kg),川芎芍药汽(2g/kg,两药之比为1:1),冠心Ⅱ叼汤(3g/kg,其中川芎为0.5g/kg),后,用建立的HPLC法测定吸收入循环血中的阿魏酸(F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梯形法计算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然后比较AUC值,结果:3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为双峰现象。与川芎汤的AUC(15734.88±7737.97)ng/(min.ml)比较,川芎配伍芍药后AUC(5717.92±6124.63)ng/(min.ml)值明显降低(P<0.01),而川芎配伍在冠心II号(川芎的剂量仅为川芎汤的50%)中的AUC(8072.00±4424.31)ng/(min.ml)相对不低,结论:冠心病Ⅱ号中药不影响FA的生物利用度,川芎芍药汽则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