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精准肝切除时代围手术期肝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切除是治疗肝脏肿瘤及其他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肝脏切除的适应证不断拓宽,肝脏切除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围手术期肝功能的评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目前,肝脏外科已逐渐进入到精准肝切除时代,而精确的肝功能评估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肝切除术前肝功能评估,包括常规生化检查、肝功能综合评分、肝脏有机阴离子染料清除率等,反映肝脏整体器官的功能[1].但是临床上常可见肝脏实质损伤程度不均一的情况,此时采用术前肝脏体积计算并不能精确评估手术对肝脏功能的影响[2].因此,区域性肝功能评估对于肝脏实质损伤不均的患者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区域性肝功能评估要求对于肝内任意部位的肝实质进行无创、易行的肝功能参数的取样,取样数据汇总之后就能获得区域性的肝功能状态.以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为基础的评估方法能满足区域性肝功能评估要求.本文就目前两种常用的区域性肝功能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肝脏外科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大的肝脏外科中心肝切除死亡率<3%,其主要死因是术后肝功能衰竭[1,2].因此,必须重视对肝切除术前的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基于此,对于肝癌合并明显肝硬化、肝脏大块切除术以及大于10 cm的巨大肝癌的切除等[3]复杂肝切除术均要求术前必须提供准确的肝储备功能评估以降低手术后肝衰的风险,并根据术前评估的肝脏储备功能状况,确立肝癌病人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合并肝功能不全外科病人的处理——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慢性肝病病人的肝脏组织受到破坏,其储备功能受损,手术后尤其是肝切除术后饭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因此,术前正确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把握合适的肝切除范围,减少术后肝衰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较多,有传统生化指标、临床肝功能分级,定量肝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管理和患者筛选标准的进步使可以接受半肝切除术或扩大肝切除术的患者数量大大增加.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患者相关风险中糖尿病及已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脂肪肝、胆汁淤积等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手术相关风险中残肝体积及术中大出血是影响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因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肝功能衰竭,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消化外科》2010,(6):404-404
2010年9月3-5日,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吴阶平陕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联合主办,深圳市瑞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承办的“精准肝脏外科时代肝功能评估高峰论坛”住北京成功召开。郑树森院士、董家鸿、窦科峰、樊嘉、温浩、别平教授等国内肝胆外科学界的著名专家应邀出席本次论坛。会议开幕式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陈敏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正>自1887年德国医生完成世界首例肝脏切除术后,肝脏外科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精准肝切除、解剖性肝切除已成为肝切除的主流手术方式,且手术技术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在专业的肝脏外科术中,肝切除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已成为患者围手术期及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原因。肝切除术前精准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术中肝切除量的把握、及术后的监测、治疗,有助于针对不同患  相似文献   

8.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合成代谢器官,除肝脏本身的疾病外,任何全身其他脏器的疾病都可以累及肝脏,造成肝功能改变。本文将对与腹部外科疾病相关的肝功能异常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精准、微创、有效是21世纪肝脏外科的发展方向,建立肝脏外科无痛病房,实施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是快速康复外科的核心内容,也是精准肝脏外科研究的核心内涵之一.开展医护人员培训、重视疼痛的健康宣教、选择合理的疼痛评估策略、围手术期超前镇痛和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以及注重个体化镇痛是肝脏外科无痛病房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无痛病房建设的临床路径和围手术期镇痛模式是肝脏外科无痛病房建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术前准确地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肝癌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风险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寻找一种简便而又准确的肝功能储备评估方法 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肝功能储备评估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对1992~1995年间116例高压电烧伤患者进行了肝功能异常变化的观察,并观察了电烧伤的某些特点对其产生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电接触伤的患者中 ALT升高者为54%,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测阳性。提示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82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分为对照组 (4 0例 )和治疗组 (4 2例 ) ,观察术后第 1、3、7天肝、肾功能各项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第 1天用药组的Tbil、Dbil、Cr较对照组为低 ,ALB较对照组为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第 3天用药组的γ GT、Dbil较对照组为低 ,ALB较对照组为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第 7天用药组的AST、Tbil、Dbil较对照组为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肾功能确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 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效果优于50 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对1992~1995年间116例高压电烧伤患者进行了肝功能异常变化的观察,并观察了电烧伤的某些特点对其产生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电接触伤的患者中ALT升高者为54%,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测阳性。提示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OLT)患者围术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OLT的晚期肝病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排除标准:毒血症、肝昏迷、心率>120次/min,随机分为4组(n=15):U_1组、U_2组、U_3组分别于术中持续静脉输注5×10~4、1×10~5、2×10~5U·h~(-1)乌司他丁,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前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麻醉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新肝期30、90、180 min及术后24 h从颈内静脉抽血3ml,分离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氨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U_1组新肝期及术后24 h时ALT、GGT、ALP、LDH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_1组T_2时AST活性降低(P<0.05);U_2组、U_3组T_(3~5)时ALP、LDH活性降低,T_2时AST活性降低,U_3组T_(2,3)时ALT活性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四组新肝期及术后24 h时ALT、AST、LDH活性升高,C组ALP活性升高,T_(4,5)时GGT活性升高,四组T_(3,5)时ALP活性升高(P<0.05)。结论OLT患者术中持续输注乌司他丁1×10~5~2×10~5U·h~(-1)抑制新肝再灌注后ALT、AST、GGT、ALP、LDH活性的升高,且与用药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脏体积变化与病肝储备功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建立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 ,探讨肝脏体积变化在评价病肝储备功能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螺旋CT对 2 80名正常人、8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腹部扫描并求出其肝脏体积。使用直线相关和回归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群肝脏体积与体表面积的关系 ,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求出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的变化率 ,分析其与Child肝功能分级和术后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正常成年人肝脏的平均体积为 (12 5 0± 141)cm3,其与体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6 ,回归方程为LV(cm3) =6 13×BSA(m2 ) +16 2 8。对于肝硬化患者 ,在ChildA级肝脏平均体积为 (10 92± 2 76 )cm3,ChildB级为 (86 8± 16 3)cm3,ChildC级为 (6 5 2± 76 )cm3,三者之间差异均存在着显著意义 (P <0 0 0 1)。ChildB级和ChildC级与正常组比较 ,肝脏平均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0 1)。当病肝体积缩小 40 %以上时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肝脏体积变化率与Child肝功能分级间存在着交错现象。结论 CT测量方法结合成人正常肝脏体积公式运算 ,能定量评价病肝体积变化 ,从而有助于客观评价病肝储备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t was the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graft steatosis on intraoperative organ blood flow,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and organ survival. METHODS: A total of 225 consecutive liver transplants were reviewed. Liver blood flow, hepatic function (AST, ALT, prothrombin time), and organ survival were determined. Donor liver graf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2 subgroups: mild (<30%) (n = 175) and moderate to severe (>/=30%) (n = 50) macrovesicular steatosis. RESULTS: Moderate to severe steat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T and ALT levels and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prothrombin time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postoperative day. By day 7 differences in liver function were no longer evident. Organ blood flow was not affected by steatosis. After adjustment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organ survival did not depend on the degree of donor steatosis (5-year-survival rates: 68% and 58% with steatosis <30%, or >/= 30%, respectively) (hazard ratio .754, confidence interval .458-1.242, P = .268). CONCLUSION: Steatotic livers can be transplanted safely with good results for long-term organ survival if other contraindications are abs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对肝癌患者术后早期肝再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癌旁肝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和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C-Raf-1)的表达水平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30例经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手术切除后接受不同剂量索拉非尼治疗。应用CT测量术后肝脏体积变化,比较不同剂量的索拉非尼对术后1、3个月时肝再生率的影响。分析不同剂量下,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癌旁肝组织中VEGFR-2、VEGFR-3、PDGFR-β和C-Raf-1的表达,分析表达水平与术后1、3个月时肝再生率的相关性。结果索拉非尼服药剂量400 mg/d组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肝再生率平均增加量高于800 mg/d组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时血清AST、ALT明显比服药前升高,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P〈0.05)。术后1、3个月时肝再生率与VEGFR-2、PDGFR-β表达呈负相关(P〈0.05),VEGFR-2表达对肝再生率的影响最大。结论索拉非尼对肝癌术后早期肝再生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VEGFR-2是索拉非尼抑制早期肝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供肝的两种再灌注方式对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先后开放组与同时开放组,于术前1d、术中进入无肝期后、供肝复流后、术后1~5d连续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先后开放组术后1d的PT值显著长于同时开放组[(24.3±5.0)svs(20.5±3.9)s,P=0.011)],其余各项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采用门静脉、肝动脉同时开放进行再灌注的供肝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恢复较早。除此以外,这两种再灌注方式对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消化外科》2006,5(3):175-1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