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枢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0例枢椎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的患者行PVP,男8例,女2例.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采用前外侧入路穿刺与注射骨水泥,1例采用CT引导后外侧入路穿刺.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侧穿刺,并均穿刺成功.注射骨水泥量为2~4 ml.患者术后当日CT复查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均在70%以上.无穿刺途径出血或骨水泥外溢引起的有临床症状的并发症.术后7 d内疼痛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例.术后1周内均去掉头托承重,下床活动.术后随访3~24个月,4个月死亡2例、8~11个月死亡3例、13~15个月死亡4例、1例术后第24个月仍存活,术后均无局部疼痛症状加重的表现.结论 采用前外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PVP治疗枢椎转移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共43个椎体行PVP,其中血管瘤5例累及7个椎体,骨质疏松致压缩性骨折30例累及36个椎体。于C臂X光机监控下,经椎弓根入路,将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为粉剂,甲基丙烯树脂单体为液体)粉剂与液体按体积比3∶1调成糊状,用10ml注射器匀速注入病变椎体。结果:PVP术后,CT示骨水泥为斑片状分布9个,团状分布34个。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33例(94.3%)患者疼痛消失,2例(5.7%)疼痛减轻。治疗效果采用WHO标准有效率(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100%。结论:PVP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椎体病变的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加固椎体,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 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1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 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皮经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经皮经腔介入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使用西门子1200mAC形臂机,采用“Z”形不锈钢裸支架,对1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经腔介入治疗。释放支架使用RUPS-10014鞘及90cm长鞘。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54-72岁,平均63岁。12例为中心型肺癌,2例为转移瘤,1例为恶性胸腺瘤。13例经右颈静脉入路,2例经右股静脉入路。并对其中13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15例患者14例置入支架15枚,1例失败,2例并发血栓形成。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1例术后24h内症状缓解,1周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内支架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安全有效,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国内外已熟练开展利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治疗子宫肌瘤,且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盆腔空间相对狭窄,血管分支多,各血管分支易前后重叠,子宫动脉开口起源复杂,走行迂曲,髂内动脉与髂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化大,因此,子宫动脉起源、开口的清晰显示,熟练的子宫动脉内插管操作及适度的栓塞是该项技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徐霖  杜恩辅  周选民  李小力  杨守俊  陈平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071-1074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首次椎体成形术后胸腰椎其它椎体新发生压缩性骨折再次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必要性、技术方法特点和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41例首次椎体成形术后新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再次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在心电监护下采取局麻下手术操作,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在严密监测下依次向各病变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重点分析新发生椎体骨折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术中操作的技术问题和与疗效有关的因素。结果:41例患者46个病变椎体行椎体成形治疗,39例40个椎体为再次椎体成形,2例6个椎体先后施行第2~3次椎体成形。46个病变椎体中43个椎体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形,3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成形。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4.0~8.5ml,平均5.5ml,椎体骨髓腔内骨水泥大部充填者13个(28.3%);中度充填者27个(58.7%),少部分充填者6个(13.0%);术中未发生明显椎管和血管泄露及相关并发症,术后1周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者13例(31.7%);部分缓解者25例(61%);效果较差者3例(7.3%),但术后4周亦明显缓解。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中老年患者首次椎体成形术后性椎体骨折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在严密的心电监测下尽早施行。对骨质疏松的椎体一般勿需预防性成形处理,但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反复发生症状性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溶骨性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5例33个椎体的溶骨性转移癌。在C型臂X光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3~8)ml。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33个椎体皆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1月后疼痛缓解程度为:完全缓解(CR)者6例(6/25),部分缓解(PR)者16例(16/25),轻度缓解(MR)者2例,无效(NR)者1例,总有效率(CR PR)为88%(22/25)。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6例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的溶骨性转移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置入和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复发或转移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和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腰、腹部疼痛,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均拒绝再次手术治疗,并且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来源的肿瘤,对化疗及外照射治疗欠敏感.因此,对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及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注射治疗.粒子置入之前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腹膜后肿瘤内.对于进针路径受限,粒子不能完全按计划分布的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比例为9:1)注射弥散的方法,覆盖病灶,确保最大范围杀灭肿瘤组织.首次治疗1个月后,按疼痛缓解4级法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首次治疗后6个月以增强CT扫描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影像评价.结果 19例患者,首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所有轻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中度疼痛患者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重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各1例.首次治疗后6个月影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19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7.0~31.0个月,平均生存期13.5个月.结论 CT导向下的粒子置入联合化学消融是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骨肿瘤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和全身化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 43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接受HIFU、介入和全身化疗的联合治疗,观察临床及影像学变化,重点是肿瘤血管造遥好转、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明显改善,保肢率为95%(41/43)。X线、CT检查显示78.9%(30/38)的患者肿块变小,5例瘤区钙化增加;ECT示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9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4~63岁,平均41.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摔伤37例,道路交通伤37例;骨折部位:T1123例、T1222例、L127例、L227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48例。将入选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3,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和B组(n=46,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功能改善、疼痛情况、影像学指标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81.6±5.3)min vs.(102.8±4.8)min]、住院时间[(8.1±1.4)d vs.(11.1±1.9)d]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52.8±4.1)mL vs.(66.6±3.1)mL]少于A组(P<0.05);B组术后1、3、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3.6±0.4)分vs.(4.6±0.4)分,(2.4±0.4)分vs.(3.5±0.4)分,(0.9±0.2)分vs.(1.8±0.2)分,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A组[(25.1±3.3)分vs.(33.2±3.9)分,(16.9±2.4)分vs.(23.7±3.7)分,(9.2±1.1)分vs.(15.8±2.2)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但A、B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vs. 10.87%,P>0.05)。结论相对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42例介入治疗髂动脉和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于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分别采用经导管溶栓、导丝开通、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随访2年,对介入治疗前后Rutherford评分进行双尾法配对Wilcoxon检验,踝肱指数(ABI)进行双尾法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中,首次开通成功率97.6%(41/42),2次开通成功率100%(42/42).溶栓治疗26例,机械开通31例,PTA 33例,支架置人31例(60枚).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Rutherford评分由治疗前中位数4.0分降至治疗后中位数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87,P<0.01);踝肱指数由治疗前0.34±0.14增加至0.65±0.1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24,P<0.01).术后1年初次开通率92.8%(39/42),2次开通率100.0%(42/42);术后2年初次开通率71.4%(30/42),2次开通率97.6%(41/42).结论 介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采用中国白兔2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注射激素组,B组为注射激素后进行介入治疗组,C组为对照组。介入治疗是将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对股骨头进行X线摄片和显微镜观察,研究股骨头的X线平片表现及病理变化。结果B组股骨头空缺的骨陷窝数及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平均直径虽没达到正常水平,但有明显的改善,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血管直径明显增大,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及影像检查证实为肝癌合并胆管癌栓造成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资料,16例均行经皮穿刺造影后置管引流术,根据患者置管后的临床表现,分别采用永久性外引流、内引流定期调整引流管以及覆膜支架植入等治疗方法,术后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对比,根据TBIL下降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来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在2年的随访期限内观察患者生存期.结果 16例穿刺引流均获得成功,其中永久性外引流2例,内引流并定期调管7例,留置覆膜支架7例.16例经皮介入治疗前总胆红素平均为(261.9±77.2)μmol/L,治疗后2周为(161.2±80.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6,P<0.01).16例生存时间为30~391 d,平均生存时间204 d,中位生存时间为200 d.穿刺引流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经止血及抗炎等常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结论 对于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1993年8月- 2010年2月收治的26例26髁Hoffa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内髁骨折13例,外髁骨折13例.按Leten-neur分型:Ⅰ型16例,Ⅱ型4例,Ⅲ型6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4例.根据骨折类型、受累侧别选择手术入路,螺钉固定21例,侧方支持钢板固定5例. 结果 26例随访时间12.5~48个月,平均18个月,3~4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3.5个月.2例出现轻微移位伴膝关节疼痛,其中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95.,另1例因疼痛不能坚持功能锻炼,术后随访其膝关节活动度为60°.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进行评价:优良24髁,可1髁,差1髁. 结论 手术治疗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选择内固定及切口,螺钉打入位置和方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后续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股骨髁骨折的4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股骨干中远端骨折分别为C2型(多段骨折)18例,C3型(不规则)骨折24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C3型,单纯外固定架固定C2型;4例采用续贯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按Kotm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股骨的相对长度,且便于在术后对股骨关节面与股骨干纵轴进行水平和纵向调整,使其与对侧股骨中下段达到解剖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股骨管状结构重建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施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情况及血栓有无复发.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成功23例,其中血栓完全溶解18例,部分溶解5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肝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29±7)cm H2O(1 cm H2O=0.098 kPa)下降至术后平均(8±3)cm H2O(t=13.7,P<0.01),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19±4)cm H2O下降至术后平均(5±2)cm H2O(t=13.3,P<0.01);不成功2例.23例患者随访1~42个月,平均(18±10)个月,死亡1例,肝静脉再狭窄2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其余20例无肝静脉再狭窄及血栓复发.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underwent catheter-directe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balloon dilation and/or stent placement. During follow-up, re-thrombosis and patency of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evaluated by liver ultrasound.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or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as compared with paired t-test. ResultsTechnical success was obtained in 23 patients. Complete resolution and partial resolution of the thrombi were accomplished in 18 cases and 5 cases, respectively.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s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patent.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29±7) cm H2O to (8±3)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7,P<0.01).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19±4) cm H2O to (5±2) cm H2O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3, P<0.01). Failures occurred in 2 patients. Over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 to 42 months[(18±10) months]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23 patients, one late death occurred. Restenoses of hepatic veins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which were all redilated successfully. Neither restenosis of hepatic vein nor recurrence of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the other 20 patients.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uld be effectively perform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8.
经淋巴管生物化疗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淋巴管内灌注抗癌药物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41例晚期转移性癌肿和2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对常规或经动脉内化疗无效,而采用淋巴管内灌注治疗。结果经淋巴管注入药物1个月后复查,淋巴结摄片和CT扫描进行对比,发现40例肿大的淋巴结均有缩小。结论经淋巴管灌注疗法对淋巴路转移癌和恶性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股骨转子间骨折新型内固定器的研制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特点及动力髋螺钉(DHS)的优缺点,设计由2枚加压螺栓、套筒及可拆卸钢板、拉力螺钉组成的钉板系统[(微创动力髋钢板MIDHP)].采用新鲜尸体,与DHS作标本的生物力学比较测试.结果 MIDHP组的压缩刚度为(1 612.249 0±237.147 8) N/mm,扭转刚度为(4.415 7±0.673 9) N·m/deg,与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循环加载后的MIDHP组的主钉切割值为(2.532 0±1.196 1) mm,DHS组为(8.164 0±1.899 8) mm(P<0.01).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新型内固定器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特性,有效克服了DHS抗旋转作用差及易发生主钉切割的缺点,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阳和汤配合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阳和汤口服;治疗时间均为介入术后3个月;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治疗后3个月随访2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比较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介入治疗后3个月2组ABI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间治疗有效率及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肤苍白、皮肤温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可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ABI,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