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患者,女,44岁.发现心脏杂音40余年,活动后胸闷2年于2009-08-01入院.患者从小发现心脏杂音,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000-06曾行介入封堵治疗[1],当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PDA长8 mm,宽9 mm,左室不大,降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8.5 mm,选择直径16~18 mm PDA封堵器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TE观察97例房间隔缺损(ASD)、84例室间隔缺损(VSD)及7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在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监测封堵器释放全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256例先心病患者除5例ASD外其余均封堵成功,术后1周~6月超声随访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PPVS)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图形与左室造影,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43例PPVS患者行介入封堵,分别用TTE及左室造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封堵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超声图形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结论 PPVS封堵较复杂,对拟行介入封堵的PPVS患者的TTE前期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预计介入封堵方案。介入封堵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 ( 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近 2 0多年来经导管封堵 PDA取得很大进展。我院自 1 998年起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于 2 0 0 0年 1月始尝试以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测量值为最终依据选择封堵器大小治疗 PDA患者 30例 ,1 0 0 %封堵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1 3例 ,女 1 7例 ;年龄 1 .5~ 42 ( 1 3.2± 1 2 .3)岁 ,其中 1 .5~ 1 2岁 1 5例 ,1 3~ 42岁 1 5例 ;体重 1 1~ 66( 31 .5± 1 9.7) kg。全组患者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均可闻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小切口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封堵术前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初筛12例PDA患者,均符合封堵条件,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沿食管将探头缓慢插入。手术前行TEE检查进一步明确PDA降主动脉侧及肺动脉侧内径、动脉导管长度及类型、血流方向,指导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在TEE实时监测下行PDA封堵术,引导封堵器的正确放置,术后即刻评估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固定,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术后3个月再行TTE随访。结果:TEE扫查下12例PDA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7例为管型,5例为漏斗型,均适合封堵条件,在TEE的引导下成功完成封堵器的放置,并取得良好效果,动脉导管水平分流均完全消失,术后即刻及3个月随访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TEE对监测经胸小切口PDA封堵术中封堵器的放置及术后疗效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al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 3例患者 (ASD 19例 ,PDA 4例 )。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2 3例患者术后 2 4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有 2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1 2 %。术后 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1967年Porstmann开创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成功以来,介入封堵已经成为PDA治疗的首选,虽PDA封堵可能发生机械性溶血、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近年来与PDA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逐渐引起重视,以下就和PDA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房间隔瘤(ASA)并发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2~66(30.6±14.1)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为ASA并发继发孔型ASD.TTE检查ASA均膨入右心房, ASD最大直径10~32(17.1±10.4)mm.其中单孔ASD 14例,双孔ASD 2例,孔间距离均小于7 mm.结果:1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100%.所用封堵器的直径为16~42(28.5±6.99)mm.2例双孔ASD中,置入1个封堵器直接封堵2个缺损孔.术中TTE监测检查示15例完全闭合,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 d复查TTE示均无残余分流;6个月、1年后复查示9例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均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移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介入封堵治疗ASA并发继发孔型ASD是可行、安全的, 可获得良好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大小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方法将入选的69例6个月~17岁PDA患儿分为巨大组、典型组和小型组。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或可控螺旋弹簧圈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主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典型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TTE与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与PDA伸展性关系密切,不同年龄组的伸展性不同。结论对于典型PDA以TTE测量值选择封堵器是可行的,对于小型PDA应该以血管造影为准,巨大PDA可以通过改变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弥补。在选择封堵器时要充分考虑到PDA的伸展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最窄内径的可靠性及其在PDA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PDA患者846例,根据PDA最窄内径大小分为小型组(最窄内径2.5 mm)385例、典型组(最窄内径2.5~8 mm)445例和巨大组(最窄内径≥8 mm)16例;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161例、幼儿组(1~3岁)256例、学龄前组(3~7岁)225例、学龄期组(7~12岁)69例、青春期组(12~18岁)32例和成人组(≥18岁)103例。术前分别采用TTE和心导管检查测量PDA的最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TE测量的患者PDA最窄内径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3.60±1.84)mm比(3.05±1.82)mm,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型组[(2.50±0.82)mm比(1.71+0.47)mm,P0.001]、典型组[(4.32±1.62)mm比(3.94±1.24)mm,P0.001]TTE测量的PDA最窄内径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婴儿组[(3.66±1.51)mm比(3.22±1.50)mm,P0.001]、幼儿组[(3.34±1.15)mm比(2.77±1.44)mm,P0.001]、学龄前组[(3.33±1.84)mm比(2.71±1.71)mm,P0.001]、学龄期组[(3.04±1.33)mm比(2.50±1.39)mm,P0.001]、青春期组[(4.24±2.48)mm比(3.54±2.36)mm,P=0.023]、成人组[(4.89±2.49)mm比(4.40±2.58)mm,P=0.011]TTE测量的PDA最窄内径均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E测量值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5+0.762X(t=35.01,P0.01,式中X为TTE所测内径,Y为心导管所测内径)。Bland-Altman分析显示4.5%(38/846)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在95%一致性界限以内,TTE与心导管检查测量PDA最窄内径相比,差值的绝对值最大为2.6 mm。结论 TTE与心导管检查在测量PDA最窄内径方面相关性良好,TTE对术前PDA的筛查及介入封堵术时封堵器的选择有参考价值,但二者又有差异,TTE测量值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因此TTE不能完全取代心导管检查。  相似文献   

12.
自 Porstmann等应用 Ivalon海绵塞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获得成功以来 ,应用介入疗法封堵PDA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如 Rashkind等伞型封堵器、Sideris钮扣式补片、弹簧圈等。但由于多需较大的传送装置 ,或有残余分流 ,往往仅用于内径较小的 PDA。 1 996年 Masura等 [1]应用 Amplatazer蘑菇伞封堵器封堵 PDA成功后 ,将 PDA可封堵的内径提高到 1 2 mm。 2 0 0 1年我们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巨大窗型 PDA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1 6岁 ,体重 36kg。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 4/6级连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规律随访至少6个月,获得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本组100例成人PDA均封堵成功。在介入封堵PDA后即刻,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封堵后即刻比术前:(37.25±15.93)mmHg比(47.85±23.22)mmHg,t=8.791,P<0.0001;(18.37±9.98)mmHg比(23.04±11.48)mmHg,t=5.702,P<0.0001],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中期疗效,与封堵前比较,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随访中期比封堵前:(33.72±15.64)mmHg比(42.92±22.28)mmHg,t=6.773,P<0.0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随访中期比封堵前:57.70%±5.10%比56.09%±6.35%,t=-4.522,P<0.000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改善(Z=-3.411,P=0.001;Z=-4.426,P<0.0001)。结论对于符合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成年PDA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闭合PDA,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完成经典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造影组)和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超声组)病例。两组患儿均用超声心动图和X线评估封堵效果,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长、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体重8~40 kg。超声组72例,造影组14例。所有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组穿刺单根血管的有62例,造影组均穿刺两根血管,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超声组手术时间为[(52.1±22.8)min比(111.0±42.4)min,P=0.030]、射线剂量[(25.4±19.0)mGy比(123.7±55.6)mGy,P<0.001]、对比剂用量[(0.2±1.2)ml比(42.5±14.4)ml,P<0.001]显著低于造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PD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与造影引导经皮介入治疗低体质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的手术情况、随访情况及费用情况,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方法:选择体质量<10kg的PDA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2例,按术中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TTE组)和造影组,其中TTE组22例,造影组40例。造影组应用传统的PDA介入封堵方法,TTE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为主要引导方式。观察手术效果、透视时间和X线剂量、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结果:两组病例均封堵成功,两组透视时间和放射线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E组1例患者术中更换封堵器,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造影组2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TTE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其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少于造影组。结论:与造影组相比,TTE组并没有减少透视时间和放射线剂量,但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后心脏重构的变化规律,评价培哚普利对PDA患者封堵后左心大小、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的作用。方法:26例PDA患者中25例经国产封堵器封堵后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得PDA5.0mm的成人患者(年龄>17岁)20例,按性别相等、年龄±5岁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术前1d开始予肠溶阿司匹林200mg.d-1×1个月,然后100mg.d-1×5个月,治疗组加服培哚普利2mg.d-1×6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经TTE和心电图(ECG)检查。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采用面积长度法测定,连续多普勒根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结果:2组基础指标,如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搏出量(LVSV),肺动脉内径(PD),肺动脉收缩压(PS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治疗6个月后,LVEDD、LVESD、LVEDV、LVESV、LVSV、LVEF、FS、PD、PSP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均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明显改善PDA封堵术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和形态,并使肺动脉内径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014-08-2019-07,将我院心外科112例限制性VSD患者纳入研究。经胸微创封堵组56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TEE)引导,穿刺右心室游离壁血管裸区,应用国产封堵器堵闭VSD;经皮介入封堵组56例,采用右股动静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建立输送轨道,经输送鞘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堵闭VSD。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并对其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经胸微创封堵组成功封堵52例,4例封堵失败,经延长胸骨正中切口后中转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经皮介入封堵组成功封堵54例,2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后放弃封堵(1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堵闭后影响主动脉瓣致轻度反流),改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疗效相仿。介入封堵组封堵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医疗费用等结果明显优于经胸微创封堵组(P0.05)。结论:经皮介入封堵切口美观无疤痕,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可作为治疗首选,经胸微创封堵操作相对简便,不受年龄、体重限制,可作为其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