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k(a-b-)表型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Jk(a-b - )表型的分子机理。方法 在标准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 ,对Jk(a -b - )表型进行第 4~ 11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DNA扩增 ,PCR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Jk(a -b - )表型在第 5内含子 3’端拼接接受位点G突变为A ;第 3内含子 3’端第 78位A→G ;第 8内含子 5’端第 84位C→T ;外显子第 5 88位A→G(第 7外显子内 ) ;第 838位G→A(第 9外显子内 )。其中第 5内含子 3’端拼接接受位点G突变为A导致转录后外显子 6的缺失。结论 第 5内含子 3’端拼接接受位点的碱基G突变为A可能是Jk(a -b - )表型的分子遗传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Kidd血型系统中Jk(a-b-)稀有血型个体的分布频率及分子遗传背景。方法用2 mol/L尿素溶解法,对50 000名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中的Jk(a-b-)血型个体进行筛选。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筛选到的Jk(a-b-)表型进行确证。随后从静脉血中提取DNA,PCR方法扩增Kidd血型系统编码基因Jk的所有编码外显子,并直接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50 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共筛选到10名Jk(a-b-)血型个体,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其分布频率约为0.02%。在对其中8名先证者基因分型中,共发现了2种基因型,纯合IVS5-1GA(n=6),杂合IVS5-1GA/杂合896GA(299GlyGlu)(n=2)。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Jk(a-b-)的分布频率高于已报道的北方人群。高频率分布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变异IVS5-1GA,也是本人群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献血人群中Jk(a-b-)表型的分布。方法用尿素溶血试验(96孔微量板法)筛选出不溶血个体,然后用血清学方法确定表型,PCR-SSP法确定基因型。结果共筛查标本36 188份,筛查到血清学Jk(a-b-)表型8份,其基因分型均含有Jkb。结论成都地区献血人群中Jk(a-b-)表型频率为0.022%,建立本地区Jk(a-b-)表型献血者库是解决该类血型患者输血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番禺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Jk(a-b-)表型的筛选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番禺地区献血人群中Jk(a-b-)表型的分布特点。方法用2mol/L尿素攻膜试验(96孔微量板法)筛选出阴性(不溶血)样本,然后作血清学表型鉴定,对Jk(a-b-)表型进行基因分型及基因组DNA编码区外显子4-11及其侧翼区的分段扩增和测序。结果从本站2004年6月-2006年8月献血的50034名汉族人中筛选出10例Jk(a-b-)表型,频率为0.02%;发现3种突变序列:1)Intron5:3'剪切位点AG>AA,Exon7:nt588A>G、AA196CCA(Pro)>CCG(Pro),推测基因型为JKb(△6)/JKb(△6);2)Exon5:nt222C>A、AA74AAC(Asn)>AAA(Lys),Exon7:nt536C>G、AA179CCT(Pro)>CGT(Arg),Exon7:nt588A>G、AA196CCA(Pro)>CCG(Pro),推测基因型为JKb(222A)/JKb(536G);3)Intron5:3'剪切位点AG>AA,Exon7:nt499A>G,AA167ATG(Met)>GTG(Val),Exon7:nt588A>G、AA196CCA(Pro)>CCG(Pro),推测基因型为JKb(△6)/JKb(499G)。结论在番禺地区献血人群Jk(a-b-)表型查中发现的Exon7:nt499A>G和Exon7:nt536C>G2种突变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筛检Jk(a-b-)表型及其基因分型的方法,探讨Jk(a-b-)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红细胞在2mol/L尿素中溶血试验筛选20000名无偿献血者的Jk(a-b-)表型;以IgM型单克隆抗-Jka和-Jkb确认Jk(a-b-);PCR-SSP对Kidd血型做基因分型;PCR扩增JK基因4-11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2mol/L尿素溶血试验中,除1例红细胞未发生溶血,初步认定为Jk(a-b-)型外,其他19999例标本均发生溶血。该例不溶血的Jk(a-b-)型与单克隆抗-Jka和-Jkb不发生凝集反应,该Jk(a-b-)表型个体的JK基因在第5内含子3’端拼接接受位点g突变为a,携带纯合子的IVS5-1g>a基因突变,第7外显子499A>G杂合,588A>G突变。结论尿素溶血初筛、单克隆抗体确认、基因分型和测序方法可以用于Kidd系统Jk(a-b-)血型的表型和分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稀有抗体抗-Jk~3的发现及Jk(a-b-)血型家系遗传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抗-Jk3的血清学特异性及产生该抗体的Jk(a-b-)稀有血型的遗传途径,了解该血型在广州地区人群的分布。方法患者血清与试剂谱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低离子介质凝聚胺和coomb's微柱凝胶中反应,分析鉴定其抗体特异性;对kidd血型进行家系调查,分析Jk(a-b-)稀有血型的遗传背景;采用2mol/L尿素溶血试验初筛,coomb's微柱凝胶试验确认,对广州地区32 000名献血者的红细胞作Jk(a-b-)血型筛查。结果患者血清与试剂红细胞在低离子凝聚胺介质和coomb's微柱凝胶介质中的反应格局显示患者血清中含有抗-Jk3,kidd血型家系遗传研究提示母方带有Jkb/Jknull基因,推测父方至少带有1条Jknull基因;在32 000名献血者中发现8名Jk(a-b-)个体。结论该例同种抗体为IgG抗-Jk3特异性抗体;隐性基因Jknull可以遗传,当该基因为纯合子时表现为Jk(a-b-)表型个体,该血型在广州地区人群分布频率为0.025%,解决稀有血型患者输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本地区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无偿献血者Kidd血型系统中JK(a-b-)表型的分布频率并分析其遗传学特征。方法用尿素溶解试验筛查福建地区180 626例无偿献血者JK(a-b-)表型;用经典血清学方法确证其表型;对JK基因的启动子、1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50~150 bp)扩增后测序并分析序列信息;用SNa Pshot技术分析福建地区200例献血者JK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 180 626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15例JK(a-b-)表型个体。分析15例JK(a-b-)表型个体JK基因,检测出的4种隐性基因分别为JK*B(IVS5-1GA)、JK*B(896GA)、JK*A(130GA,220AG)和JK*B(130GA,956CT),这4种隐性基因分别占检出无效基因的66.67%、23.33%、6.67%和3.33%。分析上述200例献血者JK基因SNP发现,JK*B(IVS5-1GA)为0.75%,JK基因的G130A是一种常见的多态性,未检测到A220G、C222T、C956T、G896A变异。结论福建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JK(a-b-)表型频率估计约为0.008%,JK*B(IVS5-1GA)和JK*B(896GA)是该地区JK(a-b-)表型的主要流行基因,发现1个新的引起JK(a-b-)表型的JK-null基因,即SLC14A1 130A,220G。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深圳地区儿童Kidd血型中JK(a-b-)表型。方法采用96孔微量板法尿素溶血实验从20 453例样本中筛选溶血阴性样本,血清学实验确认JK(a-b-)表型。结果 20 453例样本中筛选出4例JK(a-b-)表型,检出率为4∶20 453,频率为0.019 6。结论深圳地区儿童Kidd血型JK(a-b-)表型的检出率略低于广东番禺地区,但明显高于广东韶关、上海、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日本等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检测Kidd血型系统的稀有JK(a-b-)表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中其他个体的表型及基因型,探讨本例JK(a-b-)表型的分子机理,分析遗传背景,为稀有血型个体输血治疗寻找相合供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4 mol/L尿素溶血试验,筛选JK(a-b-)表型先证者,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用血清学方法确认表型;用PCR-SSP方法检测基因型,并对JK基因外显子4-11及其侧翼的区域扩增后测序,分析序列信息。结果表明,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Jkb/Jkb;其父母的表型为JK(a+b-),基因型为Jka/Jkb;妹妹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为JK(a+b-)和Jka/Jka。对外显子及其侧翼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哥哥的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位点碱基g>a突变,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a/g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没有突变;内含子3(外显子4侧翼)nt-99位的碱基为g,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g/a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是a。结论: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Jkb/Jkb,JK基因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位点的g>a突变可能是造成其JK(a-b-)表型的原因之一;家系中内含子3的nt-99位的碱基也具有多态性(ncbi:rs8090908),该位点多态性是否与JK(a-b-)表型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例家系Kidd血型系统符合显性遗传规律。对于稀有JK(a-b-)表型个体的家系,尤其是同胞兄妹进行血型调查,发现表型和基因型均相同的个体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
Kidd血型系统(ISBT,009)包括3种血型抗原:Jka、Jkb、Jk3,3种常见的表型分别为:Jk(a+b-)、Jk(a+b+)、Jk(a-b+),这3种表型均表达Jk3抗原,还有1种罕见表型Jk(a-b-),其红细胞表面不表达Jka、Jkb和Jk3抗原.Jk(a-b-)个体因输血或妊娠免疫产生抗-Jk3,抗-Jk3可引起立即型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Jk(a-b-)个体非常罕见,而一旦产生抗体,寻找相配合的血液就及其困难.我们近期发现1名Jk(a-b-)患者,因输血产生抗-Jk3,现就该患者的Kidd血型鉴定、抗体鉴定和输血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中国人群中B(A)血型的分布特点及其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符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及第6、7外显子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对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做家系调查。结果经测序确定为B(A)血型的有34例(22例B(A)血型个体,12例家系成员),包括两种B(A)等位基因,分别为B(A)02和B(A)04。22例B(A)血型个体中B(A)02有17(77.3%)例,B(A)04有5(22.7%)例。这两种等位基因所对应的表型包括B(A),AxB,A_2B和ABx。结论在河北地区中国人群中,此次主要检测出B(A)血型的两种基因型B(A)02和B(A)04,以B(A)02常见,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具有多样性。家系调查证实了B(A)血型的顺式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地区无偿献血者中Rh血型D抗原血清学阴性表型分布频率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使用血清学常规方法筛查阴性献血者,对D抗原同时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和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2种方法对其血清学及分子背景进行分析,RhC、c、E、e抗原使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244例RhD阴性标本中吸收放散阳性(Del型)且PCR扩增存在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共51例(21%),其血清学分别为Ccee 37例、CCee 6例、ccEe 5例、CcEe3例;吸收放散阴性标本共193例,其中存在RhD基因全部外显子1例、存在部分外显子22例,均为Ccee表型,其余则缺失全部外显子。结论合肥地区RhD血清学阴性献血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人群其携带弱表达D抗原或存在RhD基因,RhD阴性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本实验室检测出B(A)和cisAB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遗传特性。方法 运用血型血清学和ABO血型测定方案,对山东地区献血者或医院病患送检的6例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研究,并围绕其中2例开展家系调查。结果 6例标本经血清学初步鉴定B(A) 5例,cisAB 1例;基因检测和血清学结果非常接近,等位基因包括B(A)04等,均是和O杂合状态。对其中1例cisAB患者及其4名亲属进行血清学家系研究,先证者父亲为cisAB型,其余亲属均为O型;对另1例B(A)02/O1献血者及其3名亲属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家系研究,血清学结果为先证者父亲和弟弟B(A)型,母亲O型,其基因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结果一致,先证者父亲基因型与先证者相同,弟弟基因型为B(A)02/O2,母亲基因型为O1/O2。结论 cisAB和B(A)血型通过血清学表型通常难以区分,需经基因检测确认。cisAB家系调查中共发现cisAB血型2例,B(A)家系调查中共发现B(A)血型3例。本地区cisAB和B(A)基因分型为cisAB01/O2、B(A)02/O1、B(A)02/O2、B(A)04/O1及B(A)04/O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B(A)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遗传特性.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及ABO血型基因检测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共9人完成ABO亚型分析及家系遗传规律调查.将B(A)血型标本作为受血者,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为其选择B型和O型供者进行交叉配血,评估其输血策略.结果 9例标本中5例为B(A)表现型,携带有B(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由ABO*BEL.11 等位基因导致的ABO 正反定型不符样本及家系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其遗传方式。方法 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和吸收放散试验鉴定样本的ABO 血型表型;PCR 方法扩增ABO 基因7 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分析,并对先证者的亲属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先证者血型血清学结果为B弱;测序显示:存在ABO*B.01/O.01.01 杂合且伴c.586C/T 突变;克隆测序:c.261delG,297A>G,c.526C>G,c.586T>C,c.657C>T,c.703G>A,c.796C>A,c.803G>C 和c.930G>A 共9 个突变,基因型结果为ABO*BEL.11/O.01.01。家系调查显示先证者父亲、母亲、妻子和女儿血型血清学结果分别为B 型、O 型、A 型及B 弱,其中先证者父亲及女儿的ABO 基因存在ABO*BEL.11 等位基因。结论 ABO*B.01 等位基因上c.586T>C 的突变产生ABO*BEL.11 等位基因,从而导致红细胞上B 抗原的弱表达,且能够稳定遗传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出血型血清学分型困难标本的ABO血型基因型。方法对常规血清学方法难以做ABO血型准确定型的3例被捡血样,采用PCR方法扩增其ABO等位基因的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3例被检血样的血型血清学结果相似:红细胞与抗-A弱凝集,与抗-B强凝集,不与抗-A1凝集,其血清中存在抗-A,初步定型为AWB;经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发现:3例被检血样都含有O等位基因,且它们的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都存在700CG突变,证实其为B(A)02等位基因。结论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这3例血清学表现为AWB亚型个体均为B(A)表现型,基因型均为罕见的B(A)02/O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有32例个体,占无关供者人群比率为0.015%,其中18例个体为弱D15型(845G>A),1例为弱D12型(830G>A),1例为携带DEL等位基因(1227G>A)的弱D型,8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ⅥⅢ型(RHD-CE(3-6)-D),1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Ⅴa(Hus)(RHD-CE(5)-D),3例标本10个外显子检测均未见异常。Rh小因子检测有3种表型CcEe(4例)、Ccee(10例)、ccEe(18例),其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4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为杂合型RHD+/RHD-。结论汉族人群D抗原弱阳性比率明显少于高加索人,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部分D的弱表现型中,DⅥⅢ型占主要比例。  相似文献   

18.
外套细胞淋巴瘤(MCL)有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改变。MCL细胞遗传学变化t(11,14)不仅可作为其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而且由于这一染色体易位产生的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过度表达,可以部分阐释MCL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研究MCL状态下肿瘤细胞的增殖特性与临床表型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MCL发病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健康献血者血浆中可溶性糖蛋白A(glycoprotein A,GPA)表达量与抗-M及抗-“Mia”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2月9日~2023年2月15日的健康献血者血浆:不规则抗体阴性的NN型(Ⅰ组,n=118)与MM型(Ⅱ组,n=51),抗-M抗体阳性的NN型(Ⅲ组,n=145)与抗-“Mia”抗体阳性的随机型(Ⅳ组,n=87),分别检测4组人不同个体血浆中GPA的含量,t检验分析GP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血浆中GPA平均含量分别为:9.941±0.252,10.97±0.256,5.139±0.129和4.28±0.139ng/ml。Ⅰ组与Ⅱ组的GPA平均含量较高,Ⅲ组与Ⅳ组的GPA平均含量较低,显示GPA平均含量在不规则抗体阴性(Ⅰ组与Ⅱ组)的血浆中较高,在抗-M与抗-“Mia”抗体阳性(Ⅲ与Ⅳ组)的血浆中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含有抗-M与抗-“Mia”抗体的健康献血者血浆中GPA含量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的群体。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血浆中GPA是否有中和抗-M与抗-“Mia”抗体的能力,提高疾病诊断与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具有补泻不同配伍特点的两补阴方左归丸和六味地黄丸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抗衰老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对D-半乳糖(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自由基能力和P1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亚急性衰老大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下降,过氧化氢(H2O2)含量升高,P16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左归丸对上述改变具有逆转作用,六味地黄丸除对H2O2含量的降低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外,对上述其他改变均有逆转作用;"三补"药物组可以提高T-AOC水平和下调P16蛋白表达水平,但对CAT活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提高以及降低H2O2含量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归丸和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作用,与两全方相比,恰当的中药配伍对疗效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