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自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共为98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其中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龄80~99岁,平均(83.17±5.38)岁.结果 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为8.16%.平均ICU滞留天数为(3.99±1.87)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3.65±5.48)d.69例随访1~67个月,随访期死亡21例.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仍有较高死亡率,术前应加强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判断,术后积极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肝部分切除术的212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 本组212例肝癌患者中术后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78例,正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 134例,根据肝功能恢复延迟标准,本组212例肝癌患者中27例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无死亡病例.术后低血小板计数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及TB较血小板计数正常患者峰值高(P<0.05),而且肝功能恢复延迟;统计学分析显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低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的几率较血小板计数正常患者明显增高(x2=9.112,P=0.003).结论 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与肝功能恢复延迟相关,术后低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肝癌术后肝功能恢复差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围手术期羟氯喹的应用对行心脏外科手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所有行心脏外科手术且术前服用羟氯喹和糖皮质激素≥7天的SLE患者纳入观察组(28例), 男3例, 女25例;年龄(38.3±8.2)岁。选取术前未使用羟氯喹, 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4例), 男2例, 女22例;年龄(37.9±9.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术后新发肺炎发生率较低(P<0.05), 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长、术后ICU滞留、术后住院时长和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羟氯喹可明显降低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肺炎发生率, 减少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长、术后ICU滞留和术后住院时长, 降低住院费用。羟氯喹可能降低SLE患者心脏外科住院期间病死率, 提高术后远期生存率, 但仍需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487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48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合并症、住院时间、出院时生活能力评分等项目的差异。计算患者AKI总体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类型组间AKI发生率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法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933例(19.1%)患者发生术后AKI。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14.4±8.9)比(13.7±7.7)d,P<0.05]。不同手术类型组间AKI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基础血肌酐增高、心功能分级≥Ⅲ级、体外循环、联合手术≥3项、术后行再开胸探查止血术和使用有创呼吸机≥96 h为发生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81(1.46~2.24)、1.29(1.03~1.62)、5.85(4.73~7.22)、1.81(1.36~2.40)、4.49(3.60~5.60)、1.84(1.49~2.27)、23.24(18.25~29.59)、2.34(1.45~3.77)、1.94(1.09~3.43),均P<0.05。结论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AKI发生率为19.13%。手术后合并AK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联合手术≥3项是其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心脏外科术后应用IAB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心功能迅速改善,顺利拔IABP管13例,置管位置不良拔IABP管1例,死亡6例.结论:加强心脏外科术后应用IABP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心脏外科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总结其安全性及治疗价值,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1±6)岁,使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HT组)58例,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NT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90例患者中死亡18例(20.0%),其中HT组死亡8例患者(13.8%),NT组死亡10例(31.2%,P0.05)。其中HT组中9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5%),NT组12例患者应用IABP(37.5%,P0.05)。HT组氧分压(PO2)、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和血乳酸(Lac)较NT组明显改善(P0.05),HT组血压在亚低温治疗开始时较NT组低,但在36 h后较NT组明显升高(P0.05),HT组血小板(PLT)在36 h时较NT组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低温治疗36 h时,HT组患者的血小板(PLT)较NT组患者明显改善,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肌肝(Cr)均有所改善,但HT组较NT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外科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器官功能,延缓器官功能衰竭速度,从而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关于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以及预后的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且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患者资料,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者纳入研究组,同时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术后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脊柱侧凸类型、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信息进行比较,并观察研究组内科会诊及治疗方案、血小板水平恢复趋势以及血栓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2512例,其中22例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88%(22/2512),重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24%(6/2512)。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色素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12),肺部感染和(或)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7)。22例患者经内科会诊后均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行相关检查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2例血小板极度血小板增多患者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随访中所有患者血小板水平呈逐步恢复趋势,最终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不高,主要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手术创伤、贫血状态、感染等因素相关,未增加血栓事件风险,对症处理相关因素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212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 212例肝癌患者中,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78例,正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134例,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的为27例.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低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恢复延迟的几率显著升高,为血小板计数正常患者的3.6倍.结论 术后患者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导致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低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肝癌术后肝功能恢复差的指标,提高肝癌术后血小板计数是防治肝功能衰竭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心脏外科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11±12.62)岁。按照出院时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18例)和死亡组(48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体外循环术后因肾脏功能不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单一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血糖、血乳酸峰值、术后1 h总胆红素、血小板值、术后1 d内低血压、术后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少尿到血虑的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术后1 d出现低血压、术后血小板值、少尿到血虑的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术中管理,减少出血和输血,控制血糖,积极处理低血压、肺部感染、MODS等并发症,及早启动肾脏替代治疗,有利于降低死亡率,监测术后1 d的血压和血小板对于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及36例肝硬变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术后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脾破裂组4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血小板异常升高,血小板计数最高值300×109/L~600×109/L者6例,600×109/L~900×109/L者21例,>900×109/L者20例;肝硬变组36例患者中有26例术后血小板最高值超过300×109/L,8例在100×109/L~300×109/L之间,2例仍低于100×109/L。2组患者术后血小板最高值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脾破裂组患者与肝硬变组患者相比,术后血小板升高更明显,下降更缓慢(P<0.05)。Child A级患者血小板异常的持续时间及血小板升高幅度均超过Child B、C级患者(P=0.006,P=0.002)。结论脾破裂和肝硬变患者,因肝功能及全身状况的差异,术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术后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性队列研究, 分析心脏外科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阜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行正中开胸体外循环的1 562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 其中男1 084例(69.3%), 女478例(30.7%);年龄(50.3±11.4)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 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03例, 32.2%)和非谵妄组(1 059例, 67.8%),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指标, 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外科术后48 h内为谵妄高发时间段, 占总谵妄发生率的87.2%(438/503)。不同心脏手术类型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差异较大。谵妄组失业及无业比例较高(7.3%对4.8%, P<0.05), 高血压及颈动脉狭窄比例均高于非谵妄组(P<0.05)。两组手术类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中低血压事件(MAP<40 mmHg, 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组术后首次血糖水平高于非谵妄组(P<0.05), 首次血气氧分压及首次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谵妄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在心脏外科术后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4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机困难,将其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23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患者呼吸循环状态稳定后拔除气管插管,改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支持通气方式并撤机;对照组,21例患者,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方式撤机.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通气、氧合指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2.3±0.8)d和(7.3±0.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4.2±0.5)d和(7.3±0.5)d,住ICU时间分别为(6.5±0.9)d和(10.3±0.4)d,呼吸机相关肺炎分别为6例(26.1%)和12例(57.1%),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二次插管(8.7%),而对照组有3例患者二次插管(14.3%).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如果存在脱机困难,可采用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呼吸机正压通气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心功能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相关性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468例成年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根据NYHA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四组,即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另外,根据测得患者术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浓度的四分位数间距(P_(25)、P_(50)、P_(75))分为4层,即心功能A层、B层、C层和D层,分别比较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术后AKI以及预后情况,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术后AK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468例成年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有264例发生AKI,总发病率为18.0%。术前心功能分级越高以及NT-proBNP浓度越高的患者,术后AKI发病率越高(分别为12.7%、13.1%、20.7%、35.5%,P0.001;9.2%、11.2%、16.2%、37.9%,P0.001),这类患者也更易发生休克、低心排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ICU滞留时间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OR=1.43,95%CI:1.36~2.16,P=0.007)、心功能分层(OR=1.64,95%CI:1.54~2.32,P0.001)、血肌酐、尿酸以及NGAL水平、术中红细胞输注单位量、术后24 h内血乳酸水平是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T-proBNP预测术后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95%CI:0.69~0.77,P0.001)。结论术前心功能分级越高以及NT-proBNP浓度越高的患者心脏术后并发AKI的风险越高,其临床预后越差。因此,这类患者围手术期间应积极纠正贫血、减少失血及输血、改善心功能以及优化容量管理等,以降低术后AKI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35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脾组12例,未切脾组23例.分析手术前后肝功能以及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35例均成功切除肿瘤.切脾组12例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消失.术后1周,切脾组患者白细胞由术前的(3.2±1.7)×109/L上升到(8.5±5.3)×109/L,血小板计数由(52.6±23.7)×109/L上升到(245.3士94.6)×109/L(P<0.01).未切脾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切脾组肝脏功能恢复较快,术后1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切脾组患者均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术后化疗.术后随访2年,切脾组7例生存(58.3%);未切脾组10例生存(43.5%).切脾组与未切脾组患者总的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6.4±4.3)个月和(14.3士5.2)个月(P<0.005).结论 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是治疗合并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在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患者心脏外科手术适应证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46例CHD合并重度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12±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导管检查和吸入伊洛前列索试验,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80±13)mm Hg(1 mill Hg=0.133 kPa),平均肺小动脉阻力指数(PVRI)(17±10)wood·m2.将吸入伊洛前列素试验肺血管阳性反应定义为在体循环压力不变或上升的情况下,PVRI下降≥20%,并作为选择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条件.药物试验阳性患者在心脏外科修补术后均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术后肺动脉压力、阻力以及心功能状况.结果 46例患者中,药物试验阳性29例(63.1%),吸药后PVRI由(15±6)wood·m2降至(9-4-4)wood·m2,肺循环体循环阻力比(Rp/Rs)由0.7±0.2降至0.4±0.2(P值均<0.05).药物试验反应阴性者17例(36.9%),吸药后PVRI由(21±10)wood·m2降至(19±9)wood·m2(P<0.05),Rp/Rs由1.0±0.5降至0.9±0.5(P>0.05).23例患者接受了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其中药物试验阳性组21例,术后mPAP降至(27±10)mm Hg.药物试验阴性组仅2例接受外科修补术,术后mPAP均>45 mm Hg.结论 吸入伊洛前列素试验阳性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和PVRI明显降低,可作为评价合并PH的CHD手术适应证的一种蕈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术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PCN治疗的196例患者(244个肾脏),根据术后PCN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PCN术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CN术后23例患者27个(27/244,11.07%)肾脏发生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与未出血组除抗血小板药物外,其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双药抗血小板是发生出血风险的高危因素(OR=12.381,P=0.002)。结论单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并未增加PCN术后出血风险,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PCN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正常的凝血功能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延迟关胸在小儿心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迟关胸术(DSC)在小儿心脏外科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回顾性总结近3年来我院小儿心脏外科收治的17例DSC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指导抗血小板凝集措施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于释放支架后在术中选择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注射,剂量为2.5~3.0μg/kg,之后以2.5~3.0mg·kg~(-1)·h~(-1)作为注射速度进行静脉输注,24小时后停止替罗非班的使用,次日通过口服或胃管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进行双抗治疗。术后以患者的病情以及血小板被抑制状态对用药的剂量进行调整。结果术中在给予盐酸替罗非班之前有1例(2.27%)患者再次出现颅内动脉瘤,使用替罗非班期间有1例(2.27%)患者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情况,经过处理后患者情况均得到恢复。44例患者的激活后CD62p即血小板活化率在盐酸替罗非班的使用期间期间术前、术后1天的平均值分别为(75.6±10.5)%和(71.9±16.1)%,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8,P=0.0349)。44例患者术前与手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06.25±55.61)×10~9/L和(188.13±54.5)×10~9/L,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3,P=0.0002)。4例患者的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在术前、与手术后1天的平均值为(32.08±3.87)秒和(32.23±3.89)秒,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8,P=0.8587)。术后在进行双抗治疗的阶段,有1例(2.27%)患者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情况,术后1天有1例(2.27%)患者出现皮下瘀斑,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13.5%,结果显示患者出现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通过调整方案对氯吡格雷剂量减半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选择抗血小板凝集措施有临床应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与冠脉搭桥(CABG)术后病死率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我们对55例老年患者CABG国术期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进行了测定,并以Ccr为GFR的参考标准与Set、Cockcroft-Gault公式估计的GFR(GFRCG)作比较,探讨Cys C作为GFR指标在监测老年患者CABG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