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目的将医患互动模式引入口腔医学教育,分析其对口腔医学生临床沟通技能训练的意义。 方法选取2020年9—12月参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临床实习的本科生136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分层后再以抛硬币形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教学内容和进度基本不变,医患互动体验教学组学生接受医患互动教学新模式进行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培训,常规教学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分别从学习成绩评价、医患沟通能力自评和教学满意度反馈三个方向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和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医患互动体验教学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44.8 ± 1.2)分,技能实验成绩为(45.5 ± 1.6)分,较常规课堂教学组理论考试成绩[(44.1 ± 1.2)分]和技能实验成绩[(44.9 ± 0.9)分]均显著提升,且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自我评价更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90%的医患互动体验教学组学生对医患互动体验教学模式感到满意。 结论将医患互动体验结合口腔临床操作技能课,有助于培养口腔医学生同理心,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临床沟通技能,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医患沟通教育在口腔临床实习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级口腔医学专业61名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带教,第2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增加了医患沟通教育内容。分别在实习第1阶段和第2阶段结束后,口腔实习医师针对自己在第1阶段、第2阶段的表现,通过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我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带教老师使用SEGUE量表,对口腔实习医师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评结果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χ2检验,采用t检验对SEGUE量表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医患沟通行为自我评价表显示,医患沟通教育前,只有37.71%的学生认为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经过培训后,75.4%的学生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SEGUE量表显示,经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由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患沟通教育能提高口腔实习医师的沟通技巧,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线上教学模式在口腔黏膜病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15级和2016级共445名参加口腔黏膜病学课程的学生,按照学习模式分为传统教学组(2015级5年制192名+8年制30名)和线上教学组(2016级5年制193名+8年制30名).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课堂理论教...  相似文献   

4.
刘尧  陈旭  程丹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4):376-378
目的:培养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医患沟通技能,同时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探索儿童口腔医学课间实习教学新模式。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儿童口腔医学课间实习课程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及应用探索。研究分2组,即标准化病人教学组(SP组)与传统讲授教学组(讲授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即标准化病人教学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医患沟通及临床诊疗能力等方面的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P〈0.01),2组学生在试卷考核中基础知识类试题的成绩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别,病例分析类试题的成绩标准化病人教学组高于传统教学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将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引入儿童口腔医学课间实习课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为临床前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桩核冠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口腔修复学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80名,随机分为虚拟仿真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每组40名学生。虚拟仿真教学组采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行桩核冠章节的实验教学,传统教学组采取传统实验课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结果    虚拟仿真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及案例分析考试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第1次考试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与传统教学组第2次考试成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虚拟仿真教学组学生对所使用教学手段的评价及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将桩核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实验课教学,能够取得明显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渐进教学法是否能提高口腔医学本科生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SRP)教学效果。 方法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5级口腔医学本科生共40人根据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分配到传统教学组与渐进教学组,每组20名,两组的总学习时间相等。课程内容包括医患体位、工作刃辨认、器械握持与支点及刮治发力方式。传统教学组按照理论授课、教师演示及学生仿头模练习3部分依次进行;而渐进教学组每一部分内容经教师讲解后学生即刻进行仿头模练习、教学反馈。培训结束后,两组学生均在30 min内对2颗指定牙齿实施SRP,操作总体得分由3名牙周专科医师共同判定。 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结果渐进教学组SRP总体得分(71.7 ± 9.3)高于传统教学组得分(52.1 ± 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P<0.001)。渐进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在医患体位(P = 0.020)、器械选择(P<0.001)、器械放置角度(P = 0.029)、刮治发力方式(P = 0.007)及避免牙龈损伤(P = 0.001)方面的得分。 结论渐进教学法在本科口腔医学生SRP训练中取得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GLTC(示善Goodwill,倾听Listening,交流Talking,合作Cooperation)医患沟通情景模拟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口腔全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力.方法:设计GLTC医患沟通情景模拟课程,我基地口腔全科一至三年级住培医师参与课程.应用口腔全科医患沟通技能量表对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建立适应基于团队学习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的口腔正畸学课程设置和相应的评估体系.方法 将TBL教学管理模式引入口腔正畸学教学中.将30名正畸专业研究生分为T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分别试行TBL教学管理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并利用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量表对教学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T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DREEM量表总分分别为(145.1±5.1)和(130.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BL有一定优越性,但还需继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探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牙周手术临床技能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研究生 46 名, 随机分为角色扮演教学实验组及传统教学对照组各 23 名学生。角色扮演组学生需根据所学及日常所经历的医患沟通过程, 撰写剧本, 分别扮演医师、患者等角色, 并拍摄视频。传统教学组则由教师进行常规课堂授课。所有同学一同观看录像视频, 并进行讨论。内容授课完成后, 请两组学生完成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同时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模拟接诊考核, 并完成评分。结果 授课结束后, 实验组学生的模拟接诊考核结果显著优于传统组, 术前沟通项目中两组得分分别为(8.00±1.09)分和(6.17±1.03) 分, 术后医嘱项目中两组得分分别为(8.35±0.88) 分和(7.13±0.81) 分(P<0.0001)。在教学满意度方面, 实验组学生也给角色扮演教学法给出了更高的评价, 认为其更能培养医学生从患者角度进行诊疗, 同时能够帮助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并且学生十分期待在其他学科中推广该教学模式(得分 8.65 分)。结论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而在理解、关怀患者的基础上, 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联合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的考核模式在口腔种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19级一年级研究生19人和2020级一年级研究生21人,前者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教学(LBL教学组),后者采用TBL模式教学(TBL教学组)。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核(包括传统考试和OSCE考核)成绩,同时分析TBL教学组课中测试[包括个人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urance test,iRAT)、小组测试(team readiness assurance test,tRAT)和学生互评(peer assessment,PA)]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并使用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考核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传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60,P = 0.452);而TBL教学组的OSCE考核成绩优于LBL教学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021,P = 0.001)。TBL教学组iRAT(8.46 ± 0.93)分、tRAT(9.53 ± 0.16)分、PA(9.05 ± 0.71)分,其中仅PA分数与传统考试成绩和OSCE考核成绩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95、0.634,均P < 0.05)。此外,TBL教学组学生满意度明显优于L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905,P < 0.001)。结论    相较于LBL教学,TBL教学可提高OSCE考核成绩,且TBL教学中学生的活跃度和贡献度与期末考核成绩相关。TBL联合OSCE教学考核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47)。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脓肿范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结果:VSD组疗效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VSD组WBC、NEUT、hs-CRP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VSD组脓肿直径低于常规组,张口度及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72 h、1周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VSD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VSD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整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可快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创面修复,缓解张口受限及创面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规培生进行口腔瓷贴面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口腔修复规范化培训的无瓷贴面临床经验的规培生.2019年1月-2020年3月的2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口腔瓷贴面技术,2020年4月-2021年6月的20人作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加入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授口腔瓷贴面技术.经过3个月的教学活动,对比组间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通过将传统教学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规培生的口腔修复瓷贴面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综合诊疗、临床思维及医患交流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规培生进行口腔瓷贴面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口腔修复规范化培训的无瓷贴面临床经验的规培生.2019年1月-2020年3月的2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口腔瓷贴面技术,2020年4月-2021年6月的20人作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加入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授口腔瓷贴面技术.经过3个月的教学活动,对比组间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通过将传统教学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规培生的口腔修复瓷贴面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综合诊疗、临床思维及医患交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方案表在口腔多学科治疗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特诊中心160例初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由同一名医生接诊,联合各专业专家制定治疗方案,对照组按照常规诊疗程序进行语言沟通;试验组在常规语言沟通的基础上,由牙科助理制定多学科治疗方案表,再与患者书面沟通,治疗方案表向患者展示治疗项目、采用材料、就诊次数、总疗程、具体费用等。对2组医患沟通所需平均时间以及沟通后患者对治疗方案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沟通时间为(20.2±3.46)min,对照组为(30.5±4.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治疗方案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19,P〈0.05)。结论治疗前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案表进行医患沟通能节省沟通时间、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掌握程度,是医患沟通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雷莫司琼和托烷司琼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雷莫司琼(R组,n=40)0.3mg、托烷司琼(T组,n=40)5mg、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40)5mL。观察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组和T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莫司琼和托烷司琼均可显著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探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构建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方法: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2013、2014共3个年级的18名研究生纳入研究,在《口腔临床学》的教学中,将研究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PBL教学组。通过对研究生的PBL满意度调查,并比较2组课程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研究生对PBL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为88.9%。比较两组课程测试成绩,PBL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及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在即刻种植牙膜引导骨再生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即刻种植牙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9)及B组(n=39)。给予A组患者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B组则采用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比较两组植骨情况、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种植修复效果,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植骨厚度、植骨高度、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成长效果及垂直骨生成效果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种植成功率高于A组,且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海奥口腔修复膜比较,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能改善即刻种植牙膜引导骨再生治疗患者植骨情况与种植修复效果,且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2种不同的义齿制作方法—精细步骤制作法和常规制作法,探讨在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应用2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方法:将46名学生随机分为常规制作组(n=23)和精细步骤制作组(n=23)。在3个实验教学阶段(初学时、11个月时、临床实训)中,针对3个重要的义齿制作环节,即托制作、上架、排列人工牙等,对2种义齿制作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 18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个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中,托制作和上架两个环节精细步骤制作法组成绩较常规制作法组高(P<0.05),平均高4.3%~7.3%;而在学习难度相对大一点的排列人工牙实验教学中,精细步骤制作法组实验成绩则低于常规制作法组(P<0.05),平均低5.6%。结论: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和阶段,科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的实践训练时间内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义齿制作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A髓腔麻醉法在乳磨牙牙髓炎无痛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将就诊的3~9岁儿童中,同颌对称同名乳磨牙明确诊断为乳磨牙牙髓炎的患儿22名(4~7岁),共44颗患牙.每个患儿的2颗乳磨牙中,选取1颗采用STA髓腔麻醉,作为第1组(n=22);另1颗采用STA常规麻醉,其中上颌采用颊侧骨膜上浸润麻醉,下颌采用牙周膜(PDL)麻醉作为第2组(n=22).结果:髓腔麻醉注射时患儿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麻醉(P<0.05);1 min内开髓揭顶时的麻醉效果较高于常规麻醉.髓腔麻醉下治疗结束后均无软组织麻木感及无自伤性溃疡的发生,患儿对髓腔麻醉更易接受.结论:乳磨牙STA髓腔麻醉法镇痛效果优于传统浸润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切缘定位装置和传统方式制作冷冻切片时的时间和效果,分析切缘定位装置在多切缘同时送检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23年6月1~3日间行手术且需要行术中切缘快速冷冻制片的病例15例,随机分成实验组(采用切缘定位装置)、对照组和常规组,采用3种不同方式制片,对制片时间、切缘直径差值(D)和完整性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所用冷冻切缘的制片时间要明显短于常规组(P=0.001),长于对照组(P=0.166)。实验组D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与常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81)。实验组切缘制片的完整性优于对照组(P=0.001),与常规组切缘完整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38)。结论:手术切缘定位装置在制片时间方面要优于传统制片方式,直径差值和完整性方面与传统方式相接近,可作为术中多个切缘冷冻制片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