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部囊性肿物来源较为丰富,多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病例为恶性来源,如甲状腺癌。临床上,针对表现为颈部囊性肿物的病例,应加以详细的鉴别,以防漏诊及误诊。报道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形成巨大囊性变1例,简述其诊治过程及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患者于全麻下先行颈左Ⅱ、Ⅲ、Ⅳ区淋巴结选择性清扫,术中见颈部左侧多发淋巴结,送冰冻,病理报告示:淋巴结内可见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随后探查甲状腺,双侧甲状腺内均可见边界不清之质硬病变,左侧存在肿瘤甲状腺包膜外侵犯,行甲状腺全切除,并探查及清扫双侧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术后病理报告示:颈左淋巴结转移(3/22),右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2/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腺癌是分化良好的上皮肿瘤 ,常为多中心病灶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少见。隐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占很高比例 ,发生在甲状腺外的病灶临床表现不典型 ,占全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15%以下。作者报道 1例喉鳞状细胞癌功能性颈廓清标本中发现的甲状腺外的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男性患者 ,76岁 ,因咽痛 ,咽下困难 ,体重减轻等症状就诊。检查发现声门上肿瘤侵及会厌喉面、左侧杓会厌襞、室带、喉室和左声带 ,左声带固定 ,左颈部二腹肌深面触及一枚肿大淋巴结。临床分期为 T3 N1M0 。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全麻下施…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于32年前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就诊于当地医院,穿刺活检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遂在外院行甲状腺左侧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后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并规律复查;于18年前发现右侧肾上腺转移,在外院行右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未给予抗肿瘤治疗,继续规律复查。  相似文献   

8.
前哨淋巴结探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的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LN的临床研究,术中取蓝染淋巴结及颈清淋巴结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并将两者进行对照,观察SLN转移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成功地显示了SLN,成功率为88%,显示的SLN中有19例病理阳性,其中13例颈淋巴结清扫术证实有非SLN的颈淋巴结转移,5例未发现有非SLN的其他淋巴结转移,1例因自身因素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结论:SLN检测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头颈外科学     
预防性颈部II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淋巴结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影响目的:通过术前超声(PU)检查伴有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levelIII,IV和/或V)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探讨其隐匿性levelII淋巴结转移与发生频率、类型及预测因素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伴有levelIII,  相似文献   

10.
喉类癌瘤     
原发性喉类癌是一种罕见肿瘤,至今文献中仅可查到1例。本文报告1例。这二例均说明喉类癌是恶性肿瘤,它向组织深层浸润且广泛地转移到颈淋巴结。本病对放射线不敏感,因此治疗的选择应是广泛的手术切除。本文病例男性,55岁。主诉间歇性声嘶3年半。1年后曾作喉活检阴性。2个月前发现右颈淋巴结增大,再次喉活检报告为乳头状癌,建议全喉切除并行颈清扫术,但被患者拒绝。间接喉镜下见右侧假声带前部有小的膨出,粘膜光滑,两侧声带运动完全。又作喉活检同时切除一个淋巴结,后者病理报告为转移癌;喉标本中在粘膜下层见到几个退变癌灶。甲状腺和肺检查未发现肿物。乃行喉探查并再次活检,冰冻切片未见肿瘤,因此仅行右颈清扫术。俟后将喉和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node positive,cN+)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传统改良性颈清扫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期间收治的71例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1例.T1 15例,T2 46例,T3 10例;均为临床Ⅰ期病例.其中26例患者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45例患者触诊未发现而由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为Ⅱa、Ⅲ、Ⅳ区.结果 71例患者术后63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8.7%,其中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的2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发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触诊未发现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的45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37例有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2.2%.13例患者转移淋巴结累及1个淋巴结分区,31例累及2个分区,19例累及3个分区.患者随访24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术后颈部复发4例,复发率5.6%,2例Ⅴb区前份复发,2例颈动脉鞘区复发.结论 对于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Ⅱa、Ⅲ、Ⅳ区清扫是可接受的,可降低颈肩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少数为Hurthle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是PTC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约20% ~90% PTC诊断时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部位最常见为同侧颈Ⅵ区淋巴结.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复发率增高、存活率降低的危险因素.低分化型甲状腺癌也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范畴,此类型肿瘤的临床生物学特点为高侵袭性、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结合增强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术前行颈部彩超同时行颈部、纵隔薄层增强CT检查的115例(141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分为彩超组、CT组及彩超结合CT组分析比较三组在评估不同区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评估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61.0%,48.9%,62.4%;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87.9%,78.7%,85.8%。彩超在颈中央区(P〈0.05)及颈侧区(P〈0.05)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均高于CT。彩超结合CT检查在颈中央区的准确率高于CT(P〈0.05),而在颈侧区的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无论在颈中央区(P〉0.05)或在颈侧区(P〉0.05),彩超与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CT考虑6例纵隔转移及1例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纵隔增强CT扫描发现5例患者肺部转移。结论:彩超结合CT或单一彩超评估颈中央区及颈侧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要高于CT。CT可以评估纵隔等彩超探及不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对肺部转移进行评估。彩超结合增强CT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评估,较单一检查更加精确、全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在行腺叶切除时是否需要同期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仍有较多争议。本文主要叙述性别、年龄、多病灶、病灶大小、肿瘤位置、被膜侵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等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总结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需要考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 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PT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cN0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颈部肿物诊断不易,最终依靠组织学诊断。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发现率高,耳鼻喉科也常见。作者就1964~1985年癌中心——新泻医院,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33例加以讨论。将治疗前未能发现原发部位者定名为原发灶不明癌。其发病率为2.7%,男多于女,多于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内就诊。明确原发部位的有6例(其中喉癌和颈段食管癌分别为颌下、颈上、中淋巴结转移,与1981年Batsakis所述转移至颈上深、锁骨上窝淋巴结不符)。病理大部分为鳞状上皮癌和未分化癌。治疗以全摘、颈廓清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并用或单用。作者认为淋巴结可因慢性炎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亦称 Hürthle细胞癌 ,临床较少见。我院近期内诊治 2例 ,报告如下。例 1,男性 ,30岁。颈部发现肿物半月。查体 :一般情况好 ,颈左、右侧分别可触及 2 .5 cm× 2 .0 cm、1.0 cm× 1.0 cm肿物 ,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无压痛 ,随吞咽上下活动 ,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血 T3、T4、TSH正常 ,TGA、TMA均阴性 ,甲状腺吸 1 3 1 I率略低于正常 ,SPECT:甲状腺左叶及右叶下极结节均吸收核素功能差 ,为多发“冷结节”。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在颈丛麻醉下手术 ,见左叶甲状腺下极肿物 5 .0 cm× 4.0 cm×4.0 cm,质囊实性 ,…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甲状腺癌的60%~80%,恶性度低,预后较好,但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25%的乳头状癌因为直径小于1.0cm而被分类为隐匿性甲状腺癌,这些肿瘤通常触不到,但已有40%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灶一般为实性病变,有少数患者以颈侧囊性病变为首发表现,临床上易误诊为鳃裂囊肿,以至延误治疗。我科曾遇2例以鳃裂囊肿为临床特征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  相似文献   

19.
内翻性乳头状瘤常好发于鼻腔及上颌窦。我们经治 1例发生于上颌窦、鼻腔 ,怀疑移行至中耳发生恶变并发生颅内及淋巴结转移者。检索近 5年国内杂志无类似病例报道。患者女 ,47岁。因左侧鼻塞 2年 ,伴间歇性流黄水样分泌物 ,涕中带血 1年 ,于 1996年 5月就诊。检查见左侧鼻腔充满粉红色乳头状肿物。取活组织检查 ,病理报告为左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图 1)。全身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鼻侧切开术 ,见左侧鼻腔、筛窦及上颌窦充满粉红色肿物。切除左鼻腔、上颌窦及筛窦肿物。病理报告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放射治疗 1个疗程 ,总剂…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颈部局灶型Castleman病 (UCD)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例PTC合并颈部UCD的临床病例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文献。该患者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FNA)倾向PTC,合并右颈侧区淋巴结肿大,行甲状腺右侧腺叶合并峡部切除及右颈II、III、IV、VI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声音嘶哑及低钙症状,术后 4 d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证实颈侧区肿大淋巴结为UCD。结论PTC合并UCD极为罕见,且UCD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但手术切除多可治愈;PTC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者,临床医生不仅需考虑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可能,还需警惕UCD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