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例辅助通气(PAV)是压力在气道内的输送与患者瞬间努力成比例地连续加在每次吸气上,实际效果是患者的吸气努力得到放大.压力支持通气(PSV)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们对2种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比例辅助通气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例辅助通气(PAV)是一种新的通气支持方式,压力在气道内输送给患者的瞬间努力成比例地连续加在每次吸气上。实际效果是患者的吸气努力得到了放大。因此,PAV能协调好患者吸气和机械通气间的关系,使患者能控制自己的呼吸形式。1PAV的工作原理〔1~4〕自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呼吸衰竭病人中是否可以互换。方法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系机械通气支持的30例病人,行辅助控制通气2天以上,切换成压力支持通气后6小时,然后恢复辅助控制通气。结果 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相,显示有更高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吸气时间相对比较长。吸气/呼气比值增大,心率降低。结论 在呼吸衰竭病人中压力支持通气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对于重症患者而言是最常用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目前临床使用的机械通气模式有多种,而近些年来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通气模式,依靠独特的吸气触发机制引起了与其相关的众多研究。本文就其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在加强监护室(ICU)内的辅助撤机作用。方法:以2008年11月-2011年3月入住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气模式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值,合理调整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呼吸频率(RR)、吸气相压力(IPAP)、呼气相压力(EPAP)值,比较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状态下RR、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值。结果: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各项监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经无创通气过渡数日后均可离开ICU。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撤机治疗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机械通气中,触发呼吸一般通过两种触发方式实现,一是流量触发,另一种是压力触发,相对而言,流量触发更为敏感,患者的吸气负荷更少。我们发现一些心脏外科病人术后行流量触发机械通气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引起胸腔内压力的改变,进而触发呼吸机的压力支持。此类异常触发现象已有许多报道,但并没有解释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在抢救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对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30例慢性呼吸衰竭行气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患者,为减低吸气及末气道压力,减少肺损伤,应用较低潮气量,允许一定限度的高碳酸血症。结果;27例存活,无一例出现气压伤。结论: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较小潮气量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可以减少气压伤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和调整的临床思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 2 0年来 ,机械通气最主要进展之一就是出现了多种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治疗阶段和不同治疗目标以及呼吸机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通气模式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1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机械通气模式很多 ,各具特点 ,为便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将机械通气模式做以下分类 ,供参考 ,见表 1。表 1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一 )按吸气触发形式来分  1 控制通气 (controlledventilation ,CV) :呼吸机引发  2 辅助通气 (assistedventilation ,AV) :自主吸气引发 (负压或流速 )。此外 ,同步间…  相似文献   

9.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无创性通气(NI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从而避免了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关的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感,保留患者说话、吞咽功能。临床上NIV中以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应用最多。该方法是当患者吸气时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提供较高的吸气正压,呼气时又自动调至较低的呼气末正压(PEEP),  相似文献   

10.
15例小儿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和四联症纠治术后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方法辅助呼吸。术后随着呼吸机的压力支持逐渐降低,心率、血压、左房压和肺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动脉血气均在正常范围内。气道压力、吸气和呼气阻力均下降,肺顺应性明显升高,提示;PSV可作为术后辅助呼吸应用,较间隙指令通气和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呼吸方法更舒适和协调,有利于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选择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行NIPPV,并寻找出“最舒适”的吸气压力水平(CIPAP),在此压力基础上增加或减少25%的压力,构成三个压力水平,比较不同压力水平时呼吸做功的变化。结果:CIPAP为(13.11±2.89)cmH2O,“最舒适”的呼气压力水平(EPAP)为(4.33±0.50)cmH2O,[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为(8.78±3.03)cmH2O]。与自主呼吸相比,NIPPV时患者吸气肌做功(Wi,p)明显减少(P<0.05)。“最舒适”PSV压力水平使Wi,p减少79%,跨膈压减少74%。结论:NIPPV可以显著降低吸气肌做功。以患者“最舒适”程度的PSV和PEEP压力水平行NIPPV,是临床上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群  何国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12-1314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流速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肉活动和呼吸方式的生理学效应。方法:1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不同吸气流速水平(F30、F70和F110分别代表吸气流速为30、70、110L/min)的机械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气道压力的变化。结果:(1)随吸气流速的加快,呼吸频率(RR)进行性增快[F30、F70和F110时的RR分别为(12.00±2.11)、(15.30±2.21)和(19.00±2.54)次/min,P<0.01];VE进行性增高;患者吸气时间则进行性减少[F30、F70和F110时的Ti分别为(1.56±0.09)、(0.91±0.10)和(0.72±0.09)s,P<0.01]。(2)F30时的气道压力(Pao)为(23.66±3.34)cmH2O,较F70和F110时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3.82±1.77)、(17.28±2.96)cmH2O,P<0.01];而F110时的Pao又比F70的显著增高(P<0.01)。(3)F30、F70和F110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分别为[(17.73±4.09)、(4.28±0.87)和(3.06±0.64)cmH2O·S/L],与F30相比,F70和F110时的PTP亦显著降低(P<0.01)。F60和F90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中等吸气流速水平可在不增加气道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患者吸气努力和缩短吸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危重型哮喘患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合理选择呼吸机的吸气时间、压力水平和呼气时间、呼气末正压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本院15例危重型哮喘病人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高吸气压力水平、短吸气时间和相对延长呼气时间的通气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吸气压力(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IAP)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行机械通气前测量患者IAP值,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后,按照正压机械通气不同吸气压力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0~ 14 cm H2O(A组),15 ~19 cm H2O(B组),20~25 cm H2O(C组);每组各20例患者,分别于调整吸气压力后2h、第1~7天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患者IAP.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I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不同监测时间点比较,通气后2h及通气后第1天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随着吸气压力水平的升高,患者IAP有升高趋势,并且在早期较明显.因此,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早期,监测患者IAP可能有益于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吸气压力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临床对肺挫伤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多采用辅助模式,如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和SIMV联合PSV模式。2000年1月2005年4月,我科对收治的60例肺挫伤患者采用这3种通气模式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早期通气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时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病死率仍高,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会进一步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风险。由于ARDS患者肺泡的黏弹性,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 APRV)长时间的吸气、较高的压力以及短暂的释放可能更适合ARDS肺泡病理生理学变化。APRV有肺复张、稳定肺泡结构等优势,已经显示出作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巨大潜力,本文将对APRV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陈俭  苏群  方强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84-185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使用压力控制模式通气时发生的呼气对抗现象。方法 选取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 4 0例 ,另选非ARDS患者 4 0例为对照组 ,均使用压力控制通气 ,观察压力时间曲线水平段在吸气相流速为零后出现的上翘 ,测定其压力上升值 (△P ) =气道峰值压力 - (压控压力 +呼气末正压 ) ,如≥ 3cmH2 O判定为人机对抗 ,同时计算所有患者的氧合指数 (PaO2 /FiO2 )。结果 ARDS组对抗发生率为 70 % ,对照组为 5 % (P <0 0 1) ;发生对抗的ARDS患者氧合指数 73± 2 1(明显低于非对抗组和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ARDS患者在进行压力控制通气时容易发生呼气对抗 ,应选择适当的吸气时间 ,也可使用镇静及 (或 )肌松剂。  相似文献   

18.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BiPAP呼吸机不能吸气压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早期呼吸衰竭的作用,选择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24例,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治疗前后查动脉血气,经通气治疗后PaO2显著升高,而pH,PaCO2,HCO^-3无显著差异。吸气压较高的一组有3例病人不能耐受呼吸机治疗,而中止治疗。而吸气压较低的一组无人中止治疗。BiPAP呼吸机用较小的吸气压经鼻罩通气助通气治疗,有明显疗效,病人易  相似文献   

19.
比例压力支持(Proportional Pressure Support,PPS)模式又称比例辅助通气(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PAV),是按患者瞬间吸气努力的大小,成比例地提供压力支持的同步支持通气模式,目的是让患者舒适的获得由自身任意支配的呼吸形式和通气程度,让呼吸机配合患者而不是让患者去适应呼吸机。该模式是近年来呼吸生理学和计算机智能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我院2009年6~7月对10例患者应用比例压力支持(PPS)脱机模式脱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prvcv)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4例呼吸衰竭小儿,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初调参数:Vt6-8ml/kg,PEEP3~5cmH2O,FiO 20.4-1.0,RR30-40次/min,Ti0.6~0.8s,压力上线水平25~30cmH2O。结果:平均上机时间38.4h,治愈24例,死亡5例,放弃5例。结论:压力调节容量保障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同步性能好,可减少或避免应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缩短上机时间。潮气量恒定,可保障自主呼吸不稳定患儿的通气安全,避免频繁调整吸气压力。吸气流速波为减速波,可减小吸气阻力,降低吸气峰压,减少气压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