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类癌(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肝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报告了26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经验。该病在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易与直肠癌相混淆,易引起误诊和误治,但在病史上有其特点,即直肠刺激征、胀痛或便血,常在月经前后加重。便血在月经期多见。直肠指检和妇科检查,直肠触及的肿块多位于粘膜下,与阴道壁和宫颈粘连。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病变较轻,仅为充血糜烂或息肉状隆起。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表现。手术适应证为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明显、影响正常生活者;病灶小者行局部肠壁楔形切除,病灶大而深,位置低者可以行前切除吻合术。本组局部切除16例,前切除吻合术10例。术后症状消失者21例,症状改善者5例。2例5年后症状复发,行再次手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直肠类癌的诊疗水平,同顾分析46例直肠类癌患者资料,通过访问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尤其是指诊和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明确诊断,最终行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肿物局部切除42例;3例直肠镜下活检完整取出病灶;经腹会阴根治术1例,尔后病理检查显示类癌恶变.有淋巴结转移,死于肝转移。45例健在。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属于肛肠疾病中较少见的一种,可以恶变,因此提高早期对该病的认汉和及时行相关检查并处理至关重要,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胃类癌的内镜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类癌是一种罕见、生长缓慢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虽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已有广泛研究,但术前诊断仍较困难。本文作者就8例胃类癌的内镜观察及其活检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病人与资料:8例日本病人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55岁(42~72岁)。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其中6例无明确的上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2例无症状。全部病例均无类癌综合症表现,尿内5—羟吲哚乙酸正常,3例伴发高促胃泌素血症,其中1例 A 型萎缩性胃炎。本组8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作喷雾染色技术(0.2%靛兰胭脂红)以显示其粘膜的细微变化,同时经内镜活检发现为胃类癌。治疗:全部病例均行部分或全胃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1年并发肝脏转移。在7例切除标本嗜银染色中,4例显示弱蛋白银细胞类癌,2例示嗜银细胞类癌和1例无类癌反应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例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症状,1例无症状者体检时发现直肠硬结,14例因其它肛肠疾病就诊时通过直肠指诊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偶然发现直肠肿物;19例类癌均〈1.0cm,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见肿物局限于黏膜下层,均经肛门或内镜下局部切除,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部分直肠类癌无明显症状,直肠指诊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方法,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可作为直肠类癌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主要手段,对于直径〈1.0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或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类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理学特点。对62例胃肠道类癌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总结,其中46例行局部切除,16例做了根治性手术,随访1~10年,死亡4例。作者认为:病理学诊断是类癌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有无肝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癌100例。其中男26例,女74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78岁(平均48岁),其中45岁以下35例。病理证实乳头状癌57例,滤泡状癌35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4例。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B超、同位素、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甲状腺淋巴造影。手术方法:Ⅰ、Ⅱ期癌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及对侧大部切除,Ⅲ期癌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作淋巴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6~1990年行直肠镜检18168例,发现直肠癌419例,直肠类癌16例(均经病理证实)。直肠类癌占直肠癌4%。现将住院手术,资料完整的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原发腺瘤的病理学特征与直肠异时性腺瘤再发的关系。方法自1977年至1978年用15cm直肠镜对海宁县185851居民进行直肠肿瘤筛查,共发现1490例直肠腺瘤患。这些患在直肠腺瘤切除后,用内障检查方法分别于第2、4、11及16年进行随访,观察直肠有无一的异时性腺瘤。并分析首次筛查发现直肠腺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发生直肠新生异时性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和癌的关系及相对危险性。结果随访中发  相似文献   

10.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类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 35例胃肠道类癌病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各为 2例 ,小肠 3 ,结肠 4例 ,阑尾 7例 ,直肠 17例。有肝及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 2例及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 术前诊断为胃肠类癌 2 3例 ,其中经内镜检查确诊 19例 ;误诊 12例。治疗 :经内镜电烧割切除 7例 ,手术切除 2 8例。经随访 ,除 2例死亡外 ,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除对有症状的患者的检查要全面、仔细外 ,还需对检查阴性的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对中年以上的人群的健康检查 ,应做直肠指检。必要时加做内镜检查 ,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对胃肠道类癌的治疗 ,应持积极的态度。即使肿瘤复发 ,也应积极酌情再次探查 ,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5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直肠类癌患者:直肠指检+肠镜+活检正确诊断率可达97.8%。45例患者中4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3.3%,5年生存率93.8%。治疗:肠镜电烧1例,肛门局部切除17例,肛局部扩大切除4例,腹肠壁楔形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术22例。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率低,易误诊;消化内镜为诊断直肠类癌首选方法,结合肛诊可以提高类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类癌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23例直肠类癌活检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3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3~10cm.其中8例内镜下诊断为息肉,8例光镜下诊断为类癌.15例加做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诊断为类癌。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常位于黏膜下,体积小,临床易误诊为息肉。类癌的确诊依赖于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技术,早期结肠镜检查并及时送检有利于提高类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07年12月共收治33例直肠中下段肿物患者,其中直肠类癌6例,早期直肠癌3例、直肠息肉23例、错构瘤样息肉1例,距肛缘8cm、以下21例,8~12cm12例,肿物最小直径0.5cm,最大3.5cm。全部行局部切除术,手术途径:经肛门局部切除24例,经括约肌局部切除4例,经内镜电灼切除5例。结果:经8个月至4年随访,无局部复发。其中1例中段直肠癌,经括约肌局部切除后1年8个月局部未复发,但发现肝转移,另1例直肠类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半年,因贫血行钡灌肠发现回盲部癌,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本文就局部切除术的适应证、3种手术途径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认为直肠中下段肿物局部切除术是对良性肿物和早期癌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但对早期癌的诊断应有足够的依据,腔内超声可提示癌肿侵犯深度及肿瘤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为局部切除提供可靠依据。早期癌的局部切除宜采用经肛门括约肌途径,优点是视野显露清楚,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切除彻底,切除可深达肠壁全层,并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缺点是切开括约肌有局部感染的可能,本组4例中有1例感染,经引流、换药痊愈。经肛门切除优点是保存了完整的肛门功能,缺点是视野狭小,一旦出血,止血困难,并易切除不完全。我们认为早期癌的局部切除和较大的息肉的局部切除最佳途径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22例直肠类癌,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按Dukes分期,Ⅰ期15例,Ⅱ期,Ⅲ期2例、Ⅳ期1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作者认为,对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直肠肛管症状,应常规指检,对高度怀疑者,应经直肠针吸或活检,取材应有一定深度,以免误诊。直肠类癌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结合浸润的深度而定。直径〈1cm行局部切除,1 ̄2cm行局部扩大或广泛切除,〉2cm或浸及肌层,应行根治性切除。伴肝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经骶经肛管途径切除中下段直肠肿瘤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开展经骶经肛管途径行直肠中下段肿瘤局部切除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 2例腺癌、2例绒毛状腺瘤恶变、1例类癌及 2例绒毛状腺瘤患者 ,采取经骶经肛管途径手术入路 ,行包括肿瘤在内的直肠局部切除。结果 治愈 6例 ,并发直肠粪漏 1例 ,局部肿瘤复发再行Miles手术 1例。全部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结论 本方法微创且能保证直肠肿瘤的局部有效切除 ,保持肛门括约肌功能 ,对中下段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病变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15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11月至1997年3月我们以腹腔镜切除直肠癌11例,结肠癌4例。一、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7~68岁。术前经直肠镜、纤维结肠镜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癌灶均为单发,位于升结肠1例,肝曲1例,脾曲2例,直肠上段3例,中段5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回顾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岁;肿瘤位于距肛缘8cm以内直肠为21例(80.8%);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坠胀不适(4例)、大便带血(10例)、排便习惯改变(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无症状者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5年生存率76.9%(20/26)。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影响直肠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及早期个体化的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