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比较4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和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入院时收缩压> 140mmHg(1 mmHg≈0.133kPa)12例;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收缩压>140 mmHg24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内动脉狭窄率70%,狭窄程度0.6016;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内动脉狭窄率32.5%,狭窄程度0.3984.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较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压偏低,存在低灌注因素引起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崔建楠 《当代医学》2012,(27):112-113
目的探究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4月~2010年6月收治的32例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行CT、MRI检查,行常规脑梗死治疗方法并介入维持脑灌注压.结果经头颅CT、MRI检查均较易确诊疾病和梗死部位,特异性高;治疗有效率可达71.9%,疗效较好.结论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采用CT、MRI检查较易诊断,治疗重点是病因分析,对病因的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对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及时解除和避免低灌注体征的加重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分水岭脑梗死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病因多数是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本文98例分水岭脑梗死,发病时有84例血压偏低,占86%;常见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本组有40例,占41%。分水岭脑梗死除按常规脑梗死治疗外,维持脑灌注压及介入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分水岭脑梗死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兆爱  王桂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S):39-39,36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病因多数是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本文98例分水岭脑梗死,发病时有84例血压偏低,占86%;常见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本组有40例,占41%。分水岭脑梗死除按常规脑梗死治疗外,维持脑灌注压及介入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和血管相关软件技术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颅内外血管的狭窄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34例患者行CT脑灌注检查时在分水岭梗死区域外出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6,(35):47-51
目的:探讨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选择病灶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23例患者和腔隙性脑梗死18例患者,对比分析两者影像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组18例在梗死周围存在大面积异常低灌注,腔隙性脑梗死组仅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5,P<0.01)。与对侧脑血流量(CBF)、平扫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容量(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组13例头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腔隙性脑梗死组仅4例,两者头颈部血管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5)。结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前者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并存的低灌注是其重要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选择病灶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23例患者和腔隙性脑梗死18例患者,对比分析两者影像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组18例在梗死周围存在大面积异常低灌注,腔隙性脑梗死组仅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5,P0.01)。与对侧脑血流量(CBF)、平扫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容量(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组13例头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腔隙性脑梗死组仅4例,两者头颈部血管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5)。结论: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前者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并存的低灌注是其重要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灌注对围手术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围手术期低灌注并发脑分水岭梗死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术前CWI 3例中治愈1例,好转2例;术后CWI 15例中治愈6例,好转4例,无改善3例,加重1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围手术期低灌注的防治,最大限度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博  代艳伟  刘芳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69-1569,1607
目的探讨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30例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为中老年,25例(83.3%)合并有侧支循环不良危险因素,发病前有血压下降及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多数急性发病,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与梗死部位有关。部分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病灶大小不完全符合:可表现为病灶重症状轻或进展性卒中,与低灌注是否及时纠正有关。头颅CT或MR I检查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病灶分布部分符合分水岭区梗死特征,部分与普通脑梗死比较缺乏特异性。治愈16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效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0%。结论持续急性低灌注合并有侧支循环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和头颅CT或MR I检查。治疗方面以病因治疗为主,注意扩容治疗,大部分预后较好。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减少低灌注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 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 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典型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亦可源于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现对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1例因血压管理不当导致CWI死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交界区梗死(cerebral borderzone infarction),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的复数(2条或2条以上)动脉由于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注压同时降低,使灌注交界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导致的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总数的10%。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及临床特点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水蛭胶囊改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脑灌注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聚、调脂等基本治疗。对照组予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静滴,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水蛭胶囊口服。观察用药前、用药14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黏度及颅脑磁共振灌注值。结果两组均能明显降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ADL评分,降低患者血黏度,增加脑灌注水平,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降低血粘度,增加脑灌注。  相似文献   

14.
分水岭脑梗死是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局部缺血。笔者对1996年以来以CT/MRI证实的资料完整的98例分水岭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并对其病因及防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应用16排螺旋CT行颅脑CT灌注及CTA扫描,测量并比较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CBV、CBF及MTT的不同,从CTA图像观察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1.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明显降低,MTT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显著长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2.CTA显示存在脑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比例为80.0%,以大脑中动脉比例最高。结论 16排CT灌注及血管成像能够为早期脑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其早期和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3例,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CT及MRI使分水岭脑梗死与其它类型脑梗死更易识别,分水岭脑梗死是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一般预后较好,及时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及分析针对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取本科室2013年1月-2017年3月间接收的患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120例患者,共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60例患者(两种类型各30例),确诊后行常规临床治疗,主要为给予奥扎格雷钠、舒血宁与羟乙基淀粉酶注射液用药治疗。治疗组共60例患者(两种类型各30例),确诊后接受与参考组相同的临床治疗,同时加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治疗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贫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贫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的临床、脑MRI特征及治疗和预后。结果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分水岭区,常多发且分布不对称,均表现为TI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结论老年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如果发生贫血则容易形成急性脑梗死尤其以分水岭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54例高度疑似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溶栓前后均采取扩散加权成像(DWI)、3D-ASL灌注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及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观察患者溶栓前病变大小、信号特征、颈内动脉闭塞及血流灌注情况;评价责任动脉与血流灌注一致性;比较DWI与3D-ASL病变范围,并观察两者匹配情况及缺血半暗带存在与否;观察溶栓后闭塞动脉情况(是否再通、病变大小)及血流灌注变化.是否存在低灌注与高灌注.结果:以DSA为金标准,3D-ASL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10%,83.33%,87.04%;MRA:溶栓前,42例患者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其中7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溶栓后,42例显示大脑中动脉M1再通,远端分支显示,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再通,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5例大脑中动脉M1与同侧颈内动脉再通,大脑中动脉部分远端支未显示;DWI:溶栓前患者显示多发同侧大脑半球,且呈现点片状高信号区.溶栓后42例患者高信号区均缩小;3D-ASL:低灌注区面积较大,并与动脉闭塞相同,同时低灌注区比DWI高信号区大,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25例显示高灌注区面积较大,17例低灌注区减少;同时高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的缩小与DWI高信号区缩小范围相同,并与动脉再通情况相同.结论:3D-ASL对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较高,能够有效反映超急性脑梗死的血流低灌注,可有效评估缺血再灌注及溶栓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伟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45-5146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64层螺旋CT进行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CTA),图像数据经工作站处理后观察血管狭窄以及各个感兴趣区域的CBF、CBV、MTT.结果 40例患者中33例(82.50%)存在血管狭窄,其中8例单纯性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单纯性前动脉狭窄,6例单纯性后动脉狭窄,其余均为多支动脉狭窄.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CBV、CBF均明显低于对照区,而MTT明显高于对照区.结论 64层螺旋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价值较高,可以做到及时、准确诊断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