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学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是介入性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感染源。对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作细菌学检验,为临床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8 例值入体内双J管从膀胱镜下取出并分4 段,经35℃增菌后转种7% ~8% 羊血营养琼脂平板分离菌落,采用APIATB鉴定系统对菌株作鉴定。结果 无细菌生长 5例,4段双J管均有同种细菌生长9例,共检出6种9株细菌。膀胱尿15例无细菌生长,3例菌落计数大于105CFU/m l。结论 双J管培养阳性率为50.0% ~72.2% ,以膀胱内段最高。为预防和早期治疗双J管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细胞学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是介入性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感染源。对植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作细菌学检验,为临床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8例值入体内双J管从膀胱镜下以出并分4段,经35C增菌后转种7%~8%羊血营养琼脂平板分离菌落,采用AIPAT鉴定系统对菌株作鉴定。结果 无细胞生长5例,4段双J管均有同种细胞生长9例,共检出6种9株细菌,膀胱尿15例无细菌生长,3例菌落计数大于10^5C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动物模型气管内置管表面流感嗜血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气管内注入流感嗜血菌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动物模型,然后气管内置入硅胶管,观察莫西沙星是否对气管内置管表面流感嗜血菌生物膜的形成和膜内菌落计数产生影响。结果莫西沙星对气管内放置的硅胶管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有抑制作用,表现为用药后硅胶管表面分离的细菌数较少(P0.05),扫描电镜也发现在莫西沙星作用下硅胶管表面无法形成成熟的生物膜,仅见散在的细菌黏附于管壁上,个别有细菌的散在团状聚集,但尚未融合呈膜状。结论莫西沙星是对气管内置管表面流感嗜血菌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留置双J管后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方法收集某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留置双J管的患者。根据留置双J管的时间,将其分成A组(置管时间≤1个月)和B组(置管时间1个月)。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尿及双J管细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尿及双J管定植细菌的种类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共纳入妊娠输尿管梗阻患者237例,其中A组129例,B组108例。双J管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78株,A组检出35株,B组检出4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率分别为54.29%、67.4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7.14%、25.58%;检出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肠球菌属(12株)、葡萄球菌属(12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及铜绿假单胞菌(7株)等。A、B两组患者的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膀胱尿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39.81%)高于A组患者(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的膀胱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留置双J管定植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且留置的时间越长,细菌定植的概率越高,培养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探讨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某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留置导尿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27例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表面细菌生物膜(BF)的结构;比较7例CAUTIs患者与20例非CAUTI患者导尿管BF的形成率,并进行影响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尿培养阳性尿管表面均观察到BF形成,形成率为100%;9例(69.23%)导管培养阳性的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培养阳性组生物膜的形成率均较阴性组高(P<0.01);尿培养和导管培养同时分离出的前三位的细菌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留置10d左右导尿管的管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逐渐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留置导尿时间是影响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危险因素[P=0.046,OR(95%CI)=3.552(1.021,12.353)];抗菌药物使用超过5d的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风险是抗菌药物使用天数5d以内的15.34倍(P=0.024)。所有CAUTIs患者尿管管壁均有BF形成,但仅有10%的非CAUTI患者管壁能观察到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平均留置(9.78±1.20)d的导尿管管壁可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管壁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CAUTIs存在着密切关系,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形成生物膜的风险越大,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BF的形成。微生物培养结果与生物膜的形成呈正相关,其中导管培养方法较尿培养更能准确发现管壁内细菌的定植与BF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模型,比较浮游状态和生物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孵育医用硅胶材料(硅胶导尿管)建立细菌生物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在浮游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生物膜形成以后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导尿管表面形成了细菌生物膜;抗菌药物对生物膜的MBEC为浮游状态下MIC和MBC的100~1000倍。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并经银染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是方便可行的;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细菌生物膜以后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浮游菌。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致豚鼠下呼吸道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致病性。方法 60只豚鼠随机分为生物膜组、浮游菌组和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术后分别植入生物膜细菌、浮游态细菌及生理盐水包被的硅胶管,15 d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及肺组织,测量活菌数,分离细菌并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观察组织形态改变。结果生物膜组豚鼠下呼吸道慢性感染发生率为66.7%,明显高于浮游菌组(P0.01);生物膜组豚鼠支气管及肺组织可见肺泡腔内纤维渗出,间隔炎性细胞浸润,纤毛上皮增生,黏膜下淋巴细胞浸润;生物膜组豚鼠BALF及肺组织中细菌总数分别为(7.45±0.23)×103 cfu/mL和(6.78±0.36)×103 cfu/g,并分离出能够形成生物膜的铜绿假单胞菌。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是下呼吸道慢性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清洗效果。方法采用持续灌流培养技术、模拟清洗试验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内镜管腔,人工培养生物膜形成及其对不同清洗方法的清洗效果。结果体外连续培养5~7 d模拟内镜管腔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稳定,不易冲洗脱落,膜中细菌浓度达(106~107)CFU/cm2;不含刷洗的内镜清洗程序的无菌水、低浓度多酶清洗液、无酶清洗液、高浓度多酶清洗液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对数值为0.12、0.42、2.11、1.54,正常内镜清洗程序4种清洗对生物膜经过人工刷洗后对生物膜细菌的对数值为0.23、0.67、2.67、1.9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能在管腔类器械中形成,采用正确的内镜清洗方法和清洗液是将其去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密闭式连续循环培养系统以制备大肠埃希菌生物膜,探讨不同培养时间对其形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菌落计数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内大肠埃希活细菌量及生物膜的变化.结果 3次建模测定的第5、7、10 d的实际菌落计数分别为(1.72 ±2.14)×105、(1.18 ±1.32) ×105、(5.45 ±6.84)×104 CFU/cm2,生物膜细菌平均标准菌落计数分别为(4.98±0.47)、(4.82±0.46)、(4.43±0.52) lg CFU/cm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P=0.01),第5、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分别与第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持续灌流5d的Teflon管腔内表面,生物膜细菌间粘丝样胞外基质形成并交联呈网状,细菌紧密黏附;灌流7d,胞外多聚物基质黏附单个细胞形成微生物菌落;灌流10 d则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结论 大肠埃希菌在Teflon管内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与培养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时间延长,生物膜细菌量逐渐减少,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10.
王秀兰 《医疗装备》2020,(7):175-177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在输尿管结石术后带双J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术后带双J管出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出院4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双J管移位发生率为0.00%(0/60),低于对照组的10.00%(6/6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5/60),低于对照组的25.00%(15/6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57/60),高于对照组的71.67%(43/60)(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术后带双J管出院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双J管移位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置不同材质输尿管支架导管引起的术后不同时期尿路感染率的差异。方法根据术后输尿管内留置支架导管的材质不同分为:A组,留置进口聚亚胺脂复合材料双J管;B组,留置国产复合高分子材料双J管;C组,留置普通输尿管直导管;D组,不留支架导管。每组55例患者(术前已行中段尿细菌培养证实无尿路感染),术后5d、2周、4周分别进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术后5d,A、B、C、D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7.27%、7.27%、49.09%和5.45%,A、B、D组尿路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X^2=0.89,P〉0.1),A、B、D组与C组尿路感染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51.92,P〈0.005);术后2周,A、B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9.80%和13.73%,差异无显著性(X^2=0.37,P〉0.05);术后4周,A、B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0.87%和27.27%,差异有显著性(X^2=7.95,P<0.05)。对主要病原菌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亚胺培南97.00%,万古霉素95.50%,阿米卡星89.55%,呋喃妥因83.58%,头孢哌酮82.09%,氧氟沙星77.61%。结论不同材质输尿管支架导管在术后留置的不同时期所引起的尿路感染率有差异,应根据病情及置管时间,选择合适材质的输尿管支架导管留置。  相似文献   

12.
滕悟 《现代保健》2014,(34):79-81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腹腔置猪尾巴导管引流治疗术后胆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本院就诊的术后胆漏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2例及对照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6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直接穿刺型猪尾巴导管引流治疗术后胆漏,安全、微创、精确、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开放肾造瘘管的必要性,为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因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肾造瘘管夹闭组(30例)与肾造瘘管开放组(30例),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_2)、血清乳酸(Lac)、每小时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开放组患者治疗24 h后HR、MAP、SpO_2、Lac、每小时尿量与夹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开放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清PCT、CRP均低于夹闭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愈好转率均为100.00%,开放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夹闭组,总住院费用少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常规留置双J管的基础上开放肾造瘘管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胆道支架已普遍应用于胆道狭窄和胆道梗阻的治疗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但术后细菌感染及支架堵塞依旧是一大难题.介绍胆道支架植入后由细菌入侵引发的感染和支架堵塞机制,阐述细菌生物膜和胆汁污泥的形成机理.抗菌型胆道支架是抑制胆道感染的有效途径,综述国内外采用不同抗菌方式对胆道支架抗菌改性的相关文献,总结并展望抗菌型胆道支架的研...  相似文献   

15.
李伟芬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2000-200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拔管顺从性的作用。方法将210例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前、术后及出院后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拔管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程护理服务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拔管顺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经济的护理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尿管内支架管移位的原因、处理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2011年某科17例发生输尿管内支架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上移的内支架14例用输尿管镜取出,另1例开放取出。2例下移的支架管在膀胱镜下取出后并重新放置,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双J管、术中仔细操作等可有效预防双J管移位,输尿管镜下取双J管是处理内支架上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支架引流管在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盂肾炎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肾盂肾炎患者,患者取截石位,局部麻醉后,会阴部常规消毒铺洞巾,将斑马导丝放入F5~F6双J管,经尿道置入膀胱镜,将双J管逆行放入患侧输尿管内,留置长度满意后,退出膀胱镜。结果 25例孕妇经过放置内支架引流管后肾盂积水程度得到有效改善,感染得到控制。结论内支架引流管可以用于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盂肾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与气压弹道碎石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选择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对照组(40例)选择气压弹道碎石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系统结石应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双J管留置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9.
赵扣真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15-3816
目的探讨康复病房患者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90例康复病房住院期间接受过留置导尿患者泌尿道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90例患者在尿管留置期间共有42例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46.7%,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导管的时间有关,留置导管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女性泌尿系感染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结论康复病房患者留置导尿管是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留置尿管期间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及护理,尤其是对女性患者,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可有效控制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