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双相障碍发作前6个月内的暴力经历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经过12周急性期有效治疗的24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采用性和躯体暴力问卷收集此次发作前6个月内遭受的暴力情况。在基线期、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的残留症状,采用席汉残疾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满意度。结果 发作前6个月内有38.8%(93/240)的患者遭受过暴力,其中28.0%(26/93)的患者遭受过性暴力,72.0%(67/93)的患者遭受过躯体暴力,80.6%(75/93)的患者遭受过性暴力和躯体暴力。有暴力经历与无暴力经历患者的婚姻状态、自杀观念、自杀计划、近3年总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纳入分析194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纳入分析171例患者。有暴力经历与无暴力经历患者基线期、3个月随访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对100名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自尊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新入监服刑人员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强迫、焦虑等方面,而且性别、年龄、犯罪类型、刑期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RSES总分与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是SCL-90总分和多个因子分的显著预测变量(P<0.05或P<0.01)。结论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自尊水平越低的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自尊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在对新入监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重视自尊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06名ADHD儿童家长进行评估.结果 ADHD儿童父母的SCL-90量表总均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正常儿童父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DHD儿童父母的SCL-90总均分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自尊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结论 ADHD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下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关注,预防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压力状况,分析原因,探索对策.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3例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203例护士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中国常模,其余的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职称比较SCL-90各因子分,其中护士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组的人际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师组的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普遍存在,低职称的护士心理压力要高于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建议医院管理层根据不同的护士群体采取不同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及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防御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中学生463名,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量表(DSQ)测量。结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6、78%,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2.01%,和33.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x^2=7.37,P〈0.01);男女学生各因子分比较,女学生在躯体症状、焦虑、恐怖症状因子、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均高于男性;对防御方式、人格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SCL-90各因子与防御方式各因子、EPQ神经质、精神质因子呈正相关。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防御方式的关系在0.10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不成熟防御方式、神经质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学生差,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焦虑、恐怖症状,防御方式、个性类型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不成熟防御方式、神经质个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m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 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遭受躯体暴力和女患者遭受性侵害状况。方法应用自编"精神障碍患者遭受躯体暴力及性侵害状况调查问卷"对康复期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因素相关的暴力发生比率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48.9%。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率为52.9%,其他诊断的患者发生率为39.2%。男性患者发生率为53.2%,女性患者发生率为44.1%。城市患者发生率为47.3%,乡村患者发生率为52.5%。病程超过4年发生率为61.2%,住院次数超过2次发生率为64.9%。暴力侵害主要来自于工作学习场所(50.8%)、社区(43.8%)以及家庭(37.7%)等,其中女性患者报告48.2%的暴力侵害来源于家庭内,性别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31。59.2%的被侵害患者认为遭受躯体暴力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伤害。69.2%的患者在被暴力侵害时感到无助,其中女患者为80.4%,男患者为60.8%,性别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7。29.9%的女性患者报告曾遭遇性侵害,其中的75.9%在报告遭遇过性侵害的同时也报告遭遇过躯体暴力。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在遭遇各种社会歧视的基础上,易于成为暴力侵害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港市狱警5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 SCL-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贵港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安某高校本科学生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对44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CL-90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在抑郁评分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P<0.05);焦虑评分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恐怖项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的4个分量表得分除大三女生与其他分组在掩饰性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内外倾和掩饰性与SCL-90多数因子呈负相关,精神病性与SCL-90多数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心理问题与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暴力高危青少年的自尊、应对方式以及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2所中学的1312名学生,使用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在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应激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并对三者和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回收问卷1312份,1305份有效。男生663人,女生642人,平均年龄(14.37±1.71)岁。暴力高风险学生筛出率为9.43%(123/1305);男性青少年的暴力风险高于女性(7.6%VS1.8%,P=0.000)。以是否存在暴力高风险为因变量,相关心理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427,95%CI:2.595~6.952)、消极应对分数偏高(OR=2.251,95% CI:1.452~3.488)、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OR=4.517,95%a:2.272~8.978)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消极应对分数偏高以及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是学校青少年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症状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江苏某大学医学部58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按SCL-90界值分组后进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比较,并对两个工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阳性组(SCL-90总评分160分)较多运用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策略,而较少运用理性分析策略;2不适应性调节策略与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呈正相关(P0.01),其中,沉思和灾难化与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正相关;责难自己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及总均分正相关(P0.01),与躯体化、敌对呈正相关(P0.05);3灾难化、责难自己、沉思三种策略可联合预测心理症状水平15.9%的变异程度。结论医学生越多运用不适应性调节策略,其心理症状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363名。问卷评定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SCL-90,16PF,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压力感量表。结果研究组在躯体化、强迫、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样本(t=-2.065~-5.39,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挫折感是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因子,心理健康危险因子按照影响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压力、健康压力、学业压力、学生干部、紧张个性因子、怀疑个性因子。结论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优于非毕业班学生及全国大学生样本,学生干部是心理问题的危险人群;高紧张、高怀疑个性是心理问题的基础。困扰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健康及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情况,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方法通过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CSAS)对安徽某医科院校270名大一新生的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CSAS量表评分结果显示,在自我适应维度上,男生量表评分高于女生(P〈0.05);在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及满意度4个维度上,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量表评分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P〈0.05,P〈0.01);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及满意度维度上,独生子女评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P〈0.01)。结论医科院校大一新生对于目前的校园生活诸多方面表现出消极的、不满意的状态,对新环境的适应存在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亲家庭入伍士兵儿童期虐待情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310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CTQ-SF)、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 单亲家庭组CTQ-SF中虐待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P<0.01);单亲家庭组SCL-90中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单亲家庭组儿童期虐待总分与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P<0.01).结论 单亲家庭的新兵儿童期遭受更多的忽视,且儿童期虐待会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酒依赖男性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学因素,以期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酒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调查问卷进行访谈.酒依赖患者均来自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戒酒科及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酒依赖诊断标准,均为男性,按其有无家庭施暴史分为施暴组(87例)和无施暴组(84例).结果 酒依赖男性患者中施暴者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酒依赖男性患者施行家庭暴力者比例较高;施暴组年龄、总体收入均低于无施暴组;个体职业者、离婚者明显多于无施暴组(P<0.05);两组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暴组中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看见或听见父亲打骂家庭成员或在童年期曾被家庭成员打骂者多于无施暴组(P<0.05).结论 酒依赖男性患者施暴组家庭关系不良,收入偏低.在成长经历中接触过暴力史的酒依赖男性患者易实施家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Dating violence is an important but understudied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adolescents. This study sought to examine the lifetime prevalence of serious forms of dating violence in 12- to 17- year-ol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ating violenc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ating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Method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dolescents (N = 3,614) completed a telephone-based interview that assessed serious forms of dating violence (i.e., sexual assault, physical assault, and/or drug/alcohol-facilitated rape perpetrated by a girlfriend, boyfriend, or other dating partner).ResultsPrevalence of dating violence was 1.6% (2.7% of girls, 0.6% of boys), equating to approximately 400,000 adolescents in the U.S. population. Risk factors included older age, female sex, experience of other potentially traumatic events, and experience of recent life stressors. Findings also suggested that dating viol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variables, other traumatic stressors, and stressful events.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ating violence i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adolescent populations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8; 47(7):755–762.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Despite research in Western countries finding high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doctors, little is known about difficulties faced by medical staff in the Middle Eas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emotional disturbance and interpersonal attitudes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Iranian medical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Method A total of 82 medical students, 92 interns and 89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Participants rated the 28-item version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8) and a measure of interpersonal attitudes. Results A total of 44% of participants scored above the threshold of the GHQ-28, indicating probable psychiatric disorder. The GHQ-28 scores were higher in students than interns or GPs and in women compared with men. Medical students and doctors had high levels of indifference and cynicism.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was common in Iranian medical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particularly women. Women were at particular risk. A high prevalence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among health care practitioners is likely to compou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ealth care provis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以团体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为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班级,将受调查615名学生分成研究组(n =295)和对照组(n=320).研究组学生将接受为期8次的心理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所有被试学生干预前、后自评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校园暴力行为调查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个月后评价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615名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35.3%.其中男生为43.0%,女生为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570,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生、经常被父母打骂、经常玩网络游戏、消极应对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男生校园暴力的危险性高于女生(OR=0.321,P<0.01);经常被父母打骂(OR=1.562,P<0.01)、经常玩网络游戏(OR=2.393,P<0.01)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消极应对水平高者(OR=2.931,P<0.05)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干预后暴力行为的检出率对照组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干预后,研究组消极应对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3,P<0.01).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学生交往焦虑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2 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交往焦虑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交往焦虑平均分为(41.46±8.299)分,主要体现在与异性交往、社交自信心、陌生社交环境等方面.(2)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中学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7,-3.760,3.806,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家庭关系越不和睦、父母要求越不严格、家庭暴力越频繁,中学生的交往焦虑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962,30.399,6.626,11.565,P<0.01).(3)中学生交往焦虑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尊评分均显著正相关(r=0.347,0.397,P< 0.01).(4)中学生交往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不和睦、父母要求不严格、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结论 中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性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3所不同类型高中的高一至高三869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全体受试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48.33%,其中强迫占首位.男女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各有侧重;三个年级间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高中生的自感压力(r=-0.261,P=0.000)、师生关系(r=-0.137,P=0.000)、同学关系(r=0.121,P=0.000)、素子关系(r=0.198,P=0.000)这四个变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统计学联系.结论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客乐观并受诸多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