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部常见软组织肿瘤的MRI特点。方法 :对53例经病理确诊的手部常见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资料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53例均行MRI平扫,其中3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53例中腱鞘巨细胞瘤17例,血管瘤12例,血管球瘤11例,腱鞘囊肿8例,脂肪瘤5例。MRI表现:腱鞘巨细胞瘤T1WI多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多可见低信号包膜影,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血管瘤T1WI多呈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PD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瘤内多可见出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血管球瘤T1WI呈等低信号,P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腱鞘囊肿T1WI呈稍低信号,PDWI呈高信号,部分瘤内可见线状低信号分隔影,增强扫描包膜强化;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PDWI及STIR呈低信号。结论 :手部常见软组织肿瘤多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可作为诊断手部软组织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肉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脂肪瘤患者资料,13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检查,总结其CT与MRI特征.结果 16例中,肌肉内浸润型9例,肌间浸润型7例.CT扫描肿瘤表现为脂肪性低密度,3例肌间浸润型密度均匀,1例肌肉内浸润型密度不均匀,其间可见条索状肌纤维样稍高密度影.MRI上肿瘤中的脂肪组织均呈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低信号,8例肌肉内浸润型脂肪瘤信号不均匀,肿瘤组织与肌肉纤维交错生长,其中5例可见"羽毛征",5例肌间浸润型脂肪瘤,2例信号均匀,3例信号不均匀,于高信号脂肪组织中可见低信号线样或网状纤维间隔.结论 肌肉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侧脑室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表现及术前做MR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T2FLAIR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资料。结果 11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12例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10例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多无强化或或囊壁轻度强化,其中2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结节状及花环状明显强化。结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首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资料,经手术证实9例,MR表现典型18例。结果:MRI显示偏侧脊髓脊膜膨出1例,腰段椎管后裂开,脊髓裂开,左侧脊髓脊膜向后膨出。脊髓纵裂2例,脊髓硬膜囊被骨性或纤维间隔分开。脂肪脊髓裂5例,骶管裂开且皮下脂肪突入椎管内,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内。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腰骶管后裂开且腰骶皮下脂肪瘤通过裂口疝入硬膜下,横断位见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外。脊膜膨出6例,腰骶背部皮下囊状突出物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通。硬膜下脂肪瘤4例,硬膜下病变在T1WI及T2WI上呈高信号。终丝脂肪瘤4例,T1加权像上见终丝结节状、线条状脂肪信号。椎管内畸胎瘤2例,硬膜囊内不均匀信号团块状占位。骶管内脊膜囊肿1例,骶管内椭圆形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每型椎管闭合不全有相应的MRI表现特点,大多数MRI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采用0.2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应用表面线圈,采用SE序列,分别行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T1WI和T2WI扫描。结果T1WI上2例病灶表现为与肌肉组织呈等信号,24例病灶为高信号;26例病灶在T2WI上均显示为不均匀高信号,且在T1WI及T2WI上均可见点状、蚓状及线状低信号影。结论MRI的应用为肌间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一项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腹间断胀痛1周余,不伴恶心、呕吐及腰部疼痛,无大小便异常及阴道出血.体检:宫颈光滑,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3 cm肿物,活动、轻压痛,边界清楚.CT平扫:子宫内示低密度灶,CT值-58 HU,其内见索条状软组织影(图1).MRI:子宫右上方类圆形肿物,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为不均匀低信号,其内见分隔,与右侧附件分界不清;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示病灶内分隔轻度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一致,脂肪成分未见强化(图2~4),.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为手术风险的预判提供影像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的CT(含CTA)或MRI资料,其中男性8例(47.0%),女性9例(53.0%),观察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平扫和增强特点及血供情况。结果病灶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成分及增生的肾上腺成分,增强扫描肾上腺成分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可见钙化。CTA显示病灶血供来自肾动脉或腹主动脉分支。MRI病灶T1WI、T2WI均以混杂高信号为主,病灶高信号部分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同/反相位序列同相位呈高信号,反相位呈低信号,说明病灶以脂肪成分为主,肾上腺成分T1WI、T2WI、T2WI脂肪抑制、D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肾上腺成分强化,脂肪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光镜下病灶均由大片成熟脂肪组织、造血细胞岛及边缘增生的肾上腺组织三种成分构成。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具有一定的CT及MRI特征,只有将CT(含CTA)、MRI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黎规典  徐萍  潘希敏  江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65-1368
目的:探讨MRI联合4DCEMRA鉴别肢体脂肪性肿瘤良恶性的意义。方法:对7例肢体脂肪肉瘤和7例肢体脂肪瘤的MRI、4DCE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MRI、4DCEMRA的差异。结果:MRI信号:脂肪肉瘤T1WI信号复杂、不均匀,表现为低至高各种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高信号为主;FS-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所示高信号呈等信号;病灶呈明显或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伴有厚分隔、2例伴有薄分隔。脂肪瘤T1WI、T2WI呈高信号,4例伴有薄分隔;FS-T2WI呈等信号;分隔中度强化,余未见强化。4DCEMRA表现:脂肪肉瘤可见异常动脉分支进入瘤体,供血动脉显示、瘤体可见染色;瘤周引流静脉增多、增粗。脂肪瘤未见肿瘤血管染色及供血动脉。结论:MRI联合4DCEMRA对鉴别肢体脂肪性肿瘤良恶性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MPNST的CT和MRI征象.8例均行CT检查,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病变发生于颈椎层面1例,腰椎层面5例,腰-骶椎层面2例.CT表现:8例均表现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内含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肿瘤跨2个以上椎体层面且与脊髓分界不清;8例椎管周围骨质皆有不同程度浸润性破坏,其中6例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整,骨质破坏较为明显,局部亦可见骨质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缘呈浅分叶状,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但可见局部浸润,破坏区边缘较规整;8例均合并椎间孔扩大.MRI表现:6例平扫均表现为椎管内T1WI等、低信号和T2WI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部见不均匀分布的斑片样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病变破坏椎管向周围肌肉、脂肪间隙浸润;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不规则或浅分叶状肿块跨越两个椎体以上、包绕脊神经并椎间孔扩大、浸润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肌肉脂肪浸润、CT密度及MRI信号不均匀,以及明显不均匀强化是椎管内MPNST较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节和Meckel’s腔原发肿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14例经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节和Meckel’s腔原发肿瘤患包括4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1例脂肪瘤,以及4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 三叉神经鞘瘤在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5例脑膜瘤中的3例在T1WI和T2WI上与周围脑组织信号一致,1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另1例在CT图像上有丰富的钙质沉着而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脂肪瘤信号均匀且与眶内和皮下脂肪信号一致。4例表皮样囊肿的2例在T1WI和T2WI上呈非常高的信号,另外2例呈匍匐性生长并且占位效应较轻。肿瘤侵犯三叉神经能很好的显示其范围。结论 发生自三叉神经节和Meckel’s腔的不同原发肿瘤具有各自的信号特征,可通过MR成像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表现。结果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来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PCNSL19个病灶,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共6个病灶。病灶常位于脑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增强后病灶大多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典型的可出现“尖角征”、“握拳征”,3例可见小囊变,呈“硬环征”。结论PCNS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术前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采用3.0T 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线圈行常规MR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比较病灶的MRI信号强度、形态学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 17例17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表现为肿块型,T_1WI呈低信号影(8/17)或等信号影(9/17),T_2WI呈高信号影(14/17)或等信号影(3/17).形态学表现:病灶不规则形及分叶状占82.4%(14/17);病灶边界不清楚(12/17)、边缘不光滑(15/17),其中毛刺征或星芒征7例.病灶增强后多表现为不均匀性显著强化(10/17)或环形强化(5/17);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图上有82.4%(14/17)的病灶周围可见血管纠集征.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所有病例早期强化率均>90%;88.2%(15/17)的病灶强化峰值<3 min;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Ⅱ、Ⅲ型为主,Ⅱ型35.3%(6/17),Ⅲ型58.8%(10/17).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动态增强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本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讨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特别是MRI的信号特征,评价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出8例,平扫5例病灶呈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边界清晰1例,模糊7例;3例病灶边缘呈爪状生长;增强后病灶均呈不规则强化;均未见包膜。MRI检出9例,肿瘤均沿肌纤维生长,2例病灶局限在单一肌肉,7例累及多块肌肉;2例肿瘤境界清楚、可见不完整包膜,7例境界不清、无包膜、边缘呈爪状生长;与肌肉比较平扫病灶T1WI呈等信号4例、呈低信号5例,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信号增高。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病灶内未见脂肪组织。结论 MRI信号的差异主要反映了病灶的组织学成分的不同。MRI比CT更能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特点,提高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立体定位活检、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20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其中19例行MRI增强扫描,1例行DWI检查。结果:20例患者中单发15例,多发5例,20例共发现病灶28个。幕上18例,小脑2例。幕上者病变多位于脑室周围深部脑组织,其中基底节9例,大脑半球6例,胼胝体3例。MRI平扫表现为等T1、T2信号者13例,稍长T1、稍长T2信号7例,1例DWI上表现为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多为不规则形、类圆形,2例为结节状。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6例,11例表现为"握拳状"强化,13例见"尖角征",9例患者出现"缺口征"。结论:脑内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侵蚀性纤维瘤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侵蚀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蚀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肿块均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累及多块肌肉.8例无包膜,1例包膜不完整,2例可见假包膜;8例可见斑片状T1WI、T2WI低信号;4例可见T1WI、T2WI与肌肉等信号区域;增强扫描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而T1WI、T2WI低信号以及与肌肉等信号区域不强化.全部病例瘤周未见水肿,瘤内未见坏死囊变区. 结论侵蚀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玉贞  韩晓东  牛广明   《放射学实践》2011,26(2):155-158
目的:探讨MRI对单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囊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结果:本组15例中7例位于脑实质,7例位于脑室,1例位于脑池;病灶形态尚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n=14),少数可见浅分叶(n=1);囊肿最大径为13~56mm,平均28mm;15例常规MRI平扫均呈长T1、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脂肪平滑肌瘤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2例。结果 5例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均单发,边界较清晰,1例可见包膜。CT检查3例均位于宫体肌壁间,由脂肪密度及软组织密度以不同比例相间分布,其中1例两者比例相当,2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软组织部分其密度较正常子宫肌层密度稍低,相对均匀。MRI检查1例位于宫颈,1例位于左侧阔韧带,两例均以脂肪成分为主,病灶大部分呈T1WI及T2WI高、T1WSPIR低信号改变。动态增强后5例病灶内软组织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股骨近端、胸椎、骶椎各1例。MRI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伴出血者可见液-液平面,T1WI稍低、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结论MRI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肿瘤中,4例位于纵隔,3例位于肾上腺,7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颈部,1例为纵隔及腹膜后多发;肿瘤最大者约14.9cm×13.5cm×11.2cm;肿瘤边界清楚,其中8例表现为类圆形,9例形态不规则,其中2例呈嵌入性生长.17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低于肌肉密度,8例可见散在点状或小斑块状钙化,T1WI呈低信号,T2WI中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一般为条片状不均匀轻中度进行性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