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我院自2000年6月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PDA病人进行封堵治疗,共完成3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女,20岁。主因间断心悸,活动后气喘3年于2000年6月入院,查体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示PDA直径11  相似文献   

2.
李季  周楠  谢晓阳 《中国药业》2006,15(11):33-33
患者女,19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于2005年12月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8℃,脉搏90次/m in,呼吸18次/m in,血压120/70m m H g(1m m H g=0.133kPa),心前区可扪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U C G)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0.6cm×0.9cm,管型),未发现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经术前准备后拟行未闭动脉导管降压加垫结扎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左侧第4肋间进胸,在肺门附近扪及震颤,于降主动脉根部打开纵隔胸膜,发现左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之间有0.6cm×0.9cm的未闭动脉导管,仔细游离过线,待麻醉降压至70/50m m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男20例,女31例,年龄0.5个月~13岁,平均(5.5±4.0)岁。采用先键动脉导管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封堵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PDA最小内径,并与X线造影测值比较,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复查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51例患儿中46例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造影测量为(5.5±1.6)mm,而超声心动图结果为(5.80±1.5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例PDA中5例直接依据超声结果选择封堵器治疗。术后即刻造影17%(9/51)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48h超声心动图仅5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CDFI示大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患儿术后左心腔、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减小,肺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PDA介入治疗前筛选合适患者、判断PDA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对术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封堵术的PDA患者进行无创心功能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PDA封堵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及容积(RVED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中RVEDD和RVEDV进一步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及容积LVEDV)、每搏量(LVSV)、射血分数(LVEF)术后均明显减小(P<0.05),随访中上述指标除LVEF外均进一步减小(P<0.05);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穿刺封堵术治疗PDA能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迅速逆转,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屿  高义双  宋立娜  管霄 《河北医药》2006,28(12):1219-1220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往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多.介入性治疗PDA具有疗效可靠,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并适用于手术结扎后再通者.现将我院采用国产(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8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指的是不能自行闭合的动脉导管.先天性心脏疾病中所占比例大小为15%左右.低体重婴儿发病率达到80%.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2].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而言, 肺动脉压力的高低都应该接受手术或是介入封堵术治疗[3].现阶段,对于动脉未闭合...  相似文献   

7.
单丕相  汪毅 《云南医药》1997,18(5):344-345
动脉导管未闭600例手术小结单丕相汪毅我院自1973~1996年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60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1105%。现报道如下,并就PDA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症等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600例,男237例,女363例,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2岁。主因活动后心慌、气促6年,晕厥3次.于2006年3月入院。患者从5岁起体弱、易感冒及剧烈活动受限,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入院前6个月无诱因休息时发生头晕、眼黑、反复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半分钟后恢复.无121吐白沫、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发作过后做心电图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min。查体:血压:左上肢115/70mmHg.右上肢110/70mmHg,口唇无紫绀,心脏叩诊心界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率4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连续性机器样杂音.3~4级/Ⅳ。  相似文献   

9.
药普成  汪毅 《云南医药》1998,19(1):41-42
3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矫治术药晋成*汪毅*单丕相*雷定华*陈圣邦*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1971~1997年8月共收治PDA病人624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21.7%,其中32例在常温下手术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约占儿童CHD的15%,单纯PDA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 000[1],早产儿患病率约为60%[2]。PDA男∶女为1∶2。1938年Gross成功完成了第1例PDA开胸结扎术,虽然外科手术修补PDA疗效确切,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需开胸,术中需体外循环,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967年Porstmann首次采用Ivalon栓子介入治疗PDA成功后,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只需要基础麻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受到患者及家长青睐。目前,心导管介入治疗成为治疗PDA的主要手段。本文就PDA封堵器研究、PDA大小的确定、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土应果  赵光敏 《云南医药》2000,21(6):477-477
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设备器械与技术的日趋完善,临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我院自1996年4月到1999年4月,采用胸腔镜下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8例,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15~12岁。体重9~32kg。4例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等症状。查体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2~4级连续性机械样杂音,6例伴震颤,7例P2亢进,4例伴周围血管征。心电图均显示左心扩大,X片示肺血多。经多普勒二维超声明确诊断,导管直径05~11cm,长度05~09cm,其中管型6例,漏斗型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后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介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96.4%)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各心腔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封堵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09年01月—2012年0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者共31例,分别在术前2 d、术后1 d及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观察右房横径(RAD1)、右房长径(RAD2)、右室前后径(RVD1)、右室横径(RVD2)、左房前后径(LAD1)、左房横径(LAD2)、左房长径(LAD3)、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D1)、左室横径(LVD2)、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量(SV)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术后1、3、6个月LAD1、LAD2、LAD3、LVD1及LVD2逐渐减小,EF%、FS%、SV逐渐减小,以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为著;RAD1、RAD2、RVD1、RVD2无明显改变。结论封堵术作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手术方法,不仅可以减轻传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风险,而且可以有效恢复心腔大小和改善左心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堵闭治疗 ,近年来在器械装置的设置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1998年 5月我们应用新推出的Amplatzer蘑菇伞成功堵闭了 2例PDA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 1,男 ,17岁 ,体检发现心前区杂音 3个月 ,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 ,能参加体育活动及各种劳动。体格检查 ,胸骨左缘 2~ 3肋间触及震颤 ,心浊音界明显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及连续机器样杂音 ,向左上部放射 ,两肺呼吸音无异常 ,周围血管征阴性 ,全身未发现其它畸形。辅助检查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 4 4mm ,…  相似文献   

16.
17.
超声检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时间,新生儿动脉导管生理及病理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勤超声心动图对出生24h~7d的新生儿(I组)及6个月~3岁患儿(Ⅱ组)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连续三次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新生儿动脉导管多数可自然关闭,关闭时间多在24~72h,少数3d后关闭.本组仅1例经4月的连续观察,动脉导管依然未闭.未闭的动脉导管内血流速度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多普勤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早期诊断PDA,也可进行跟踪观察,动态检测动脉导管的关闭时间,对诊断PD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报告应用钮扣装置关闭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4例。方法;手术在X线和彩色超声心动图联合监视下进行,从股静脉插入导管,经肺动脉,动脉导管到降主动脉。释放钮扣装置半闭PDA。结果;4例关闭成功后连续性杂音均消失,肺动脉明显下降。影响无明显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有利  光雪峰 《云南医药》2008,29(2):200-20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出生后一般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塞,如1岁后仍未完全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它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用二维超声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其漏诊率高,手术并发症多。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彩色多普勒、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负荷超声心动图,90年代的造影超声心动图和三维超声心动图,90年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发展的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e,TDI),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介入诊断与治疗迅速发展,为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附11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贵宪  王联群 《天津医药》1993,21(12):716-718
我院自1963~1990年收治动脉导管未闭1384例,手术治疗1107例,手术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0.36%。术后出现并发症96例(8.67%)。本文就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主要并发症予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