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有关针刺对脑缺血组织损害的修复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研究结果及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治疗作为缺血性中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脑缺血组织损害的保护及修复作用、其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动物模型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日益深化,实验研究文献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来探讨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概括,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中风起病急、病情重,若治疗不及时则容易留下肢体偏瘫、言语不利、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此类疗法可快速恢复缺血区域的脑灌注,使缺血部位得到有效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域。但因其有一定的时间窗限制,故限制了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刺治疗急症的疗效经过了数千年的验证,疗效肯定,有"急则用针,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的主要亚型,及时恢复或改善局部脑血供对改善中风结局和中风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缺血性中风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血管生成适当地恢复血流,新形成的血管可以增加脑血流,从而增加输送到受影响脑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量.血管生成受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许多关键血管生成因子的严格控...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MP含量。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 h后血流值增加。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后,rCBF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2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其对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已经成为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最近几年来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影响的最新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前实验研究主要关注针刺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直接促进作用以及对内源性NSC增殖分化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有效影响。但是目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并且针刺对脑缺血损伤后的作用的机制也同样没有完全清楚,还有很多研究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新的发现,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针刺依然对这些因素的有一定作用,但是否与脑缺血损伤后修复有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7.
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  李伟峰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5-1806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平衡破坏,气血功能失常而产生的风、火、瘀、痰的病理演变过程。但是“风”代表其过程,“火”与“痰”是该病的表现。而血瘀方为中风病本质。  相似文献   

8.
从头针、体针、眼针、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早期针刺介入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研究进展,从中可知针刺疗法作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方法,而且早期介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的最佳方法和介入时机。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手足阳明经穴法。同时用简化Fugl-meg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偏瘫功能针刺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下肢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血性中风为人类三大致命病因之一,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学者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脑缺血后,及时再灌注可以使脑组织缺血损伤得以恢复,如果再通超过再灌流时间窗这个时限,财损伤继续加剧,即为再灌注损伤。许沛虎(1)在用驱风散邪之愈风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中发现,愈风汤具有降低脑含水量、除低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降低再灌注后脑组织Ca2+的含量的作用。郭泽云(2)等发现灯盏花可降低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含钙量,减少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量,增加神经元密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群  李伟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5-1806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平衡破坏 ,气血功能失常而产生的风、火、瘀、痰的病理演变过程。但是“风”代表其过程 ,“火”与“痰”是该病的表现 ,而血瘀方为中风病本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999-2008年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方法:收集1999-2008年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随机对照(RCT)试验,并以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基础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并对相关的疗效评价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间共有83篇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RCT研究,16篇(19.3%)简要提到了随机方法,其中8篇(9.6%)详细描述了具体随机的步骤;有1篇文献实施了双盲,且具体描述了双盲的方法;总共有5篇(6.0%)文献报道了退出及失访病例情况,9篇文献(10.9%)提到了不良反应的观察问题;疗效评价方面,应用依次排在前5位的量表分别是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95CSS,32/83,38.5%)、1986年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疗效评价标准(86CSS,14/83,15.8%)、改良bathel指数(13/83,15.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0/83,12%)以及Fugl-Meyer量表(8/83,9.6%);有44篇文献(53%)以治疗末总有效率为主要终点结局指标,4篇文章(4.8%)报道了治疗期末的残疾发生率。结论:近10年我国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RCT文献质量不容乐观,在研究设计、对照组的选择以及临床结果报告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相关疗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应该加强RCT各个环节的监控,同时根据临床研究特点和需要建立科学的多维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流变学指标反应了血液的流动性质以及在病理条件下的变化,缺血性中风病人其血液粘度升高是一致公认的事实,而且比较重视低切速下的全血粘度变化,笔者对61例缺血性中风采用针刺治疗,测定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改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笔者运用补肾益气法针刺加肾俞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患者效果明显,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生活活动指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风即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发病率高,其死亡率仅次于冠心病和癌症[1],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18.
袁志太  谭秀芳 《中国针灸》2004,24(6):408-409
出血性中风多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发病突然,意识可有昏迷,病理征阳性或弱阳性,脑脊液呈血样,颅内压增高,瞳孔变小或散大,病位可在内囊、脑室、小脑等部位,颅脑CT或MRI有出血征象。治疗上出血量多,首先采用手术(微创)抽出,出血量小采用保守疗法。治则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刺多采用头针、手足阳明经穴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而目前对于中风病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中风后脑水肿是继发于中风病之后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使颅内压升高,甚至危机生命.本文从治法方药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研究两方面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回顾,并对中医学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针刺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阐述针刺不同取穴方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应用,以及所取得的疗效,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后的痉挛状态。结论: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