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归四逆汤见于《伤寒论》,原文谓:"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着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为: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此方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笔者于临床上对具血虚寒凝证之精神疾病,施之收效颇佳。兹将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精神疾病之经验与体会,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2.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3.
戴明  曾宪玉  周小勇 《新中医》2015,47(9):247-249
<正>当归四逆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用当归为主药,甘温以补血养血,辅药为白芍、桂枝,桂枝宣通阳气,鼓舞血行,温经以通脉;白芍益阴和营,如换用赤芍则加强凉血化瘀之力。当归配桂枝辛甘化阳,使血脉温通畅行,阳气得充。桂枝  相似文献   

4.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方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个(擘,一法十二个)组成。该方原治厥阴伤寒,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名医陈元首肯此  相似文献   

5.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由当归、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组成。本方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临床多用于厥阴伤寒,血脉凝涩,  相似文献   

6.
周静 《光明中医》2007,22(5):38-41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个(擘,一法十二个)组成.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细欲绝者.近年来,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当归四逆汤(以下简称本方)出自《伤寒论》351条。原条文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方剂组成及剂量为: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玉函作一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一作十二枚)。历来医家都把本方作为厥阴血分虚寒证的主方,为常用经方之一,近代临床也屡有报道。现将笔者1964至1980年接触到的期刊资料,作一简单综述,漏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是治血虚寒厥的主方。原书方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七味药组成。从药物组成分析,本方是桂枝汤衍变而成。用桂枝汤以滋阴和阳补益气血。桂枝伍当归、细辛、通草以温经散寒,全方共奏补养阴  相似文献   

9.
王伟 《中医药信息》2006,23(3):46-47
当归四逆汤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三两(炙),通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所组成。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当归散要略(《金匮》)当归、黄芩、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治疗妊娠胎动不安,产后虚弱,恶露不尽等。胶艾汤(《金匮要略》)即"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当归三两,川芎二两,阿胶二两,艾叶三两,甘草二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治疗崩漏不止,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沥不尽等。  相似文献   

11.
化癥回生丹:人参六两、安南桂二两、两头尖二两、麝香二两、姜黄二钱、公丁香二两、川椒炭二两、蝱虫二两、京三稜二两、蒲黄炭一两、藏红花二两、苏木三两、桃仁三两、苏子霜二两、五灵脂二两、降真香二两、乾漆二两、当归尾四两、没药二两、白芍四两、杏仁三两、香附米二两、吴茱萸二两、元胡索二两、水蛭二两、阿魏二两、小茴香炭一两、川芎二两、乳香二两、良姜二两、艾炭二两、益母膏八两、熟地黄四两、鳖甲膠一斤。  相似文献   

12.
胶艾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艾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方由川芎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生地六两组成,具有调补冲任,固经止血之功,常用于治疗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所致的月经淋漓不断,半产以后下血不止,妊娠胞阻下血而不因于癥瘕者。笔者以上方加减,用于治疗冲任虚损,少腹疼痛,月经过多,甚至崩漏不止,妊娠下血,胎  相似文献   

13.
当归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厥阴篇的一张方子。由当归三两(习用三至五钱),桂枝三两(习用三至四钱),芍药三两(白芍、赤芍可酌情选用或并用,白芍习用四至八钱,赤芍三至五钱),细辛三两(习用一至三钱),木通  相似文献   

14.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此方乃小柴  相似文献   

15.
罗玉华 《陕西中医》2011,32(1):93-94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笔者以该方为主,经临证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处方:元参三两,银花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用法:清水煎服。典型病例:患者陈××,右下肢血栓閉塞性脉管炎症,日夜呻吟,先用封闭疗法及各种综合  相似文献   

17.
【原文】万应圆甘遂三两芫花二[2]两大戟三[3]两大黄三两[4]三棱三两巴豆二两,和皮[5]斡漆二两,炒莪术[6]二两当归五[7]两桑皮二两硼[8]砂三两浑泻八[9]两山栀仁二两槟榔一[10]两木桶一两雷丸一两,诃子一两黑牵牛五[11]两五灵脂五两皂角七定,去皮弦右件二十味,搓碎,洗浄。入米醋二斗[12],浸三日。入银[13]器或石[14]器内慢火熬,令醋尽。培斡焦,再炒为黄色,存性。  相似文献   

18.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和脉细欲绝是使用本方的眼目.经方家黄煌教授对当归四逆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大大拓展了当归四逆汤的应用范围.作者师其意用于各科杂病,如手指干燥裂口、雷诺病、痛经及头痛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四妙勇安汤为治疗热毒型脱疽的一则著名古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功效。此方内容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疾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疹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清代医家鲍相敖将此方命名  相似文献   

20.
四妙勇安汤出自<验方新编>,由金银花三两(90g)、玄参三两(90g)、当归二两(60g)、甘草一两(30g)四味药物组成,原为热毒型脱疽而设,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功效,主治脱疽之热毒炽盛,症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等,现代医家多用其治疗下肢血管静脉炎类疾病[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