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伤寒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炮,去皮)。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3.
麻黄细辛附子汤始见于《伤寒论》少阴病兼证的少阴兼太阳两感证。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熟附子1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阳,细辛佐附子温经,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温阳中促进解表,解表中不伤阳气。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屡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今仅举数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1方剂来源及作用机理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功能助阳解表,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属于少阴寒化轻症。该方证的实质为外有寒邪,邪入未深而又素体阳虚(少阴阳虚体质,外感风寒,后世医家也有称为"太、少两感"的病证)。阳气素弱,复感风寒,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98年7月~2002年9月,对长期低热、辨证属伤寒少阴发热病(均以性生活后为发病诱因)55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麻黄细辛附子汤系《伤寒论》方之一,主治少阴阳虚,复感风寒。临床辨证为阳虚外感,恶寒甚,发热轻,而脉沉弱或微细。张仲景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该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  相似文献   

8.
陈明 《国医论坛》2013,28(2):1-3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相似文献   

9.
丘晓波 《光明中医》2009,24(4):759-76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书用其治疗太阳少阴并病.笔者总结前人认识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该方具有"温阳通经,散寒祛湿,通窍止痛"之功,并根据"神倦,舌质淡或紫,脉弱"的辨证要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举验案4则以资证明.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张仲景方,原方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效,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见无汗恶寒较甚,发热较轻,脉不浮反沉者。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扩展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玲 《河南中医》2001,21(2):11-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伤寒论》方 ,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原文是“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是少阴兼表证的证治方。近年来 ,本人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杂证 ,效果满意 ,现略举数例如下。1 高血压蔺某 ,男 ,5 6岁 ,1996年 8月 2 3日就诊。患者眩晕 2年余 ,曾服天麻片、六味地黄丸等药治疗半年余 ,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时 ,精神萎靡 ,自诉每到傍晚时畏寒、肢冷而眩晕更甚 ,大便时溏 ,夜尿反多。舌质淡 ,苔薄白而滑 ,脉沉细。血压 2 1 32 / 13.8kPa。脉证合参 :一派阳虚阴寒证象。治当内扶少阴之阳 ,…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是治疗太少两感的代表方,常用于治疗阳虚发热,近年来不少医家通过辨证,不拘泥于发热,将麻黄附子细辛汤扩展应用到不同的方面,对不同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旨在通过对各医家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心得进行总结,为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智华 《河南中医》2012,32(9):1123-112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不仅仅限于伤寒之太少两感证,如再合他药或他方适当配伍,则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多种病症。因此,凡有外感之因而症见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或迟或弱等阳气不足之候,无论有无外感症状,均可运用本方,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可取殊效。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中麻黄辛透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散寒止痛,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使发汗而不伤正,再加细辛通彻表里,外助麻黄解表,内助附子散阴寒,三味合用,而使温阳发汗并行,达到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澧县纺织厂职工医院(415500)郭作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笔者遵从“少阴偏阳虚”之变化机理,在临床中见少阴为主的证候,又复兼外表的症状者,均以本...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原方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系温阳解表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各种病证。并获显著效果。现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运用体会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是治疗阳虚外感寒邪的代表方剂,笔者据其方意,应用此方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