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不同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效果.方法 对64例已确诊青光眼的患者分别行以穹窿部为基底取结膜瓣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和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同时90.6%(58/64)患者的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9.0%(57/64)患者都形成了功能性滤过泡者.结论 两种方法远期效果都比较稳定,是治疗青光眼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对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虎泡形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两组维洋族烤角型青光眼病人每组25只眼,共50只眼,均施行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对位间断2~3针缝合在角膜缘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成为一密不漏水的结膜瓣。结果:结膜瓣连续锁边缝合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明显大于术对结膜瓣做特殊处理组  相似文献   

3.
两种巩膜瓣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临床公认的治疗青光眼的常规方法 ,但是巩膜瓣的大小不同 ,术后效果则有差异。为探讨巩膜瓣大小与手术效果的关系 ,作者于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对 2 4例原发性青光眼 ,采用 5 m m× 6mm巩膜瓣和3 mm× 3 m m巩膜瓣各行小梁切除术 ,并对这两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4例原发性青光眼中 12例做成 5 m m× 6mm巩膜瓣 ,12例做成 3 mm× 3 mm巩膜瓣。男性 12例 ,女性 12例 ,年龄最小的 48岁 ,最大的 68岁 ,平均为 5 9岁。1.2 手术方法 参照文献 […  相似文献   

4.
辛瑞  黄晶晶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22-124
青光眼是眼科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1],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对治疗青光眼新的术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复合小梁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各种青光眼最主流的常规手术方式。小梁切除术中结膜瓣制作的方法包括以穹窿部为基底和以角膜缘为基底2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364例(3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毁除术的两种不同术式结膜瓣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其中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切除术178例(187只眼),以穹空降部为基底的结膜小梁切除术186例(191只肯。)临床观察显示,以穹窿部为工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较好,尤以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狄彩虹周成立  齐晓燕 《吉林医学》2005,26(10):1102-1102,1104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前房逐渐恢复,重者前房消失并长时间不恢复可引起虹膜前粘连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甚至大泡性角膜病变青光眼复发等严重的后果.当今临床青光眼滤过术以小梁切除术最常用,本文仅就小梁切除术中两种结膜切口后浅前房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史健生  周海生 《河北医学》2012,18(2):224-22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眼球按摩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应用.方法:青光眼患者102例146眼,随机分为两组,行小粱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术,术后分别采用眼球上方或下方按摩.观察术后滤过泡和眼压情况.结果:眼球下方按摩功能性滤过泡比例高于上方按摩,长期眼压低于上方按摩.结论:眼球下方按摩更适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巩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9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95眼中有90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94.74%)。95眼术后1~2周形成滤泡,按Kronfeld分类法,滤过泡Ⅰ型9眼(9.47%),Ⅱ型81眼(85.26%),Ⅲ型5眼(5.26%),术后2周平均眼压16.31mmHg。结论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对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采用不同位置和方法的巩膜瓣调整缝线,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视力等情况作出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春林 《当代医学》2014,(11):103-103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小梁切除手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8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眼)采取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3眼)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并调查走访1年。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术后1周时,观察组发生浅前房的几率为6.98%,对照组发生浅前房的几率为20.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成功率86.05%,对照组的成功率则是44.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泡的形成率是90.70%,对照组的形成率是69.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几率,远期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均有所提高,疗效确切,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三种巩膜瓣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4例(48眼)中、晚期原芡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巩膜瓣处理方法随机分为A组普通切削式巩膜瓣、B组隧道式巩膜瓣、C组普通巩嗅瓣+丝裂霉素C(MMC),术式均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滤泡、前房、并发症等。结果A组手术成功9眼,B组手术成功14眼,C组手术成功15眼,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巩膜隧遵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粱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降压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临床上多采用小梁切除术但术后引流口堵塞易导致手术失败多年以来眼科医生们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术后阻止创口纤维增生粘连的有效方法我科自1996 年3月~1998 年2 月对98 例120 只原发性青光眼住院患者采用潜池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两种术式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分组 随机将98 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潜池式小梁切除术组60 只眼男11 例女39例年龄40 ~81 岁平均年龄57 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18 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 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21 例对照组小梁切除术组48 例男10 例女38 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方法:对青光眼86例(102眼)实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原因,并采取恰当治疗方法.结果:浅前房35眼,前房积血3眼,恶性青光眼2例4眼,采取相应措施均消除浅前房、前房积血、恶性青光眼等症状.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以浅前房常见,采取恰当...  相似文献   

16.
我院 1995年 7月— 1999年 8月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共176例 ,2 47眼 ,其中术后浅前房 2 1眼 ,现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术后浅前房 2 1例 2 1眼 ,其中男 8眼 ,女 13眼 ,年龄 42~78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2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7例 ,继发性青光眼 2例。房水渗漏而致浅前房 10眼 ,滤过作用过强8眼 ,脉络膜脱离 2眼 ,恶性青光眼 1眼。2 讨论青光眼术后 1~ 2d前房恢复正常 ,由于球结膜瓣、巩膜瓣、筋膜囊愈合欠佳 ,房水分泌失调 ,最迟 5d内前房完全恢复。若 5d后前房仍未形成或形成后变浅 ,即为术后浅前房。术后浅前房与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7.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板层巩膜下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巩膜全层滤过术,由于在滤过口上覆盖着一层半厚的巩膜组织,因而较少形成囊样薄壁滤过泡,减少了眼内感染的机会,降低了术后房水过多渗漏、前房延迟恢复等并发症。然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巩膜瓣不同缝合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4例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来笔者医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6~72岁。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L形单针缝合法对本组所有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对照组采取矩形两针缝合法对58例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前两周,观察组前房情况差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滤过泡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形巩膜瓣单针缝合术在眼压水平控制和滤过泡形成方面显著优于两针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毛彦琪  乔芳 《海南医学》2002,13(7):35-36
目的 为了探讨解决抗青光眼滤过术后包裹性滤过泡形成致远期眼压常不能有效控制这一难题。方法 采用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 眼43例(51眼)并长期观察。结果 半年后有40眼视力增加,37眼神野扩大,除3眼外,其余病例1年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无1例包裹性滤过泡形成。结论 本术式与以往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地防止包裹性滤过泡的形成,远期滤过作用可靠恒定,有一定的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勇  赵桂娥  王建萍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301-130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浅前房或前房延缓形成。如不及时得到适当的处理,将可能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现将我们收治的126例(148眼)浅前房的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