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理中汤在儿科脾胃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2例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抗生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联合中药理中汤治疗方案。结果:对照组(奥美拉唑的三联法治疗)中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786%;观察组(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中痊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两组相比较具有临床效果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小儿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由张仲景所创之理中汤,主治中焦脾胃虚寒性疾病,经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创造出许多类似的同名方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对理中汤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从实验性研究和临床性研究两方面,对其近些年应用于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认为在临床应用中,理中汤多经过加减,其各药的用量也颇有差别,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研究药物配伍及剂量,将更好的运用经方治疗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3.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医杂志》2004,45(6):475-475
<正>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部分祛风类药物,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风药益气健脾,升阳举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4.
吴新欲主任医师业医执教四十余载,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认为五脏相关,应当重视脾胃。论治脾胃疾病强调健脾益气、甘寒养阴、燥湿运脾、理气和胃、辛开苦降、苦寒泻火六法。同时要求运用补泻,勿伤脾胃。  相似文献   

5.
赵凤林 《陕西中医》1991,12(9):385-386
我院副主任医师赵怀德业医40余载,临证颇具特色,尤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脾胃病乃以乏力、纳差、胃脘胀痛、呕吐、吞酸嘈杂为其主要症状,但只有抓住脾胃病的关键,临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今将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借鉴。1 注重以和为期对于脾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有病则百病由生.治疗时健脾应不忘祛湿,养胃阴应不忘通降.  相似文献   

7.
龚胜仪 《四川中医》2009,27(11):24-25
脾胃病是临床中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难愈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脾胃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久病忧思郁怒,肝的疏泄不及等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从肝气虚辨治脾胃病,确立了“补肝实脾,健脾化浊”的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9.
小儿推拿按摩疗法 (以下简称推拿疗法 )是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腧穴经络 ,以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 ,扶正祛邪 ,纠正经络偏差 ,调整脏腑机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种集预防保健和诊治疾病于一体的学科。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正如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所言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特别是“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 ,寒温失调 ,乳食不节则易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常可见 :吐泻、腹胀、食积、疳积、厌食、乳食不进、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等。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病若不及…  相似文献   

10.
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简要介绍应用健脾法的体会。 1 调治脾胃,健运为先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脏气清灵,治法偏补则易壅遏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笔者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宣发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运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  相似文献   

11.
黄平 《中医杂志》2000,41(10):593-593
<正>1虚泻似热,热因热用李某,男,2岁,1997年11月28日就诊。腹泻20天。患儿不慎受凉腹泻,间断补液治疗数次未效。就诊时仍每日5~7次稀水便,不欲饮食,身热面赤口渴,小便略短黄。体温37.7℃,皮肤弹性可,眼眶略凹。大便常规白细胞0~2/HP。诊为湿热泄泻而予四苓散加车前子、木通、黄连。服1剂泻未止而又呕吐。细审病症,  相似文献   

12.
季雁浩 《国医论坛》1998,13(5):41-42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生存,必摄五谷,如若调摄失节,或外感或内伤,必使脾胃至损至虚,久则累及于络,易致瘀阻。故在脾胃病这一常见病、多发病中,气虚络阻之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据此,笔者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常以益气活血为主立法处方,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兹择相关疾病探讨如下。1慢性萎缩性胃炎陆某,男,54岁,干部。因反复上腹疼痛5年余,加重1月,于1994年6月2日来我院就诊。来诊时,其胃脘疼痛,持续不已,痛如锥刺,按之痛甚,形体消瘦,纳谷欠香,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衬紫,边有瘀斑,脉细…  相似文献   

13.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92-99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但是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风类药物,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风药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在脾气升清的作用下,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则阴土始运,中气不升,必  相似文献   

14.
小建中汤和理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处方。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以及对《伤寒杂病论》的揣摩研究发现,小建中汤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浮显,脉势上冲,重按空虚无力;理中汤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浮取无,重按沉实弦硬;两方合病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轻取浮显、脉势上冲,重按沉实弦硬。  相似文献   

15.
1 重视脏腑相关,辨证施治首先抓主要矛盾 治疗脾胃疾病,首先应该搞清脾胃发病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然后针对主要矛盾立法施治。譬如,临床常见肝脾两经症状同时发生,则应区别木盛乘土、还是土虚木贼。又如,脾胃疾病常见的“泄泻”。如果泄泻发作常与神志因素有关,每因愤怒,情绪激动,即发生腹痛泄泻。兼见胸胁痞满,嗳气食少,腹鸣攻痛,痛随泻减,矢气频作,舌苔白腻,脉细弦者为木盛乘土,主要矛盾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若临床泄泻兼见腹痛腹胀,纳食脘痞,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舌谈苔白,脉虚级微弦者为脾胃虚寒、肝气相乘。一为肝盛、一为脾虚,一实一虚,本质不同,治疗自然各不相同。肝强侮脾,刘草窗的痛泻要方针对的就是这种病机。吴鹤皋云:“痛泻不止  相似文献   

16.
17.
治疗脾胃病应注意四点:其一,着重审证求因,察症细致入微;其二,精于辩证论治,强调健脾补虚;其三,善调脾胃升降,重视胃气存无;其四,博采中西之长,拓宽治疗思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学经典名方之一,是著名医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思想的集中体现。温艳东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十分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温艳东教授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组方用药灵活,经验丰富,效如桴鼓。本文将通过重温补中益气汤的理论渊源,详细介绍温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系统阐述温艳东教授临证思路和诊病特点,并佐以温艳东教授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病之验案,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9.
燕东  孟淼 《吉林中医药》2011,(9):828-829
脾胃病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而辛开苦降法一法中寄开于泄,寓通于降,平衡阴阳,调理气机,恰好针对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而治,故堪称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20.
辛开苦降法是我国历代医学世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起了中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斡旋气机、和降胃气、化湿泻热、通达上下、升清降浊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对辛开苦降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