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祁淑香  肖泉  朱凤鸽  李书亮 《中国药师》2003,6(8):508-509,511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邦达)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予邦达4.5g,对照组予头孢他啶1.0g,均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q8h,疗程均为7~1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0%,细菌清除率为93.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分别为91.0%,85.0%及3.1%。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尤其是产酶菌引起的感染,临床疗效好,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抗菌药。  相似文献   

2.
张蒙 《抗感染药学》2019,16(3):537-539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他啶对神经内科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内科严重感染患者7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为77.78%(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为27.78%(P<0.05)。结论: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神经内科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头孢他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6,(5):1144-1145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他啶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头孢他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体温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头孢他啶,且症状恢复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李帅 《北方药学》2018,15(5):60-61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他啶治疗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抗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主要菌株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菌株根除效果均明显优于头孢他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凯伦)为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钠以8:1组成的复方制剂,我院自2004—09~2005—03对收治的54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对其进行疗效观察,并与哌拉西林钠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6.
张晓瑜  王春 《中国医药》2006,1(6):327-328
目的观察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剂量为每次4.5g,每8—12小时静脉滴注1次,疗程7,15d。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1.25%,细菌总清除率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3.12%。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有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运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30例,均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副作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83.3%,总菌株清除率为76.7%,副作用发生率为3.3%。结论运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临床效果好,细菌清除率高,副作用少,临床可以参考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CCU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头孢他啶比较。方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A组)与头孢他啶组(B组)各31例,A组静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B组静滴头孢他啶1.0g,q8h,疗程7—10d。各例病人均加用阿米卡星0.4~0.6g/d。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87.1%,细菌清除率82.5%,不良反应发生率3.2%;B组治疗有效率64.5%,细菌清除率60.5%,不良反应发生率6.4%。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短暂且轻。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CCU中重度医院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可作为CCU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73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对照组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汀0.5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3.53%、74.07%,对照组分别为76.92%、7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一般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82%、5.88%,低于对照组的25.64%、2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亚胺培南—西斯他汀相比疗效相似,但二重感染发生率低,可以作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2例给予TZP治疗,按照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使用7~10d,观察其临床疗效,用药前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 临床有效率为86.1%(44/52),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TZP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经验用药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儿童及成人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3 月使用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5 176 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0 ~28 d,1 ~12 月,>1 ~12 岁,>12 ~18 岁,>18 ~65 岁,>65 岁6 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并对患者血细胞减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儿童与成人使用该药的安全性差异。结果:血液系统ADR 总发生率为2.99%,1 ~ 12 月龄婴幼儿ADR 发生率最高,达14.48%,>65 岁的老年人最低,仅1.38%。898 例儿童中有88 例(9.80%)血细胞(NEU、WBC、PLT)减少,15 例(1.67%)3 ~ 4 级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 岁(OR =5.399)是用药后血细胞(NEU、WBC、PLT)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在各年龄段儿童患者中血液系统ADR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人和药品说明书的报道,尤其是新生儿及1 ~ 12 月龄的婴幼儿,应高度关注其血液系统ADR,加强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87例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7例院内细菌感染早产儿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痊愈61例,显效18例,进步6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0.80%;其中6例治疗进步患儿经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痊愈,2例治疗无效患儿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2例(2.29%),其中1例出现少许皮疹,1例出现尿蛋白轻微增高,停药后均自行消失。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安全有效,对难治性、院内重症感染可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院儿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的用药频度(DDDs)与大肠埃希菌(E.coli)、肺炎克雷伯菌(Kpn)、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率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2007软件,按季度统计2012-2015年TZP、CAZ的DDDs及同期E.coli、Kpn、PA对儿科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应用SPSS19.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DDDs与耐药率的相关性。结果:TZP的DDDs与E.coli对头孢西丁(FOX)、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头孢呋辛(CXM)的耐药率呈正相关(P均<0.05),与Kpn对AMC、CXM、头孢曲松(CRO)、氨苄西林/舒巴坦( SAM)的耐药率呈正相关 (P均<0.05),与产ESBLs Kpn的分离率呈正相关(P<0.05)。CAZ的DDDs与E.coli、Kpn、PA 的耐药率、产ESBLs率无相关性。结论:我院儿科TZP的DDDs与E.coli、Kpn的耐药率呈正相关,应合理控制其使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Vancomycin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re common empiric antibiotics in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Studies evaluating intravenous (IV) compatibility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show inconsistent results.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Y-site compatibility of vancomycin 10 mg/mL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112.5 mg/mL.

Methods:

Vancomycin (10 g vial) was reconstituted using sterile water for injection (SWFI) and diluted with 5% dextrose in water (D5W)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0 mg/mL in an evacuated IV bag. Piperacillin/tazobactam (40.5 g vial) was reconstituted and diluted with SWFI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12.5 mg/mL (100 mg/mL piperacillin) in an evacuated IV bag. Both antibacterial stock solutions were then stored in a refrigerator at 4°C (39.2°F). Initial solution appearances, including color, clarity, and particulates, were documented. Diluted solutions were mixed in a quantity of 3 mL of each vancomycin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in glass test tubes. Subsequent evaluation included pH assessment and visual evaluation with unaided eye, magnifying glass, high-beam light, and via Spec-20 turbidimeter. Solution mixtures were evaluated upon mixing and again at 30 minutes, 1 hour, and 4 hours after mixing.

Results:

Initial combination of vancomycin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resulted in a milky precipitate, visible to the unaided eye, which dissipated 15 seconds after mixing. No precipitate was visualized via any method at any additional time point. Turbidimetry and pH readings did not demonstrate differences from baseline measurements.

Conclusions:

A combination of vancomycin 10 mg/mL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112.5 mg/mL demonstrated precipitation immediately upon mixing. Co-infusion of vancomycin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via Y-sit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compatibl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中哌拉西林聚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凝胶色谱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葡聚糖凝胶G-10为填充剂RASIS柱(SephadexTM G-10,40~120 μm,400 mm×13 mm);流动相A:pH 7.0的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流动相B:水;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哌拉西林聚合物线性范围为40.10~180.45 μg·mL-1(r=0.999 6)。结论 方法简便易行,可基本保证所有高分子杂质被排阻,满足药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含量。方法 :以咖啡因为内标 ,μBondapakC18 为固定相 ,甲醇 -水 (34 5∶65 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220nm ,流速为1 0ml/min。结果 :哌拉西林的线性范围为40~200μg/ml(r=0.9996,n=6) ,他唑巴坦的线性范围为5 0~25 0μg/ml(r=0.9991,n=6) ,平均回收率及RSD (n=5)为哌拉西林 (100 2±0 61) % ,他唑巴坦 (99 03±0 90) %。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同时测定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300SB-C1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 (pH=5.6),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分别在0.62-631.8 μg·mL-1和 0.66-677.5 μg·mL-1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 - 101.4%和99.1%-100.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2%-1.5%和0.1%-2.6%.结论该法简单、精确、快速、重复性好,可以满足其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选取核心期刊进行综述。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给药方案包括24 h持续静脉滴注、延长输注时间静脉滴注、间断静脉滴注。结论 24 h持续静脉滴注能更有效地发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并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邦达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中、重度细菌性感染患者为试验对象 ,参照哌拉西林 (对照A组 ) ,特治星 (进口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 (对照B组 )。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 10 7例患者随机地分入试验组 ( 36例 ) ,对照A组( 36例 ) ,对照B组 ( 35例 ) ,并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结果 :各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8 9%、6 3 9%和 91 4 % ,各种致病菌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92 3%、5 7 6 % ,和 94 3% ;纸片法药敏试验高敏感率分别为 92 3%、6 2 6 %和 94 5 % ;细菌阴转率分别为 92 3% ,6 3 6 %和 94 3%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87 2 %、5 4 5 %和 91 4 %。经统计学处理 ,试验组与对照A组各对应的参数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 ,与对照B组比较各对应的参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5 5 6 %、8 33%和5 71% ,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邦达的抗菌疗效明显优于哌拉西林 ;与同类进口药近似 ,临床疗效肯定而无差异但价格便宜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耐受性好 ,对于临床上常见的中、重度细菌性感染 ,尤其是产酶菌引起的感染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李欣 《中国药房》2006,17(5):353-354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成本-效果。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对分别采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试验组)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照组)治疗80例呼吸道中、重度细菌感染者的效果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成本分别为211.80、165.60元;有效率分别为92.5%、90%(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29、1.84;对照组相对于试验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8.48。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相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明显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