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伤早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创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创伤患者 ( 2 7例 ,创伤组 )和健康人 ( 12例 ,对照组 )外周树突状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DC数量 (CMRF 44标记法 )及DC表面HLA DR、CD80、CD86表达水平以及DC诱导的T细胞反应性增殖。检测各组外周血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 6)、IL 10的浓度。结果 创伤组DC细胞数( 7.9± 3 .2 )× 10 6/L明显低于对照组DC ( 14 .9± 5 .1)× 10 6/L(P <0 .0 1)。创伤组DC表面HLA DR及CD80、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 (P <0 .0 1)。DC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对照组明显强于创伤组 (P <0 .0 1)。在创伤组中血清IL 6、IL 10的浓度 ( 2 .42± 0 .3 3 ) μg/L和( 1.49± 0 .2 7) μg/L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创伤早期患者外周血DC数量少 ,功能低下 ,与创伤后的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救治是创伤外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严重的腹部创伤、出血,尤其是合并低温、凝血功能障碍及代谢性酸中毒时,患者往往难以承受较长时间的手术,但患者又存在必须手术处理的情况,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应运而生.近年来,DCS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的治疗中日益受到各国学者重视.本文就近年来DCS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是创伤救治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严重创伤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骨盆环损伤往往涉及多学科的协作,即使对有经验的创伤外科医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不稳定骨盆骨折是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adics,DCO)理念应用的主要领域,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体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是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重要屏障之一.外伤会破坏皮肤组织的完整性致使病原体侵入,增加人体感染的概率,甚至加大危重患者的死亡率.通常外伤皮肤邻近组织的再生、重建等可使创伤处自我修复.创伤的修复过程是由一系列细胞和分子共同参与和调节的病理生理过程,如促进上皮细胞再生和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创伤修复,但若创伤处被感染则会延迟修复.Carretero等[1] 研究发现,hCAP18/LL-37(以下简称为LL-37)在皮肤创伤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既符合临床特征、又简便易行的标准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方法用人为方法使大鼠失血0.5~0.7ml、两后肢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挫裂形成严重复合伤,以诱发MODS;参照临床标准提出大鼠的实验诊断标准;观察并检测84只大鼠和16只对照大鼠在创伤8、24和48 h后生化和病理变化.结果大鼠创伤24 h后,肌酐、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丙转氨酶浓度分别达到(140.3±34.4)mol/L、(14 318.0±2 128.9)U/L、(2 373.7±274.9)U/L、(1 179.5±284.9)U/L和(298.2±40.6)U/L的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48 h后病理变化最明显.创伤后24 h的大鼠MODS处于若干脏器功能衰竭早期伴若干脏器功能受损期.结论本研究的复制方法是成功的,复制的MODS模型适于创伤及其药物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永双  杨大业  郑元  谢强 《腹部外科》2014,27(4):301-30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急诊腹部创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急诊外科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128例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5例经传统常规剖腹探查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评价腹腔镜在急诊腹部创伤诊治中的疗效和优势.结果 经腹腔镜技术诊治的128例急诊腹部创伤患者均未因临床观察而延误确诊及治疗时间.术前确诊用时(40.9±6.8)min,比常规剖腹探查组的(156.9±37.3)min显著缩短(P<0.01).128例中,116例(90.6%)经腹腔镜明确诊断,其中94例(73.4%)经腹腔镜治疗,22例(17.2%)经腹腔镜明确诊断后无需特殊处理;另12例(9.4%)中转开腹手术治疗.住院时间5~24 d,平均8.2d.随访3个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在急诊腹部创伤诊治中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并同时兼顾治疗,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术后患者康复时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创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自噬变化规律以及与创伤后血精变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或简明损伤定级标准(MS)将创伤患者分为轻伤组、重伤组、严重伤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创伤后1、3、5、10 d采集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创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现象;将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进行MDC染色并裂解,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波长380 nm、发射光波长525 nm)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于创伤后1、3、5 d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创伤后自噬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创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 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创伤后血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普通氨基酸注射液(17AA)与富含谷氨酰胺及支链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创伤大鼠的营养效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创伤模型,分别输注两种配方的氨基酸注射液,以日立L-85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动物血浆游离氨基酸,并测定创伤处海绵内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显示创伤后大鼠血浆牛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含量较术前下降,但20AA组血浆氨基酸恢复优于17AA组,创伤处海绵内羟脯氨酸含量20AA组显著高于17AA组(1.29±0.21 vs 0.83±0.16mg/块海绵,P<0.05).结论创伤后给予富含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的营养制剂能提高血浆氨基酸浓度并有利于创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观点认为,严重创伤可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由T、B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抑,从而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减弱[1,2].但近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创伤可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并分泌炎症介质,该变化在创伤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有关创伤对淋巴细胞激活作用的研究曾一度被忽视.本文就该领域近十几年来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修正创伤评分(RTS)和胸部创伤评分(AIS-ISS)探究合并胸部创伤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就诊的137例患者, 致伤因素为高处坠落且合并胸部损伤, 其中有114例符合纳入标准, 排除23例。男87例, 年龄(40.44±10.23)岁;女27例, 年龄(36.92±10.75)岁。根据RTS以及AIS-ISS针对其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处理预后进行分析, 旨在进一步探明高处坠落伤患者的创伤特点, 提升诊疗效率和临床结局。结果高处坠落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的RTS和AIS-ISS呈负线性相关, 胸部创伤的治疗贯穿全病程, 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RTS重伤组86.76% (59/68)高处坠落伤患者发生严重类型的胸部创伤或合并多种胸部创伤, 其中合并四肢或脊柱骨折58例(85.29%, 58/68)、颅脑损伤47例(69.11%, 47/68)、腹腔脏器损伤25例(36.76%, 25/68)、其他创伤26例(38.23%, 26/68)。RTS轻伤组中严重类型胸部创伤或合...  相似文献   

11.
Kyle F. Dickson教授是创伤骨科学会(FOT)创始人、国际著名创伤骨科专家,曾任美国Hermann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现任德克萨斯大学创伤骨科主任、美国创伤骨科学会骨盆与髋臼组委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创伤诱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对56例由创伤诱发的颈椎OPL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4例,并按JOA评分标准判断其术后改善率.结果 48例(85.7%)在创伤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灵活,44例(78.6%)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35例(62.5%)MRI信号改变.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62.1%;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52.3%;脊髓信号发生改变的35例,平均改善率为42%.4例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创伤是诱发颈椎OPLL发病的重要原因,该病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手术治疗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癌症患儿家长自悯能力现状,并分析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广州市3所医院治疗的227名癌症患儿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自悯量表、中文版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筛查问卷、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及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癌症患儿家长自悯能力得分为18.75(17.80,20.50)分;自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状态呈负相关,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均P<0.01);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和抑郁是家长自悯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P<0.01),能解释总变异的38.3%.结论 癌症患儿家长自悯能力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针对性干预提升家长自悯能力,缓解其负性情绪,促进创伤后成长,改善患儿和家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187例骨折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进行调查。结果患者C-PTGI得分为(63.71±14.47)分,对生活的欣赏得分最高,其次是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和精神变化。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创伤原因及护理级别患者C-PTG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因素较多,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并鼓励患者正性心理的产生,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利于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严重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复诊的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研究,取得其同意后经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先收集受伤原因、创伤部位、创伤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向其发放《社会人口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 PTSD-SS)、中文版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PQ)分别调查其社会人口学资料、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睡眠状况及积极心理状况。结果 共187例纳入分析,PTSD-SS得分5~78分,平均(47.27±11.60)分,诊断为PTSD(PTSD组)53例(28.34%),非PTSD(non-PTSD组)...  相似文献   

16.
急诊创伤患者心理应激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研究急诊创伤患者心理状态,探讨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特点及规律,为急诊临床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笔者对接诊的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创伤评分(trauma scor,TS),然后按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量表(PCL-C)评分,发现急诊创伤患者存在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时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时效的方法.方法 通过事前准备物品、周密安排人员、制订抢救应急预案、程序化的抢救流程、表格式的护理记录等方法,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分析比较护理方法 改进前(对照组)、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病死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合理的护理安排提高了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骨盆骨折的创伤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量创伤所致骨盆骨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骨折造成的大出血.传统急诊处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以补液、输血为主,近年国外提出"创伤控制"的概念,以早期有效处理来提高患者存活率.骨盆骨折创伤控制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稳定骨盆结构(床单、外固定技术)及控制出血(血管造影及栓塞、骨盆填塞技术).稳定骨盆后,控制出血是创伤控制的关键.血管栓塞技术是目前认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欧洲学者提倡的骨盆填塞技术可在短时间内经手术直接控制出血,可能有利于降低骨盆骨折死亡率,但这种方法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对微创外科新概念的理解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创伤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经常遇到的事件。创伤破坏了动物体的内环境稳定 ,而内环境稳定状态是动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 ,动物建立起了对创伤的适应性反应 ,即创伤反应(现时称之为全身炎症反应 )。故创伤反应是物种维持在自然界生存的适应性反应。当创伤到达一定程度 ,它将不是一局部的而是全身性事件 ,亦即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动物体是以愈合创伤 ,保持内环境稳定作为最首要的选择。然而 ,在现在社会中 ,人体会遇到有准备、有目的的创伤 (如外科手术 ) ,对于此类创伤 ,人类远祖并未曾学会如何对其作出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中药调理机体创伤后免疫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长青  朱云龙 《中国骨伤》2002,15(6):383-384
中药调理机体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近年来国内进行较多,从多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此作如下综述. 1 中药单体研究 杨贵贞等[1]报道,人参皂甙对小鼠因创伤应激而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具有显著的调整和促进恢复作用,可部分拮抗创伤应激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ADCC)活性的抑制,而对腹腔巨噬细胞(M)吞噬功能的抑制状态则可完全拮抗,并使其在应激期间维持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