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存三叉动脉为四支永存颈内-基底吻合中最常见的一支,其临床意义仍存在着争论。本综述了永存三叉动脉的胚胎发育过程、解剖特点、相关血管异常、可能的临床意义和影像学评价。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5例连接颈内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的永存三义动脉变异(PTAV)。5例均为女性,颈内动脉造影见从颈内动脉分出一枝小动脉向后方走行,分布于小脑下面及小脑水平裂。Haughton认为变异是原始三叉动脉的残迹与纵行神经动脉不完全愈合的结果。原始的三叉动脉通过一侧不愈合的纵行神经动脉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了2例颈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吻合的MRI表现。均为女性,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病例1腰椎穿刺在CSF中有明显出血,CT平扫无蛛网膜下腔及脑内出血表现;病例2神经学检查第六对脑神经麻痹。用自旋回波序列,矢状面T_1加权(500/15TR/TE,ms),横断面T_1加权(500/20),T_2加权(2500/80)行头部常规MR检查。同时也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2例(病例1左侧,病例2右侧)血管造影均显示有永存三叉动脉。血管吻合口以上的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i artery, PTA)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MRA检查中诊断为PTA者2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部分患者行颅脑MRI平扫,颅脑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AIR)和矢状位T1WI.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颅脑MRA及MRI图像.结果 20例中,12例左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8例右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hzman分型:Ⅰ型11例,Ⅱ型9例.后交通动脉开放者9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较常见.结论 MRA能清楚显示PTA的形态、走行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椎动脉血管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名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ftery),是成人最常见的1种永久性颈内动脉(ICA)和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血管,属比较罕见的1种脑血管异常,而同时合并其他脑血管异常在临床上更少见报道,笔者报告2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标准自旋回波序列MRI识别永存三叉动脉(PTA)的敏感性,作者对11例病人实施脑血管造影和MRI检查进行对照。年龄31~76岁,平均51.6岁,女10例,男1例。头痛为血管造影前最常见的指征,其它表现有眩晕、共济失调、脑一过性缺血、梗塞、三叉神经痛和颅内出血。所有血管造影均采用标准的荧光屏-胶片技术,每例至少对其双侧颈动脉和一侧椎动脉进行评价。10例行1.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和MRA发现的9例PTA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起源、走形、后循环供血、合并其他的血管变异以及伴发脑血管病变。结果 9例PT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汇入基底动脉,其中4例位于右侧,5例位于左侧。按Saltzman分型,I型6例,III型3例,未发现II型。4例伴发有腔隙性脑梗死,2例伴有三叉神经痛。结论 CTA和MRA可清楚显示PTA的解剖结构。正确认识PTA可以解释与其相关的临床症状,在进行鞍区手术或相关介入操作过程中,避免不当操作所致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7岁.因头晕半年来就诊.门诊查颅颈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示右侧颈总动脉分出颈外动脉后,颈内动脉节段性血管粗大,后分出1支异常血管(图1),向上走行,经枕骨髁前上方向颅内走行(图3),后与基底动脉吻合(图2),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5 cm,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起始端距离分别约3.3 cm、15 cm.原两侧椎动脉全程明显狭窄,向上走行吻合成细小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头颈部CT动脉成像方法探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PPTA)的科学分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头颈部CT动脉成像检查诊断为PPTA的25例患者的图像,依据Weon法和Salas法将其分型,并对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25例PPTA,左侧13例,右侧12例.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24例,1例起源于颈内动脉终末段(C1段).起源于颈内动脉C4段的24例中,依据Salas法分型,外侧型23例,中间型1例;依据Weon法分型,1型11例,2型3例,3型5例,4型3例,5型2例.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分级为0度5例,1度6例,2度4例,3度7例,4度3例.结论 PPTA的Weon分型和Salas分型辅以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程度分级能够更加全面地涵盖PPTA的各种解剖特点,准确地评价PPTA的各种变异,清晰地揭示临床症状和外科手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 PTA)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血管,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或持续性三叉动脉,属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以往的临床诊断及分型主要依赖于脑血管造影和尸检.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大多为个案报道,且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诊断PTA的研究报道也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46例行头颅64层螺旋CTA检查者中的10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 (1)PTA的发生率为0.39%(10/2546),其中1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2)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8例,中央型2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1例,Ⅲ型2例。(3)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7例。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PTA的走行及后循环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CTA和MRA诊断的24例PTA影像学资料,根据Weon法对其分型,总结各类型的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合并其他的血管变异。结果24例PTA患者中,左侧11例,右侧13例。依据Weon法分型,1型13例,2型1例,3型7例,4型1例,5a型2例。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11例、基底动脉部分缺如3例。基底动脉开窗畸形2例,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7例。结论PTA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影像学能准确显示其分型,有助于降低外科和介入治疗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左侧头部及面部搏动性疼痛伴头晕、耳鸣2个月”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查体可闻及左侧眼球后搏动性血管杂音,左侧眼球突出伴球结膜水肿。患者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见左侧永存原始三叉动脉供血的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F),原始三叉动脉两端分别与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左侧小脑上动脉相连,左侧小脑上动脉远端未见显影,主要经眼上静脉、岩上窦、基底窦、直窦引流(图1)。  相似文献   

14.
永存三叉动脉(P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PPTA经常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并且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1983年至今中英文文献报道的116例PPTA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的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永存三叉动脉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容积显示图像重建法.根据MRA显示PPTA及原始图像上血管走行,按Saltzman标准分型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PPTA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于大脑后动脉,分支状无吻合将Ⅲ型分为a、b、c、d、e五个亚型.结果:检出PPTA24例,患病率为0.52%.Saltzman Ⅰ型16.67%,Sahzman Ⅱ型16.67%,Sahzman Ⅲ型66.66%(Ⅲ a 0%,Ⅲ b 18.75%、Ⅲc0%、Ⅲd 6.25%、Ⅲ e 7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PPTA,亦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IV型永存动脉干1例报告梁立华陈义雄刁胜林罗祖光△周国英△陈捷△IV型永存动脉干是一种罕见而又十分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5],我院心血管造影证实1例,报告如下:男性,11岁。活动后心悸、气短、唇指发绀8a,平时易感冒,喜蹲踞,于1993-09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3D TOF MRA诊断为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病例。结果 12例PPTA患者中,7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按照Saltzman分型:Ⅰ型6例,其中4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1例合并PPTA动脉瘤;Ⅱ型2例,均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Ⅲ型4例,均为PPTA供应左侧大脑后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供应右侧大脑后动脉,其中3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1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结论 3D TOF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永存原始三叉动脉,为外科手术提供必要的血管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46例行脑动脉或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中4例永存三叉动脉(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PTA发生率为0.35%(4/1146),所有PTA患者均为单侧,其中1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2)PTA其起自于海绵窦段后侧壁,其中根据血管走形与外展神经关系,分为外侧型(3例)、内侧型(1例)。根据Weon分型显示后循环血供:Ⅱ型2例,Ⅲ型1例,特殊类型1例;3)4例病例均出现吻合口以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其中1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640层螺旋CT能快速、无创、清晰显示PTA位置、形态、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还可以发现是否合并其它脑血管疾病,是诊断PTA有效且首选检查方法。在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变异血管,更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永存动脉干,又称总动脉干或共同动脉干,是一种罕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我院经心血管造影证实一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谷××,女,17岁,病案号165571,于1981年8月22日入我院诊治。患者自生后7个月哭闹时,颜面及口唇青紫,自幼不爱活动,稍活动即感头晕、心慌气短、胸闷,面部出现紫绀,喜蹲踞,易感冒。1969年他院曾诊断为法乐氏四联症。检查:营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反复发作抽搐半月就疹。家族中无癫痫病史。患者两年前患结核性脑膜炎,常规抗痨治疗1年后,在半月内2次出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伴神志不清,均按癫痫大发作处理,约10min后安静入睡。外院会诊诊断为继发性癫痫,给予苯妥英钠口服。因患者系内科医师,了解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低血钙抽搐,没有口服苯妥英钠,而采用加强锻炼,合理饮食,每日睡前补钙剂。调整生活规律。半年后,患者营养良好,未再发生抽搐。查脑电图、生化检验及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抗痨治疗一年半后结核性脑膜炎已治愈。2讨论癫痫的诊断必须慎之又慎。一旦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