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行QCT与DXA检查测定骨密度,并对骨密度值及2种方法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不同年龄段(50~59、60~69、≥70岁)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腰椎QCT检查结果。结果:QCT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与DX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3、14.376,均P0.05)。QCT对60~69岁人群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显著高于50~59岁人群(χ~2=7.520、6.281,均P0.05),而与≥7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对女性骨量减少检出率为35.96%,骨质疏松症为21.05%,显著高于男性的19.77%、9.30%(χ~2=6.246、5.036,均P0.05)。结论 :腰椎QCT能提供精确的骨密度值,且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济南城区正常成人腰椎骨矿密度Q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人腰椎骨密度,探讨济南城区成人BMD正常参考值、骨质疏松症分级诊断指标。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12个年龄段1 173名(男648名,女52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与分析。结果:①峰值骨密度女性位于25~29岁年龄段,BMD值198.1±23.2 mg/cm3,男性位于30~34岁年龄段,BMD值202.6±26.9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P<0.01),男性40岁、女性45岁年龄段时,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55岁、男性60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以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减少30%以上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提出骨质疏松Ⅰ~Ⅲ级诊断指标。结论: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仅检测L1椎体即可明确骨密度状态。②骨质疏松Ⅲ级诊断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骨折危险性预测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髋部及脊柱非暴力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探讨泉州地区人群髋部及脊柱骨折与骨密度值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新入院髋部及脊柱非暴力性骨折患者骨密度,并按年龄分组,对所测得骨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腰椎骨密度值0.939 g/cm~2、T值-1.2,髋部(Neck)骨密度值0.719 g/cm~2、T值-1.3,髋部(Total)骨密度值0.824 g/cm~2、T值-1.1时,髋部发生非暴力性骨折风险较高。当腰椎骨密度值0.931 g/cm~2、T值-1.2,髋部(Neck)骨密度值0.774 g/cm~2、T值-0.7,髋部(Total)骨密度值0.902 g/cm~2、T值-0.6时,脊柱发生非暴力性骨折风险较高。结论:骨密度值衡量与预估骨折风险时,不宜单纯采用WHO关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应考虑地域及种族的差异。需与各地区内卫生部门合作进行大宗数据的统计,以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定量CT (QCT)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评估其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 427名接受了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使用AI骨密度测量系统和QCT测量T12、L1、L2椎体骨密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法评价2种方法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QCT结果为参考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I骨密度测量系统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结果:2种方法测量T12、L1和L2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2、0.990;2种方法测量的骨密度差值分别为2.96 (95%CI 2.62~3.31)、1.46(95%CI 1.18~1.74)、1.61 (95%CI 1.30~1.92)mg/cm3,大部分位于均值±1.96SD范围内。AI系统预测骨密度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 (95%CI 0.994~0.998;P<0.001),灵敏度为0.989,特异度为0.905。结论: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QCT测定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正常妇女腰椎骨密度CT值,评价其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IRS、BMA软件对83例各年龄组正常妇女腰椎椎体进行QCT测定。结果25-29岁妇女骨密度平均值204mg,以后随年龄增长平稳下降,至绝经期后下降增快,50~59岁平均值125.2mg。结论得出正常妇女各年龄段的椎体骨密度参考值及生理曲线,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并推测骨折阈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768例中老年腰痛患者骨质疏松和脊椎骨折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将年龄为50~85岁的768例中老年腰痛患者,按年龄段分为四组,应用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的L1~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的骨密度值。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腰痛患者L1~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四个部位骨密度显示:除大转子骨密度在70~79岁组与50~59岁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他三个部位在70~79岁和80岁组与50~59岁组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768例X线胸腰侧位片,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总患病率为17.81%,50~59岁组为10.19%,80岁以上为40.00%,脊椎压缩性骨折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上升。结论中老年腰痛多伴有骨质疏松或脊椎压缩性骨折,诊断时要依靠详尽的病史、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及影像学检查,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以预防和推迟骨质疏松或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腰椎正位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全腰椎CT的20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年龄(50~59岁、60~69岁、70~80岁)分为3组。通过无体模定量CT的3D半自动测量法和2D自定义测量法分别对3组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3组间骨密度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对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差异,分析两种方法对各年龄组的骨密度测值与DXA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50~59岁、60~69岁、70~80岁组使用3D半自动测量法[(150.29±24.23)mg/cm3、(113.63±14.64)mg/cm3、(108.18±37.19)mg/cm3]、2D自定义测量法[(121.32±21.83)mg/cm3、(102.50±11.41)mg/cm3、(92.41±17.37)mg/cm3]测得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4、...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腹部脂肪及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腹内脂肪(VAT)与BM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442例,其中男1522例,女920例,根据年龄分为5个年龄段:30~39、40~49、50~59、60~69、70~90岁。采用QCT测量L2中心层面腹部总脂肪(TAT)、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段间TAT、VAT、SAT、BMD的差异及TAT、VAT、SAT与BMD的相关性。结果50岁以上男性各年龄段TAT、VAT高于30~39岁男性(P均<0.01),而SAT低于30~39岁男性(P均<0.05)。50岁以上女性各年龄段TAT、VAT、SAT高于30~39岁女性(P均<0.001)。50岁以上男性及女性各年龄段间TAT、VAT、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0~49、50~59岁年龄段分别较上一年龄段VAT明显增多(P均<0.01),BMD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P均<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AT是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89,P=0.007),TAT、SAT不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腹部脂肪和BMD随年龄发生变化,男性和女性均在40~59岁出现VAT明显增多。VAT可能是女性BMD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定量CT(QCT)评估小儿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状况,为IB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IBD患儿27例,同时收集正常人群62例。应用QCT方法测量两组人群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从中选取学龄儿童(7~12岁)的IBD患儿共1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人数相匹配的原则从正常人群中选取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这两组的Q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这两组对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0~14岁27名IBD患儿骨密度从110.9mg/cm3到201.8mg/cm3,骨密度平均值为(165.49±18.93)mg/cm3,与6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值的比较(IBD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4.07,P=0.000,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62.26±16.77)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CD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3.261,P=0.001,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71.97±17.11)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UC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1.908,P=0.056,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12名7~12岁IBD患儿)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12名7~12岁正常儿童)骨密度的比较:病例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59.9±15.32)mg/cm3,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86.96±10.97)mg/cm3,t=-4.97,P=0.000,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结论 IBD患儿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其中CD组和UC组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且CD组患儿比UC组患儿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探讨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行髋关节CT检查的绝经后女性患者522例,分为骨折组(232例)及无骨折组(290例)。骨折组年龄52~99岁,平均(72.7±9.8)岁;无骨折组年龄51~87岁,平均(66.3±9.6)岁。采用QCT分析软件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臀大肌的脂肪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中年龄、体质指数、骨密度和肌肉脂肪含量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年龄、骨密度和肌肉脂肪含量预测骨折的阈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两组中年龄、骨密度与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年龄的均值较无骨折组大6.4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01)。骨折组股骨近端骨密度为(93.0±33.3)mg/cm3,无骨折组为(113.5±36.1)mg/cm3,骨折组股骨近端骨密度更低(t=-6.70,P<0.001)。骨折组髋部臀大肌的脂肪含量为12.9%±6.9%,无骨折组为11.1%±5.2%,骨折组肌肉脂肪含量更高(t=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SXA3000骨密度分析仪对西安地区23~76岁的人群522人进行跟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1);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0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QCT测量武进区城乡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掌握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发病情况,分析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武进区600例城乡志愿者行上腹部低剂量QCT扫描,测量腰椎骨密度,记录脊柱骨折发生情况,依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四组,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脊柱骨折发生情况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绘制脊柱脆性骨折发生部位统计图。结果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4.83%(149/600),严重骨质疏松组脊柱脆性骨折检出率(54.5%)最高,其次为骨质疏松组(15.5%),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P=0.1328),而脊柱脆性骨折发病情况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1)。脊柱脆性骨折主要位于L_1、T_(12)、L_2,检出率分别为31.14%、29.5%和11.48%。结论 QCT测量腰椎BMD为OP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脊柱脆性骨折及预测骨折再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脊柱脆性骨折的发病率与OP严重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受检者椎体内不同感兴趣区(ROI)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受检者进行腰椎检查(99例经GE64排螺旋CT扫描,107例经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扫描数据,通过Mindways QCT PR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测量,ROI分别放在每个椎体的上、中、下1/3部位,分别测量L1~L3椎体上、中、下3个部位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 L1~L3椎体上、中、下平均BMD分别为(116.75±47.73)mg/cm3、(126.37±47.63)mg/cm3和(123.77±52.67)mg/cm3,椎体内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内各部分骨密度相差<8%。结论腰椎椎体内BMD存在区域性差异,QCT BMD测量时应选择相同的感兴趣区以减少误差,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陕西咸阳地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定量CT测量咸阳地区1 646例健康查体者腰椎(L1~3)皮质骨密度及松质骨密度,分别计算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腰椎皮质骨密度及松质骨密度.结果 ①腰椎皮质骨密度的峰值骨密度男性为(300.38±35.68) g/cm3、女性为(318.74±31.83) g/cm3;腰椎松质骨密度的峰值骨密度男性为(159.39±21.17) g/cm3、女性为(165.30±22.49) g/cm3;②得出咸阳地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腰椎皮质骨密度比同性别骨密度均值降低2 SD以上,腰椎松质骨密度比同性别骨密度均值降低3 SD以上;腰椎皮质骨密度比同性别骨密度均值降低20%以上,腰椎松质骨密度比同性别骨密度均值降低23%以上.结论 根据本研究所得出陕西咸阳地区的骨质疏松定量诊断标准:腰椎皮质骨密度男性为235 g/cm3以下、女性为242 g/cm3以下;腰椎松质骨密度男性为117 g/cm3以下、女性为98 g/cm3以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以精神障碍症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600例患者作为患病组,年龄30~86岁,平均49.5岁。618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与患病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基于性别分层对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积BMD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腰椎BMD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1.0±40.5)mg/cm3 vs (147.3±37.0)mg/cm3,t=6.16,P<0.001);性别分层下,两性别精神障碍患者BM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129.3±36.6)mg/cm3 vs (152.5±31.3)mg/cm3,Z=6.940,P<0.001;女性:(132.6±43.8)mg/cm3 vs (142.4±41.2)m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8.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所测腰椎骨密度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采用DXA及QCT分别测量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患者。其中DXA检查患者12092例,年龄12~95岁,女性9788例,男性2304例,平均年龄58.9岁。QCT检查患者495例,年龄18~88,女性310例,男性184例,平均年龄为62.0岁。DXA和QCT测量L2~4椎体的平均骨密度。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结果 DXA骨密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r=0.479,决定系数r2=0.229。DXA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r=0.289,r=0.235;对应决定系数r2=0.084,r2=0.055。QCT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都为弱相关,r=0.155和r=0.129;决定系数分别为r2=0.024,r2=0.017。QCT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31。结论体重与DXA与QCT所测得骨密度都存在明显相关,但QCT相关性较弱;QCT骨密度测量结果受身高、体重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S与~(18)F-FDG PET/CT显像对骨质疏松(OP)与转移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OP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OP组(42例)与转移组(53)例,对所有患者行MRS与~(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果 OP组55个椎体受累,转移组68个椎体受累。两组的椎体部位及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WR、FF及SUVmax鉴别OP及转移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AUC为0.776、0.849、0.839,但LWR诊断的敏感度、FF及SUVmax的特异度均很低,诊断价值不高。而三种联合AUC为0.988,敏感度、特异度为92.7%、97.1%,诊断效能高。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MRS对OP与转移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而二者联合诊断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