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水平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2例恶性血液肿瘤(包括20例急性白血病,48例恶性淋巴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血浆中的v WF抗原和TSP1水平,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2组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水平。结果:初发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2.31±21.82)%(P0.05);v WF抗原水平和TSP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低于治疗后缓解组(89.84±20.70)%(P0.05);初发组v WF抗原水平高于治疗后缓解组(P0.05)。在82例初发恶性血液肿瘤中有25例合并感染,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49.80±18.44)%明显低于无感染组(73.82±21.41)%(P0.05);感染组v WF抗原水平与TSP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5)。治疗过程中有8例发生了血栓事件,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较无血栓组明显降低(P0.05);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1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降低和TSP1水平升高,而发生感染及血栓事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进一步降低。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和TSP1水平有可能更好地预防感染及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预处理方案选择、供者来源、移植前化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4.6(1-72.1)个月,45例患者4年累积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7.1%和62.1%。清髓性预处理组、减低剂量预处理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和68.6%(HR=1.0,P=0.984),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6%和33.3%(HR=3.389,P=0.162);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亲缘移植患者100 d a 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8.6%和37%(HR=1.089,P=0.885),3年累积生存率为72.7%和70%(HR=0.952,P=0.942);26例RAEB-2和t-AM L患者中,未化疗组、化疗后达CR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66.7%和58.3%(HR=1.265,P=0.750);2年累积复发率为20.0%和12.5%(HR=0.417,P=0.477)。发生与未发生a GVHD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1.1%和84.9%(HR=4.1,P=0.013),发生a GVHD患者较未发生a GVHD患者TRM风险增大(HR=15.0,P=0.011)。结论:减低预处理剂量并未降低MDS移植患者生存率,老年患者可从中获益,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与亲缘移植效果接近,移植前化疗不能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围手术期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水平和活性变化,探讨VSD患儿血浆v WF抗原(v WF:Ag)和ADAMTS-13活性(ADAMTS-13:AC)对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手术治疗的VSD患儿74例为观察组,其中单纯VSD 28例,VSD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VSD合并心脏瓣膜病14例。收集同期于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1例为对照组。记录患儿入院时各项生化指标,并分别留取患儿入院时、心脏手术后当天、术后1 d的外周静脉血浆,检测v WF:Ag、v WF活性(v WF:AC)、ADAMTS-13抗原(ADAMTS-13:Ag)、ADAMTS-13:AC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v WF:Ag、v WF:A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术后当天、术后1 d均持续明显升高(P<0.001)。观察组术前ADAMTS-13: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der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2007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行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SAA患者14例,按是否应用UCMSCs分为两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7例,为亲缘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加UCMSCS组7例,为亲缘性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和UCMSCs联合移植。观察两组移植后造血重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例均获供者型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中位植活时间、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加UCMSCS组分别为移植后17(14~21)d、19(18~22)d,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移植后21(19~25)d、21(20~2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56,P=0.007;F=6.644,P=0.024)。a GVHD、c GVHD发生率加UCMSCS组分别为29%、43%,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43%、71%。14例经预处理后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仅1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症状,经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4.5(6~74)个月,12例无病生存,单纯干细胞移植组2例因发生GVHD,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引发感染死亡。结论对SAA行亲缘性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和UCMSCs联合移植,可促进造血重建,提高疗效,明显降低GVHD发生率及相关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的关系。方法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20名接受allo-HSCT患者在移植-7 d和+7、+14、+28、+56、+100 d等6个时间点血清IL-1β、IL-7、IL-8、ST2、v WF的含量;其中发生了a GVHD的10例为a GVHD组,另外10例系选择同期未发生a GVHD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非a GVHD组)。结果 a GVHD组与非a GVHD组比较,血清ST2含量(灰度值):移植后+7 d为5 475.77±1 681.21 vs 3 362.06±1 360.19,+56 d为6 249.04±2 535.93 vs 3571.62±945.45(P0.05);IL-7含量(灰度值):移植后+28 d为3 152.35±746.12 vs 1 905.81±860.52,+56 d为3 140.05±772.05 vs 1 816.16±804.56,+100 d为3 560.24±906.78 vs 1 902.56±697.48(P0.05);IL-1β含量(灰度值):移植后+56 d为4 154.16±1 358.11 vs 2 894.74±1 126.18(P0.05);其余各检测时间点这3种血清标志物及IL-8、v WF水平6个检测时间点2组相近(P0.05)。结论 allo-HSCT后a GVHD患者的血清IL-1β、IL-7、ST2含量高于未发生a GVHD者,该3项指标有助于a GVHD的诊断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 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 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 P)水平,动态观察TF+M P和EM 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 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 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 P和EM 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 P和EM 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 TF+M P和EM 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 GVHD组和感染组(P0.05)。3血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 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 P和EM 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 P和EM 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microRNA(miRNA)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未发生a GVHD(non-a GVHD)患者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25例患者allo-HSCT移植前和移植后外周血血浆中miR-423,miR199a-3p,miR-93*和miR-377的表达水平。结果:miR-423,miR199a-3p,miR-93*在a GVHD患者中的表达量较未发生a GVHD的患者高(P0.05),而miR-377在两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818)。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 GVHD患者的血浆中miR-423,miR199a-3p,miR-93*表达增高,这可作为为监测和诊断a GVHD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供体CD4 CD25 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方法 1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CD4 CD25 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随访患者移植后Agvhd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Ⅰ (a)GVHD 5例, Ⅱ (a)GVHD 2例 ,ⅣaGVHD 1例.发生aGVHD组供体CD4 CD25 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为(1.52±1.25)%,未发生aGVHD组为(2.70±2.08)%,两组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供体CD4 CD25 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aGVHD的发生有相关性,提高供体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有望减低移植后aGVHD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对1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减低预处理强度的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CML患者,2例AML患者,1例ALL患者,1例淋巴瘤患者。供者皆为HLA全相合或部分相合同胞,预处理基本方案采用“FLU+CY+TBI”方案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适当加以改良,采用“CsA+MMF”方案预防GVHD,移植术后通过骨髓细胞学、染色体、融合基因、ABO血型和STR—PCR方法等监测移植物植入情况以及移植效果,观察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GVHD、移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表明:10例患者全部移植成功,移植物顺利植入,原发病获得治愈。1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严重感染,1例患者出现CMV血症,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中出现1例Ⅳ度aGVHD,2例Ⅰ度aGVHD,其余患者无明显GVHD发生。5例患者在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原发病复发,予以DLI或药物挽救治疗后重回CR状态。随访5月-35月余,10例患者中死亡2例,活存8例,总体生存率为80%,存活患者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结论:减低预处理强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受者损伤小,移植效果可靠,术后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患者仍可通过DLI以重新获得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治疗北京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供者全部为HLA全相合亲缘性同胞,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预处理方案为降低预处理强度的氟达拉滨联合马法兰及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经典的环孢菌素A(CsA)联合氨甲蝶呤(MTX),移植后3个月进行预防性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输注单个核细胞数(MNC)为0.2×108/kg,移植后观察患者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14.3 d及15.3 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完全供者造血,随访至2013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2-15个月),无1例合并GVHD、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目前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15个月。结论: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对MM是一个有效方法,该方案安全系数大、疗效确切,早期进行移植完全缓解率高,患者有可能长期生存。该方案可作为MM治疗的关键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指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监测95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预处理过程中以及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血浆中PAI-1等凝血指标的动态改变.根据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平稳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组、血栓组以及感染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患者的各项凝血相关指标呈现动态改变.其中PAI-1水平在预处理后升高,移植当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将患者分为四组:平稳组41例、aGVHD组29例、血柃组6例[肝静脉闭塞病(VOD)5例,血栓性微血管病(TMA)1例]和感染组19例.自体移植中发生血栓1例(3.3%),异基因移植组发生血栓5例(7.7%).移植后发生血栓患者PAI-1水平较发生血栓者无增高,后者又高于自体移植无血栓患者.有并发症的移植患者PAI-1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出现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PAI-1极度升高,为(62.8±7.5)μg/L,明显高于GVHD组[(45.1±9.1)μg/L]和感染组[(50.0±11.2)μg/L]患者的移植后平均水平.结论 血浆PAI-1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的特异性指标,提示VOD、TMA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PAI-1水平的明显升高有益于移植相关性血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急性GVHD的预防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以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它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急慢性GVHD仍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GVHD的发生主要机制包括:①受者的预处理;②供者T淋巴细胞的激活;③效应细胞介导的GVHD。T细胞活化是GVHD的中心环节,通过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它新的通过免疫耐受的诱导使异基因抗原反应性T细胞失活是预防GVH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poi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54例在本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16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a GVHD 54例,其中Ⅳ度2例,Ⅲ度10例,Ⅱ度23例,Ⅰ度19例。经个体化治疗与护理后,47例(87.01%)治愈,3例(5.56%)转为c GVHD(chronic GVHD),4例(7.41%)死亡。结论加强肝脏、肠道及皮肤的症状观察及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全环境保护,是促进a GVHD患者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毒学检查情况。根据出血性膀胱炎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134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为15例(11.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移植年龄、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ABO血型匹配、CMV感染、BK尿、预防GVHD的药物种类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及急性GVHD程度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以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allo-HSCT的12例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3例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非血缘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9例接受改良的BU/CY+ATG预处理方案,3例接受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方案。通过观察移植后患者的造血重建、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热带地区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粒系重建和巨核系重建,粒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1.5(6-14) d,巨核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5(10-22) d。移植后100 d内,8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其中Ⅱ-Ⅳ度急性GVHD 6例,Ⅲ-Ⅳ度急性GVHD 2例。11例患者移植后存活超过100 d,1例发生慢性GVHD,为轻度局限型。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发生EB病毒血症,5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2例患者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10例病人截止到随访日期均无病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4(1-68)个月,83.3%(10/12)无病存活,16.7%(2/12)复发。结论:allo-HSCT是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白血病患者应在取得缓解状态后尽早进行HSCT,热带地区的移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含氟达拉滨的预处理方案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单倍型HSCT,其中标危4例,高危16例,复发未缓解15例,所有患者改良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用量为40 mg·m-2·d-1,连用5 d,供者接受rhG-CSF后采集造血干细胞,1例外周血HSCT,1例骨髓移植,33例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观察预处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和无病生存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34例患者第1次取得持久植入;1例患者排斥母亲植入物后再进行父亲供髓移植后取得持久植入.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该预处理方案,无一例因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而早期死亡,无肝静脉闭塞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 4例,Ⅲ度以上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12.1%,慢性GVHD累汁发生率为31.7%.随访时间为8~25个月,死亡6例,复发死亡3例,而非疾病复发死亡3例,其中急性GVHD死亡例,真菌感染死亡1例,其余29例患者仍无病存活,Kaplan-Meier分析无病生存率达79.7%.结论 单倍型移植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安全可行,降低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且未增加复发和感染率,有利于减少严重急性GVHD、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由供体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受者多系统损伤的继发免疫性疾病,其为allo-H SCT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与死亡原因.环磷酰胺无造血干细胞毒性,以及其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和免疫重建等的独特作用,使其成为预防GVHD相关研究的热点.不论应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或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的应用可减低患者GVHD发生率,特别是重度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率降低.笔者拟就PTCy应用于allo-HSCT后,GVHD预防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ATG、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CTX、干细胞来源、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CMV感染、EBV感染、BKV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否为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果:153例allo-HSCT患者中,25例发生HC,发生率为16.34%,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1 d,治疗后全部好转,无1例遗留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挛缩。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类型、预处理中含ATG、CMV血症以及a GVHD 4项因素(R值分别为1.036、3.234、3.298、2.817)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患者尿BKV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在移植后13-56 d。HLA配型半相合、含ATG的预处理方案、CMV血症及a GVHD是allo-HSCT后发生H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LA单体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107名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单体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大剂量的预处理、联合免疫抑制、体内去除T细胞;G-CSF动员的外周血加骨髓干细胞混合移植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植活供者干细胞,造血重建。54名患者(50.5%)发生aGVHD,其中Ⅰ级33例,Ⅱ级11例,Ⅲ级7例,Ⅳ级3例;Ⅲ~Ⅳ级占18.5%。38名患者(35.5%)发生cGVHD,有4例为广泛性cGVHD。造血重建后完全缓解率(CR)为94.4%,68例患者存活,1年总生存率(OS)为70.4%,无病生存率(DFS)为68.2%,复发率为21.8%,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9%。结论预处理方案、GVHD预防措施及移植物成分的优化改良,使HLA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T细胞亚群恢复特点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9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移植前、移植后d 14、21、30、60、90和120的CD3+T、CD4+T、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以及CD4+T/CD8+T比值,并比较无a GVHD发生组、发生Ⅰ-Ⅱ及Ⅲ-Ⅳ度a GVHD组的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结果:27例患者移植后14、21 d所有T细胞计数均远低于正常水平,但存在明显异质性,且T细胞免疫恢复与预处理方案、年龄、移植前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的关系。CD3+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30、60、90和120 d呈稳定上升趋势,移植后120 d恢复至正常水平;较快的CD4+T细胞恢复与a GVHD密切相关,其在移植后30、60、90、120 d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