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共3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1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6~1.9 cm,平均直径1.2 cm.3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2.0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内镜治疗的胃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胃SMT患者中,肿瘤位于黏膜肌层5例,黏膜下层10例,固有肌层37例。病变直径为(0.8±0.1)cm。32例接受ESD,13例接受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7例接受内镜下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术(EFE),6例内镜治疗失败转手术治疗,成功率为88.5%。术中穿孔3例,出血2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EFR组均将瘤体及其相连的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切除,并在内镜下完全缝合胃壁缺损。52例患者术后均接受2~22月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胃SMT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的结合。传统认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是消化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多主张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或定期复查[1]。Lukaszczyk等[2]于1992首先报道了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证明微创技术可以达到直视手术所要求的切除范围,且不造成肿瘤破坏,减少局部复发率。Nguyen 等[3]通过对照研究和临床随访,认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切除相比患者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近年来,随着内镜附件的发展,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即可将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完整切除。周平红等[4]于2009年报道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20例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胃体11例,胃底9例,完整切除率100%,肿瘤最大直径<3.5 cm,病理证实间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随访1~12个月无1例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病因、病变部位及超声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对经超声内镜及微创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胃间质瘤55例,脂肪瘤10例,异位胰腺33例,类癌、平滑肌瘤及错构瘤各2例,囊肿1例;病变位于胃窦45例,胃底38例,胃体21例,胃角1例;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55例,黏膜下层45例,黏膜肌层5例。结论胃黏膜下肿瘤的以间质瘤、异位胰腺多见,病变位于胃窦多见,其次为胃底;多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其次为黏膜下层;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有较大价值;微创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 mm)的EUS特征,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4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超声胃镜、CT检查提示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19例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行ESD治疗,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9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均成功剥离,1例出现穿孔,应用金属钛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其中胃体12例,胃底3例,胃窦4例。病变最大直径0.8~4.3 cm,平均最大直径为2.5 cm。ESD操作时间40~150 min,平均操作时间为76.8 min。19例手术中均有少量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整体切除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对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18例(肿瘤直径≤12mm).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术后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18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2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劳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术中配合。[方法]选择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应证的31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人,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切除肿瘤,并予护理配合。[结果]31例病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均完整切除病变,手术全部成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对大多数病人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具有损伤小、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的优点,而完善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内镜超声检查,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采用皮圈结扎结合钛夹闭合术缝合。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 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3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4~12 mm(平均9.6 mm)。32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3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尼龙圈结合钛夹闭合术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直径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完全闭合,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沈芸  李莉  罗帆  康靖 《全科护理》2015,(6):553-554
[目的]探讨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采用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的观察及护理,以此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观察、护理。[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是泛指起源于黏膜下固有肌层的肿瘤,以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多见[1],术前检查难以准确诊断。由于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可能,且无论肿瘤大小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3],因此临床上如何诊断间质瘤及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到2019年7月中日联谊医院101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治疗,探讨不同部位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将病灶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或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内镜中心所行ESD部分病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本科行ESD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患者32例,其中男2 1例,女1 1例,年龄3 2~6 9岁,平均年龄41.6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EUS)对胃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胃SMTs的EUS下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6年12月614例于该院内镜中心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治疗的胃SMTs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研究。病变起源层次以ESD术中诊断为金标准,病变类型以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为金标准,统计EUS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EUS结果。结果 EUS对病变起源的诊断与ESD术中结果的符合率为91.25%,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6.67%、80.85%和94.50%;对病变类型的诊断与ESD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65.99%,其中胃肠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5%、18.56%、79.76%和90.70%。结论 EUS能初步判断胃SMTs的起源层次与病变类型,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但对诊断平滑肌瘤、错构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类癌和纤维瘤等少见病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要时应积极地切除病变,以明确诊断,防止恶变。  相似文献   

15.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 cm,平均1.45 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 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氲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IL、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痛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使用内镜下专用器械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环切、剥离的一项新技术,是治疗黏膜病变的一种合理、简便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1]。适用于消化道直径2厘米的广基巨大平坦息肉、局限于黏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来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等[2]。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其并发症主要为穿孔和出血。我院2014年8月开展ESD术20余例,2例出现术后出血,其他效果满意,现将20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构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食管肿瘤切除术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方法]对收治的1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护理上参考其他内镜下治疗护理常规,并通过临床观察、循证、形成初稿、专家咨询,最终制定STER围术期标准化护理流程。[结果]13例病人采用STER术均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经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内镜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电话随访均无明显不适。[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制定标准化护理流程保证了手术的成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52例经ESD治疗的GI-NEN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下形态,记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中胃16例,结肠9例,直肠27例;大部分病灶为黏膜下隆起,少数为不典型的息肉样改变;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其中G1 44例,G2 8例;完整切除率94.23%(49/52);2例直肠病灶侵犯固有肌层,追加外科手术;1例直肠穿孔,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全组病例未出现大出血,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例胃病灶发生局部复发,行第二次ESD治疗,未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严格把握内镜治疗适应证,ESD治疗GI-NENs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正>胃间质瘤(GST)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组织来源的黏膜下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1])。GST多数缺乏早期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容易被忽略,传统上多采用腹腔镜或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已成为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方法~([2-3])。本研究采用EFR治疗25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GIST)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GIST患者行ESD治疗,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3例患者因病变较大,连同浆膜层行全层切除病变,造成术中人工穿孔,予钛夹封闭创面,术后经积极治疗均顺利出院。11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未出现迟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5~80min,平均48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间质瘤10例,平滑肌瘤1例。结论:ESD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