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三踝(内踝、外踝、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三踝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仰卧位外侧人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9.62 ±7.76) min vs(68.83±8.49) min]、术后卧床时间[(3.45 ±0.42)d vs (5.24 ±0.63)d]、负重下地时间(115.62±14.52)d vs(153.34±20.19)d]、骨折断端愈合时间[(108.56±13.42)d vs(150.39±17.78)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57.13 ±7.72) ml vs (86.74 ±9.9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踝关节功能: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在术后3月[(79.39±8.82)vs(62.48±7.03)]、6月[(82.45±9.49)vs(67.72±8.29)]、9月[(87.73 ±10.25) vs (71.39±8.89)]、12月[(92.39±11.46) vs (80.35±9.39)]时均增高(P均<0.01).(3)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发生骨折移位、骨不连、内固定材料松动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 vs 31.11%,P<0.01).结论 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有助于减轻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77-2078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将患者依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内踝、外踝与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骨折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没有出现骨折再移位现象,无骨不连以及伤口感染等,对照组患者切口全部Ⅰ期愈合,其中出现骨折再移位4例,骨不连以及伤口感染患者5例;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三踝骨折采取内踝、外踝与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方式安全可靠,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三踝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6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负重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与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负重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步态、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33%与对照组的9.3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前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11%(41/45),观察组患者为93.33%(42/4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可达到与前入路手术相当的效果,除术后恢复较慢外,总体上仍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三切口联合入路与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住入院的94例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47)予三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n=47)予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入组时、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变化并比较,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影像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出院时疼痛评分、行走功能评分、稳定性评分、总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两组出院时屈曲、伸直、内旋、外旋较入组时均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3)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负重时间、骨折不愈合、关节面塌陷、内固定情况、内翻角、后倾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4)两组出院时较入组时P物质(SP)、前列腺素F2(PGF2)、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显著降低(P 0. 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三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比较,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面塌陷发生,缩短围术期时间,降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含量。  相似文献   

7.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是一种较少见的骨折类型,骨折线的走行是冠状位,而非像常见的胫骨平台骨折一样,骨折线为矢状位,应用常规的前外侧入路和前内侧入路无法进行骨折的显露.针对这种类型的骨折,国外学者设计了胫骨平台的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本院骨科采用后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1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 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踝后内侧入路结合Herbert 3.0 mm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PM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MTT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足部的X线片和CT检查以明确骨折类型及足部其他骨折情况,均采用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后处理结合自制特色中药洗剂“下肢洗方”熏洗。术后10~12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11.5±1.6)周。1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9.5±1.7)个月,未出现骨折移位、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0~95(88.5±10.2)分,优良率为90%;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3±1.1)分降至(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距下关节炎,4例行走后足踝略肿胀,经中药洗剂熏洗、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PMTT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Herb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影响,以探讨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因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n=42)和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n=54),术后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两组关节功能,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疼痛情况、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肌酸激酶等]进行比较,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总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前Hb、红细胞压积、CRP、ESR及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两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降低,而CRP、ESR及肌酸激酶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两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和14 d两组患者VAS平均均较术前降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3d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后14 d两组VAS及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假体下沉、松动。末次随访观察组活力、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较后外侧入路比较而言,更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肌肉损害,可明显改善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和预后恢复,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后内髁受累及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1 例累及后内髁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累及双后髁的5 例,不累及外后髁的16 例,手术均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中对于累及后外侧髁的患者,关节镜下监视行前外侧开窗,通过骨隧道复位、植骨支撑、固定.结果 本组21 例患者获得平均(12.24±2.4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9 月,无切口皮肤坏死、关节不稳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发生.膝关节功能:优13 例,良5 例,可2 例,差1 例.骨折复位满意度:优15 例,良4 例,可1 例,差1 例.结论 对于累及后内侧髁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能有效取得骨折的复位、牢靠固定,并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Modified Hardinge Approach,MHA)与经典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79例,分为PLA组(36例)和MHA组(43例),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分及术后脱位等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A组术后无脱位发生,PLA组一例术后脱位;MH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对关节稳定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髋关节置换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51-3952
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后内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效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康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采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0.21)h,术中出血量为(318.25±3.46)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为(13.12±1.24)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5.13±1.03)周。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术后3、6、12个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PA均大于术后即刻,TPA均小于术后即刻,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术后时间越长,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越高(P<0.05)。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髋部骨折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研究组采用前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大小小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体液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前入路下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较后外侧入路能够取得更好疗效,有效缩短围术期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为其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观察术后感染、创口愈合、骨折愈合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后在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后在关节内翻角度和后倾角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术式治疗,可充分暴露关节面,手术视野清晰,术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可在后期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2例创伤性单节段TLBF(T11~L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剔除失访患者后,A组62例,B组70例.A组行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采用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08年11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63~87岁,平均76岁。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12例,全麻1例;微创小切口以大粗隆顶点为标记,1/3在大转子近端,2/3在远端,行后外侧弧形切口长8~10cm。均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采用骨水泥固定3例,无骨水泥固定10例。结果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3例平均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