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常规扫描、DWI、SWI及增强扫描在骨嗜酸性肉芽肿(EG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EGB的MRI常规检查、DWI、SWI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多发1例,单发8例。颅骨病变3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呈哑铃状改变,无骨膜反应。四肢长骨病变3例,骨干为主,局限性骨皮质破坏,出现以病灶为中心超出其范围的层状连续性骨膜反应,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显著。四肢非长骨病变局限性骨皮质缺损,轻度膨胀,骨髓水肿。脊椎病变2例中,1例早期椎体高度无改变,椎体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与正常椎体界限清楚,见低信号边,椎体骨髓水肿显著;中晚期椎体成楔形或铜钱样改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椎间盘不受累。结论 :EGB的高场MRI表现有一定特异性,DWI、SWI对疾病的病理分期有一定价值,SWI对病变内出血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形态、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MRI信号特征、瘤周骨髓水肿、软组织改变以及MRI增强改变等。结果:11例肿瘤发生在肱骨4例,股骨7例。11例在X线片和CT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轻度的膨胀,边界较清。10例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增厚。9例可见骨皮质呈虫蚀样或锯齿状骨质破坏,未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且均可见软组织侵犯,3例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10例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1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仅1例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结论: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骨膜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多发骨膜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或信号)等.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16岁.结果 5例共28骨受累,其中长骨17骨,占61%,按患骨受累部位进行统计,分布在干骺端有28处(70%),骨干有12处(30%).其余受累骨骼有髂骨、耻骨、坐骨、距骨、肋骨和趾骨.1例为单骨多处病灶,4例为多骨多处病灶,其中2例各有10骨同时受累.主要影像学表现有:(1)受累骨骨皮质多发碟形凹陷或穿凿样骨质缺损;(2)皮质旁软组织肿块不明显,可见钙化;(3)长骨干骺端严重变形,呈"朽木样"改变,髂骨翼边缘呈"菜花样"表现;(4)CT检查能发现更多微小病灶,长骨骨干小病灶深陷皮质内;(5)骨膜软骨瘤MRI 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信号高于脂肪组织,肿块相邻皮质表面极不规则,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无明显信号改变.临床表现除轻微疼痛、肿胀、跛行外,5例中3例出现患肢弯曲、短缩畸形.结论 多发骨膜软骨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认识该疾病并尽早明确诊断,对估计患者预后和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邹飞  杨建新  汤敏  周红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6):1000-1003,100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相关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LB患者的X线、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7例患者2例单骨发病,5例多骨发病,最常累及股骨、髂骨,骨质破坏以浸润型为主,骨皮质可见T2WI高信号"肿瘤通道",周围软组织肿块多巨大,累及关节者,关节间隙保持正常。结论 PLB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尤其长骨远端)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或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均行DR检查,其中15例加行CT检查,17例加行MRI检查,12例加行SPECT-CT检查。结果 :19例中,腰椎受累占89.5%(17/19),以L4~5椎体发病率最高。19例DR显示椎体骨质密度增加,边缘骨质增生,相应椎间隙变窄,部分可见骨桥形成。CT显示15例均可见椎体边缘斑片状、类圆形或"刀锯样"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增生硬化;7例见典型的"花边椎",3例累及椎小关节。MRI显示15例椎体边缘明显骨质破坏,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_1长T_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破坏区见骨质增生硬化及骨髓水肿信号,椎间盘呈长T_1信号,椎间隙变窄,其中5例椎旁软组织内可见局限性的脓肿,无钙化及流注现象,脓肿呈长T_1长T_2信号,边界清晰,脓肿壁厚薄不均;2例椎体仅见骨髓水肿,未见明显骨质破坏。SPECT显示12例均可见病变椎体呈弥漫性放射性核素浓聚;SPECT-CT图像融合后显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并可见破坏区显著的放射性核素浓聚,椎间盘轻度浓聚。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中,单发者14例,多发者1例。单发者其中颅骨3例,髋臼2例,脊柱3例,肋骨1例,四肢长骨5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骨皮质改变、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胀或肿块。术前诊断正确11例,误诊为尤文氏瘤2例、骨髓炎和骨结核各1例。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有  杜恩甫  李丹  仇俊华  母华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41-134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BMFH的临床及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13例中,男8例,女5例,40岁以上10例;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13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全部病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信号为主,间有片状短T2和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长骨骨端。X线平片为首诊方法,CT和MRI对显示病灶范围及病变细微结构价值大。骨破坏区内粗大骨嵴、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少见是原发性BMFH的影像特点,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颅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颅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病灶,3例发生在顶骨,2例发生在额骨,病灶均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内见残存骨嵴及钙化灶,骨皮质可中断,无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MRI T1 WI上呈混杂低信号,在T2 WI上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韧带样纤维瘤多见于顶骨及额骨,以板障内膨胀性骨质破坏伴有粗大结节样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术后复查情况。结果 CT表现:3例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呈地图样,边缘骨质硬化,内可见碎骨片,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2例呈虫蚀样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锐利,无明显硬化边,其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突破骨质,侵犯硬脑膜及颅骨内、外板向眶内外生长。磁共振成像多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T2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其间可夹杂高信号。术后随访2年,3例病变基本愈合,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区别,5例钛网固定良好,8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易与其他恶性病变相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综合细致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18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 颅骨6例,长骨4例,脊柱4例,骨盆3例,下颌骨1例.CT及MRI所见具有类似肿瘤的特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或稍模糊,其中无反应性骨硬化者12例,有反应性骨硬化6例,病理上分别处于肉芽肿期及退缩期.病灶无膨胀到轻中度膨胀,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病理学上具有类似炎症的特征,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形成,郎格罕组织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相一致的对应关系,由于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故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7例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与典型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CRO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GCRO病变大部分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个别病例发生于不规则骨。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长骨病变呈偏心性生长,骨内病变纵径大于横径,少见骨膜反应,未见肿瘤骨形成。CT及MRI平扫显示软组织病变替代正常骨组织,骨外肿块较大;MRI信号混杂,T2WI见低信号边界,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明显,T1WI显示骨质破坏病变内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骨髓组织残留。增强见丰富肿瘤血管,肿块实质成分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GCRO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典型骨肉瘤及良性骨巨细胞瘤有区别,与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4.
郑红伟  祁佩红  薛鹏  陈勇   《放射学实践》2013,28(4):443-447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骨E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5例骨EG中,23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共27处病灶,其中发生在颅骨11例、脊椎2例、锁骨2例、肩胛骨1例、骨盆2例、长骨9例。病灶均呈圆形或类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无死骨及钙化;11例颅骨中10例颅骨呈穿透性骨质破坏,X线可见"双边征";2例椎体骨质破坏均不伴椎间隙破坏、狭窄;其它14例中6例伴骨膜反应、4例伴边缘硬化、3例伴膨胀性改变。病灶在CT上多呈稍高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MRI上多呈稍长T1、T2信号肿块,内可见坏死,周围多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11例MRI增强扫描中2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结论:骨E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以反映肉芽肿伴周围组织炎性水肿的病理特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以作出准确诊断,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位于长骨骨干的皮质型转移瘤的X线、CT及MRI检查资料。6例均摄患肢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CT检查2例,MR检查2例。结果 X线表现为长骨骨干骨皮质局限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CT及MRI横断位示骨皮质呈"咬甜饼干"样骨质缺损,骨质破坏范围小于1/2周,边缘未见骨质增生、硬化,局部可见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例,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 EGB)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EGB的X线、CT、MRI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 EGB中,位于颅骨8例,长骨4例,脊柱6例,骨盆2例,肩胛骨2例,肋骨2例,短管骨2例,下颌骨1例。X线、CT、MRI所见表现具有类似肿瘤的特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或模糊,其中无反应性骨硬化10例,有反应性骨硬化11例,骨膜增生4例。病灶无膨胀至轻中度膨胀,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病理学上具有类似炎症的特征,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形成,郎格罕组织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相一致的对应关系,由于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故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易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包括病变椎体密度及信号改变,椎间盘信号,椎间隙改变,有无死骨、椎旁脓肿等。结果 CT显示6例椎体骨质破坏呈小类圆形或斑片样低密度灶,病灶见边缘硬化带,2例硬化带可见新破坏灶;MRI显示4例椎体破坏呈长T_1长T_2混杂信号影,2例椎体T_1WI、T_2WI呈低信号;3例椎间盘T_1WI、T_2WI呈低信号改变,3例椎间盘呈不均匀长T_1长T_2信号影。6例椎间隙均变窄;均未见死骨;椎小关节均未见破坏;4例见椎旁脓肿形成。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相邻椎体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可有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两者结合能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雅司病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2例骨雅司病临床与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Ⅱ期雅司病9例,四肢皮肤多发对称或不对称丘疹及小结节,伴全身中毒症状。Ⅲ期3例,四肢皮肤及深层组织多发褐色脓疮,溃疡上下方环行排列多个杨梅大小结节。9例Ⅱ期雅司侵及骨骼,以骨膜、骨质增生为主。3例Ⅲ期雅司病,骨质增生同时伴骨质破坏。结论该病X线特点:(1)多骨受累;(2)病变主要在长骨骨干;(3)局限性不规则状骨膜骨皮质增生,骨髓腔模糊或消失;(4)弥漫性长骨骨硬化,伴骨皮质穿凿样破坏及松质骨虫蚀样破坏;(5)病变骨没有死骨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EG )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长骨EG患者影像学资料,包括26例X摄片,12例C T检查,和5例M RI扫描检查。结果26例中单发病灶17例,多发病灶9例(包括四肢长骨多发4例,累及其它骨骼5例),受累的四肢长骨包括股骨15例,肱骨9例,胫骨4例,腓骨及桡骨各1例,病灶位于骨干12例,干骺端18例,骨骺3例。X线平片15例病灶呈单发或多发囊状,部分边缘硬化,局部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6例病灶呈小囊状破坏,4例骨膜层状增厚;C T扫描12例表现髓腔扩大,内见软组织肿块填充,骨皮质变薄,破坏,3例在骨松质区或骨髓腔内呈囊状破坏。M R检查均表现病灶中心 T1 WI多呈低或等低信号, T2 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周边多呈长T1、长T2信号,STIR病灶多呈混杂高信号。结论小儿四肢长骨EG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相混淆,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