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指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DM)患病率为10.4%,前期流行率为35.7%,估计我国DM患者人数为3.88亿,且未诊断的DM患者约占总数的63%[1]。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肥胖和超重是T2DM和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2-3]。胰岛素抵抗(IR)在T2D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6]。本文通过对T2DM患者肥胖、IR和生物标志物水平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对T2DM诊治的意义。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与代谢中心住院和门诊的T2DM患者603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276例,平均年龄(60.31±11.65)岁,平均病程(8.37±5.68)年。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随着全球肥胖症患者日益增加,上述疾病呈集结状态发病现象不断增多,患病率逐年上升。MS作为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已越来越被关注。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约为非MS者的2~3倍;有  相似文献   

3.
肥胖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DM和肥胖均属于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因素、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DM)和超重/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发病率和致死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1])。2型糖尿病(T2DM)伴有超重/肥胖者,尤其是伴有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体内脂肪的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率增加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徐春富  卢万俊 《临床荟萃》2011,26(18):1599-1601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急剧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达9.7%[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T2DM)有加速老年人群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有学者称之为"加速的脑老化"[2-3]。因此早期识别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十分重要。本研究初步分析T2DM患者认知损害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T2DM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帮助,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CF7L2基因rs7903146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 )肥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 患者216例(DM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T2DM组(BMI>25 kg/m2)和正常T2DM组(BMI≤25 kg/m2),另外收集健康体检者19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对照组(BMI>25 kg/m2)和正常对照组(BMI≤25 kg/m2),采用 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 TCF7L2基因 rs7903146多态性并比较。【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组与正常DM组、肥胖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 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 组与肥胖对照组、正常DM 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变异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是引起肥胖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欣  徐路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54-2256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T2DM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组26例,T2DM不伴脂肪肝组31例多项指标。【结果】T2DM病伴有脂肪肝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甘油三酯、胰岛素敏感指数较T2DM不伴有脂肪肝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家族性2型糖尿病162个家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可用于系统研究 2型糖尿病 (T2 DM )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的高发家系人群 ,探索家族性 2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已诊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先证者 175个进行 3代家族史和血统成员的调查研究 ,全部非糖尿病患者采血做OGTT确认 ,排除 1型糖尿病、MODY型和线粒体遗传阳性家系 ,最终筛选出具有 2个或 2个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系 162个 (共 898例 )。全部家系成员均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 有 2个T2 DM患者的家系 91个 ,占5 6 2 % ;有 3个T2 DM患者的家系 61个 ,占 3 7 7% ;2代均有T2 DM患者的家系有 15 1个 ;3代均有T2 DM患者的家系 11个。先证者一级亲属 3 69人 ,其中患 2型糖尿病病 2 61例 ,占一级亲属的 70 7% ;先证者的同胞 2 78例 (不包括先证者 )中 ,有 2型糖尿病患者 12 6例 ,占 45 3 % ,同胞患病率是其配偶的 6 1倍。在 162个家系中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母系效应 ,男女两性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有家族史的 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其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 ;其遗传方式不完全支持多基本因遗传 ,似支持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早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6例(35.64±4.11)岁的早发T2DM患者(早发T2DM组)与382例(62.71±16.00)岁的迟发T2DM患者(迟发T2DM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发T2DM组体质指数(BMI)及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者、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迟发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发T2DM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BMI和糖尿病家族史是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T2DM家族史且体重超重者易患早发T2DM;早发T2DM患者易于发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肥胖与性激素相关性。方法 T2DM患者100例以及对照组100例,测量腰围,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检测2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记录糖尿病病程。分析性激素与其余指标相关性。结果 T2DM组的平均腰围、TC、E2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T水平低于对照组;腹型肥胖使E2升高,T降低,E2与腰围相关性最大;E2与TC、病程、TG呈正相关,T与TC、病程、Hb A1c呈负相关。结论男性T2DM的T水平降低,E2的水平增高。男性T2DM肥胖者比非肥胖者E2水平更高,T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询内脏型肥胖、全身性肥胖与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患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辖区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对非糖尿病患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选DM/IGT患者;测量DM/IGT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DM/IGT患者全身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5.61%、55.94%,内脏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75.79%、75.52%,内脏型肥胖患病率显著多于全身性肥胖(P<0.01)。体质量指数(BM I)、腰围(WC)均未达到肥胖标准者约占20%;内脏型肥胖而非全身性肥胖者约占20%左右,全身性肥胖而非内脏型肥胖者不到4%,BM I与WC一致者约占75%;DM与IGT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脏型肥胖与老年DM/IGT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全身性肥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T2DM患者3 251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合并MS、未合并MS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不同性别T2DM患者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果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男性T2DM患者发生MS的保护因素;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脂(TG)、血尿酸(SUA)、合并肾病均是男性T2DM患者发生MS的危险因素。(2)HDL-C是女性T2DM患者发生MS的保护因素;年龄、BMI、SBP、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是女性T2DM患者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筛查T2DM患者合并MS时,应侧重其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社区医院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情况。方法:分析2006-2007年广东佛山某社区医院阿司匹林在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合并非致死性脑梗死患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及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使用率。结果:T2DM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为55.5%~69.2%,T2DM合并非致死性脑梗死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73.3%,T2DM合并冠心病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70.3%,T2DM合并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使用率为58.0%。结论:目前基层医院阿司匹林使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提高基层医院医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意识,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5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3例,女112例。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MAU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及其与ACR关系。结果新诊断的T2DM患者MAU的患病率为26.7%。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4.85%和29.46%,不同性别ACR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比较,DM+UAER组BMI、WHR、HbA1c、FPG、SBP、DBP、TC、TG、HOMA-IR均高于DM组;相关分析显示,ACR与WHR、BMI、HOMA-IR、SBP、HbA1c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R、SBP和HbA1c是影响ACR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重视T2DM患者尿白蛋白的早期筛查,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减轻腹型肥胖,有助于延缓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人们尚未充分认识2型糖尿病(DM)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DM)患者心力衰竭(HF)发生率比非2型糖尿病(DM)男性高4倍,女性高8倍。糖尿病可进一步恶化心衰的预后,显著增加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二者并存,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2型糖尿病(T2DM)是2种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而COPD可作为T2DM患病的一种新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相关激素使用、炎症和氧化应激、肥胖和相关脂肪因子等对COPD与T2DM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探讨COPD参与T2DM发生与发展的可能的机制,为COPD并发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线索。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在不同BMI的T2DM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治疗糖尿病是近年研究热点,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IR)。本资料通过对肥胖和非肥胖的T2DM患者CISS联合罗格列酮(RSG)治疗的比较,观察这两种人群CISS临床应用的差别,并分析影响胰岛素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T2DM患者按糖尿病家族史分成有DM家族史组和无家族史组。比较2组的体质指数(BMI),血糖,血压,血脂,空腹C肽,餐后2hC肽,发病年龄,大、微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无家族史组患者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组发病年龄提前,但在BMI、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空腹C肽、餐后2hC肽和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病程2组大、微血管病变危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有家族史组中,母亲糖尿病史所占比例较父亲糖尿病史高,但两者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家族史、年龄、高BMI、高甘油三酯和舒张期血压是T2DM发病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结论①在T2DM遗传中存在母系优势,家族史与子女发病年龄提前相关。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高BMI、高甘油三酯都与T2DM的提早发生相关。③在相同病程下,2组发生T2DM并发症的危险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症与炎症,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aven最早提出的代谢综合症(MS)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和以高甘油三脂和低高密度脂蛋白为特征的血脂障碍。因此.MS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超重和胰岛素抵抗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合并MS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了那些单纯的肥胖者。因此,明确其发病机制以及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T2DM合并脑梗死(试验组)58例和单纯T2DM(对照组)62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C-反应白(CRP)、血脂及血压等检测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T2DM脑血管事件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加强对多种危险因素的防控.才能预防T2DM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