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黏膜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改变以及活检病理发现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即诊断为BE[1].  相似文献   

2.
刘慧  刘辉琦 《临床荟萃》2012,27(2):149-150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BE的癌变经过SIM→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性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颉永乐  徐克成 《临床荟萃》2006,21(6):442-444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惟一已知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以定义为BE。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原位癌一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进程。BE腺癌的诊断依据如下:①确诊的原发性食管腺癌;②有BE病史;③具备确切的组织学形态;④找BE从异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物质在BARRETT食管(BE)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B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物质在正常对照组(n=25)及BE组(n=58)中的表达,并比较P物质在不同化生程度、伴或不伴胆汁反流BE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P物质在BE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且胃化生(+)BE组P物质表达高于肠化生(+)BE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9.98、3.25,P〈0.05);伴胆汁反流BE组P物质表达明显低于不伴胆汁反流BE组(t=3.04,P〈0.05),而伴胆汁反流BE组肠化生阳性率高于不伴胆汁反流BE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99,P〈0.05)。结论 BE组存在P物质分泌失调,其可能在B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胆汁反流可能影响BE黏膜P物质的分泌,而与肠化生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125倍[2,3].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30倍~125倍。故有效消除Barrett食管是预防食管腺癌的重要措施。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非接触性电凝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特种装置将氩气离子化,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使导向的靶组织表面产生高温凝固,已证实该法能使Barrett食管黏膜消除,是有效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新方法。我院在2008年5月-2009年1月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48例,并对其护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经内镜病理检出160例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as,BE食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设为治疗组;另一组应用药物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不良反应,同时随访24个月,评价两组转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倍~50倍[2].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近年来,我们在内镜下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法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见效快,食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 Barrett 食管(BE)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BE诊治共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的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BE和RE的关系。结果检出BE患者人数为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9%,男女之比为1.98∶1,平均年龄(44.6±13.4)岁。其中仅19.14%患者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内镜分型中短节段占83.85%,多为舌状、岛状这2种形状。食管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肠化型占BE的25.31%,10.04%伴异型增生,Hp阳性率为40.37%。RE检出率为2.07%。0.66%的BE伴RE。BE和RE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地区居民BE的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部分伴异型增生。体重超重增加了BE的发病风险。Hp感染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Barrett食管(barrecc esophagus,BE)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胃镜下表现度食管动力改变,以提高BE的诊断率,以期早期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4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行食管动力检查提示LESP厦屏障压(LESP-GS)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酸反流总次数以度食管下段pH〈4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系统治疗后,41例患者在该院行胃镜复诊,21例(51.22%)仍为BE,19例(46.34%)患者恢复正常食管上皮,1例(2.44%)进展为食管腺癌。结论 BE是胃食管反流痛(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严重的并发症;内镜下治疗联合抑酸治疗为BE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指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改变。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作者回顾本院20134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BE患者45例,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分级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NBI内镜引导靶向活检,对BE病灶实施动态病理监测,早期识别特殊肠化生细胞(SIM)、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原位癌等病变阶段,在内镜下实施氩离子凝固疗法(APC)、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分级治疗。结果:术后第6个月复发内镜BE6例,病理BE4例,应用APC治疗后消失;本组未见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APC、EMRC、ESD分级治疗BE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朱净  黄介飞  陆静贤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8):799-800,803
目的 研究内镜下乙酸染色对于诊断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帮助。方法 用喷雾管在24例患者食管远端喷洒1.5%乙酸5~10mL,随后喷洒自来水50mL并进行观察。结果 以1.5%乙酸喷洒食管远端黏膜,开始食管黏膜和胃黏膜都变白,约2、3min后观察,食管鳞状上皮仍是白色,柱状上皮变成微红色,并且柱状上皮周边有白色边缘。结论 乙酸染色可指导微小或不易辨别的BE上皮的活检,提高对BE的诊断率,这种方法安全、迅速、价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黏膜切除(EMR)对于Barrett食管(BE)治疗的有效性、持久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提取各病理类型的BE接受EMR治疗后根除肠上皮化生(CE-IM)、上皮内瘤变(CE-N)的比率,治疗随访期间肠上皮化(IM)或瘤变复发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应用R3.1.3软件合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其有效性、持久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4篇研究,总病例130例。EMR治疗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BE患者中,达到CE-N为97%(95%CI:0.91~0.99),达到CE-IM为91%(95%CI:0.83~0.95),在随访过程中瘤变或IM复发率为8%,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与出血,其发生率分别为39%和6%。结论 EMR作为BE内镜治疗的推荐方式,其在治疗伴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BE上有确切的效果,但其并发症特别是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色素胃镜、窄带影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精合放大胃镜,是一项新兴检查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BE)早期癌前病变的检测率。自2006年8月,我院采用色素胃镜、NBI结合放大胃镜对29例BE患者的食管黏膜进行观察,并对在NBI指导下进行靶向活检与病理检出肠化生细胞(SIM)的符合率进行评估,证实了这一新技术在BE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大毅  霍丽娟 《临床荟萃》2003,18(20):1159-1159
Barrett食管 (BE)系 195 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而得名。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就柱状上皮的长度及形态 ,BE上皮化生≥3cm者称长段型BE(LSBE) ,<3cm者称短段型BE(SSBE) ,尚有呈舌状、星状和岛状分布者。LSBE发展为异型增生和癌变概率大于其他类型。BE发病率随国家和地域不同各有差异。近些年来 ,国内外BE发病人数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西方人种发病率高于东方人种 ,可能系因西方人胃食管反流疾病 (GERD)发病高有关。1 B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长期以来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两种学…  相似文献   

18.
复习国外氩离子凝固术 (Argonplasmacoagulation ,APC)或激光治疗Barrett食管的有关文献资料结果表明 :APC联合高剂量奥美拉唑或腹腔镜抗反流术治疗BE安全、有效 ;单用激光或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 (Barrett’sesopha gus ,BE)患者的肠化上皮消失。因此APC或激光可用于BE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巴瑞特食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净  黄介飞  鲍柏军  张晓义 《临床荟萃》2005,20(10):541-543,F00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003年5月至2004年2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22例,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情况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凝固为止,所有病例1~3个月内复查内镜。结果22例BE患者中1例失访,1例未到复查时间,其余20例BE患者至复查时17例(85%)胃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1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结论APC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当前Barrett食管(BE)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治疗、激光、氩气凝固、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理想的治疗是彻底破坏化生上皮而不损伤深层组织,最终结果是使其不复发.氩离子凝固术(APC)广泛应用于BE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治疗方式.目前国内临床报道较多的是直接胃镜下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仍有较多缺点,如治疗时间长、治疗不连续(术后容易残留)、手术视野暴露不清、反复进退镜身导致焦痂脱落出血等.针对上述缺点我中心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48例BE患者采用透明帽辅助下的APC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保证良好的一次性切除率,对传统治疗方法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