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2-2014-01收治的29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保守治疗25例,其中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血管腔内治疗;急诊手术4例,均行小肠切除,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内膜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切除前行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支架植入术。结果:20例保守治疗有效;CTA随访显示假腔血栓部分或大部溶解(14例)或夹层无变化(2例)。血管腔内治疗获满意效果,CTA随访显示假腔消失或血栓形成,真腔通畅。4例开放手术中,1例死亡,其余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SISMAD保守治疗有效,若腹痛持续或加重,应适时中止保守治疗,改行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适合于夹层所致肠缺血坏死或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Sakamoto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保守治疗,14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显影良好。结论 SISMAD患者需尽早行腹部CTA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血运情况;症状较轻、无明显肠道缺血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及肠道缺血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选用裸支架);有肠坏死或夹层破裂迹象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 ,SISMAD)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 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1] .由于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一般无特异性, 早期诊断困难.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武汉协和医院2008 ~2010 年收治的6 例SISMAD 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及随访管理等,以促进其康复。结果:本组患者有1例行急诊手术后再次行支架置入,5例接受自膨支架植入治疗,其余14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症状复发。结论: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而局限于肠系膜上动脉处的夹层中,有一类少见疾病,其表现为原因不明—"自发性",与其它动脉夹层无关—"孤立性",临床上称之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总结27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视患者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腔内介入治疗,根据治疗方式不同给予相应护理,并做好心理护理、抗凝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经治疗和护理,2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长期随访无腹痛、肠道缺血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9.
刘楠  喻贤珍  曹佳  陈鸿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51-952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系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血管严重损害的一种急症[1],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自1947年Bauersfeld发现第1例以来,近年来临床上报道逐年增多.现就我科8例SMA夹层患者治疗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9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特点。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2±5)岁。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时间(7±2)d。住院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6±2)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进食,未发现病情反复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应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全身症状的细微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肠缺血坏死和(或)肠系膜上动脉破裂发生。另外,阶段性饮食控制和调整,使用抗凝药物期间的出血迹象观察,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是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其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血管严重损害的一种急症[1]。虽然相关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较高的误诊率及病死率。SMAD起病急、进展快,需临床医护人员迅速做出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医护人员在病程中需给予全面、专业、积极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度过急性期,平稳病情并加快恢复。本文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DSMA)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治愈出院,随访4~30个月,进食基本正常。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DSMA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例1,患者男,58岁,因"阵发性腹痛4d"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10年余,入院前4d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无呕吐及腹泻,给予禁食、抗炎、对症治疗后,腹痛缓解,但夜间自觉腹痛症状明显,2d前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后腹痛再次加剧。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3~5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14.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ymptomatic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可致肠缺血或破裂潜在风险,至今尚无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治疗指南,在治疗流程的选择以及手术治疗细节方面尚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基于文献回顾和作者自身经验提出:①可行的治疗流程:对于无腹膜刺激征的SIDSMA首选保守治疗,若无缓解或加重,且仍无腹膜刺激征,可尝试腔内治疗,若失败可继续保守治疗,严密观察。对于伴有腹膜刺激征者,可尝试腔内支架置入,若成功则同期行腹腔镜探查,必要时予以肠切除。若腔内支架置入失败,则剖腹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肠切除、旁路、血栓内膜切除或开窗。②无法选择进入真腔是腔内治疗失败的常见因素,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形态适当选择肱动脉入路会有所帮助。③术前注重评估发自假腔的分支数量和直径,及其支架置入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④支架导入和释放前,应该确认导丝的行径,避免其穿越假腔。  相似文献   

15.
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急腹症中少见的一类疾病,一般的肠系膜动脉夹层常伴随于主动脉的夹层而发生,而它却是独立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的病变.患者常以急腹症表现来急诊就医,但目前临床医生对此病仍存在认识不足,首次就诊时检出率低,常有误诊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患者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52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DSMA患者腹部症状评价表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腹部症状进行评价。 结果52例SIDSMA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腹部整体评价[2(1,3)、0(0,1)、0(0,0)、0(0,0)分]、腹痛[69.23%(36/52)、26.92%(14/52)、7.69%(4/52)、9.62%(5/52)]、腹胀[65.38%(34/52)、5.77%(3/52)、5.77%(3/52)、5.77%(3/52)]、恶心/呕吐[26.92%(14/52)、0.00%(0/52)、0.00%(0/52)、0.00%(0/52)]及排便异常[36.54%(19/52)、7.69%(4/52)、7.69%(4/52)、5.77%(3/52)]占比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41.112,χ2 = 100.866、73.273、34.095、22.860,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术前比较,术后1、6、12个月的患者腹部整体评价分值均显著降低,且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更低(P均< 0.05);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异常占比较术前亦显著降低(P均< 0.008)。52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有73.08%(38/52)的患者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状态,有26.92%(14/52)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饮食。 结论腔内治疗SIDSMA效果确切,患者腹部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不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又称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病例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2005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9岁,突发中上腹胀痛,停止排气排便3d入院。腹部X线片示:中上腹小气液平,考虑不全肠梗阻,就诊于消化科,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抑酸治疗效果欠佳,腹部疼痛不缓解,行腹部增强CT:肠系膜上动脉附壁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CT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dissections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是临床罕见的血管性疾病,文献报道较少,由Bauersfeld在1947年首次报告.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该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突发左上腹剧烈胀痛3 h,全身冷汗伴烦躁1 h就诊.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暴饮、暴食、不洁饮食史.体格检查:神智清楚、烦躁,全身皮肤湿冷;血压10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5次/min,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部稍膨隆,左上腹拒按,无腹肌紧张,反跳痛(一),肝脏、脾脏未触及,未扪及腹部包块,肠呜音正常;未闻及腹部血管杂音、双侧桡动脉搏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