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小探头(EMU)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常规内镜诊断的265个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MU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共265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103个,胃148个,十二指肠14个;腔外压迫8个,余257个为腔内病变;间质瘤122例,异位胰腺32例,静脉瘤12例,静脉曲张16例,囊肿20例,脂肪瘤41例,息肉14例。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结论 EMU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有定位作用,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腺瘤的超声内镜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腺瘤的超声内镜(EUS)图像特征.材料和方法: 分析2001-01~2004-12 31例病灶≤2cm的十二指肠粘膜或粘膜下病变EUS表现(经内镜活检或电切病理确诊).结果: 31例共检出病灶34个,其中十二指肠腺瘤12个,炎性息肉8个,囊肿5个,脂肪瘤4个,胃粘膜异位4个,错构性息肉1个.十二指肠腺瘤病灶中10个呈等回声结节,2个呈强回声;11个病灶位于粘膜层,边界清晰,1例较大病灶与粘膜下层无分界.10个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2个均匀较小病灶.结论: 十二指肠腺瘤的EUS主要表现为粘膜层内边界清晰的不均匀等回声结节,EUS检查能为十二指肠腺瘤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常规内镜下难以确诊的上消化道各种外压隆起性改变,有时与消化道管壁黏膜层下占位隆起性病变难以鉴别,而超声内镜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占位病变的性质、层次及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我院内镜中心自2000年8月-2008年6月共进行1200例超声内镜检查,其中确诊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改变78例,约占6.5%,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情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20例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结果 20例患者年龄55.5±10.6(35~77)岁.其中病变位于胃13例,十二指肠7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2~2.5cm.内径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半球样黏膜下隆起及黏膜糜烂.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电凝电切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6例,1例患者ESD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病理分级19例为NET l级,1例为NET 2级.随访5~34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个月~68岁,平均19.4岁.7例行CT检查纳入研究,其中6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检查;24例行超声检查.结果:CT上病灶均为囊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壁薄.2例病灶呈单房,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并形成多房,增强扫描囊壁及部分分隔强化,囊内未见强化.MRI上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变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其内见分隔.超声声像图上病灶均为囊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影,其中10例病变回声不均质,14例探及条形分隔反射,其中3例分隔为蜂窝状、网状,3例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及囊内及分隔内血流7例.手术病理显示病变全部为囊性,可看到扩张的淋巴管,有些病灶内可见血管,并见一些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成分.结论:淋巴管瘤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囊性,薄壁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与影像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彩超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超声表现特点,探讨超声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21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结果:GST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21例GST中,3例良性肿块直径<5.0cm,边界清,形态规则,回声均匀,向腔内突出,黏膜面光整;18例恶性GST中15例肿块直径≥5.0cm,16例形态不规则,17例肿块内部有出血坏死,17例向胃腔外突出或腔内外同时突出,黏膜层不规整可有溃疡;肿块血供丰富,测及动脉血流频谱.结论:超声检查对GST的生长特性、结构特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胃周淋巴结情况判定有价值,但因超声表现缺少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后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30例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扫查特征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在230例患者中剔除壁外压迫29例,包括消化道肿瘤、胆胰疾病等,对剩余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超声内镜下病变<5 mm者69例(41.4%),5~10 mm者78例(46.7%),病变>10 mm者20例(12.0%);息肉40例,平滑肌瘤42例,脂肪瘤14例,间质瘤43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2例,性质待定5例。148例病灶接受内镜或腹腔镜下切除治疗,与最后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89.86%(133/148)。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我院超声内镜诊断并经病理或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肿瘤较大、边界不规整、溃疡形成、回声不均匀及高回声改变为恶性胃肠间质瘤常见的超声内镜特点,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超声内镜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辅助临床早期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血管球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胃肠血管球瘤患者,15例位于胃部,1例位于回肠;其中12例(12/16)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8例(8/16)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1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回肠;15例胃肿瘤中10例直径小于2cm,1例恶性肿瘤直径约105mm;回肠恶性肿瘤直径约61mm;15例胃肿瘤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2例,混合生长6例,1例回肠肿瘤呈混合生长;11例CT平扫密度均匀,其中1例斑点钙化;1例密度不均匀,部分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其中7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7例表现渐进性强化;8例超声内镜显示4例低回声病灶,其中2例回声欠均匀,1例偏低回声病灶,1例混合回声病灶,1例稍高回声病灶,1例高回声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黏膜下层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4例瘤体血液供应丰富,与周围分界清晰,肿瘤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卵圆形或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难见,2例血管球瘤细胞弥漫性生长,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部分表达Galdesmon或Calponin,14例胃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小于10%,1例胃血管球瘤Ki-67阳性指数30%,肠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70%。1例胃血管球瘤及1例肠血管球瘤诊断为恶性,且该胃血管球瘤患者肝脏受侵。结论:胃肠血管球瘤相对少见,恶性更为罕见,CT增强及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要靠手术、病理及其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周围神经源性良性肿瘤的超声特性,评价超声在周围神经源性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0—2011年我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良性周围神经肿瘤65例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手术图片及病理检查结果,其中58例肿瘤患者同时包含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由2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超声影像医师对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进行回顾分析,评估肿瘤超声特性包括肿瘤的形状、大小、边界、包膜、内部回声特性、后方回声情况与周围神经的关系以及血流情况。结果本组65例良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70处病变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2处病变(60%)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质性低回声结构;28处病变(40%)为回声不均的低回声结构,其中18处(26%)病变为低回声结构内部可见高回声区,10处(14%)病变为低回声结构内部可见液性暗区;36处病变与知名周围神经相连。58例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4例肿瘤(41%)有丰富血流信号,22例肿瘤(38%)有少量血流信号,12例(21%)肿瘤无血流信号。65例患者70处病变均行手术切除,术中见54处病变来源于知名的周围神经,16处病变位于肌肉内,无知名神经纤维连结。超声检查显示病变与神经相连的阳性率为67%(36/54)。65例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2例肿瘤为神经鞘膜瘤,2例为神经纤维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病。结论超声检查能提供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较详细的形态、内部结构、边界、包膜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的信息,还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神经的联系以及血流情况等,检查方便易行,检查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泌乳性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检查诊断为乳腺泌乳性腺瘤的20例患者资料,其中妊娠期13例,哺乳期7例,共23个肿块,分别行粗针穿刺或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检查,计算乳腺泌乳性腺瘤超声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征。结果 23个肿块超声诊断为泌乳性腺瘤,病理确诊为泌乳性腺瘤21个,病理诊断为纤维腺瘤2个,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 3%;泌乳性腺瘤超声表现为腺体内实性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增多。结论 泌乳性腺瘤在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泌乳性腺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经超声微探头检查,其中,61例行胃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超声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超声诊断的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见于6例,黏膜下肿瘤84例,食管癌19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食管外压性改变6例。61例高频电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6.7%。结论超声微探头不仅可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作出准确判断,并可依据回声推断其病理性质(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乳腺腺病瘤的X线及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7在本院就诊的13例乳腺腺病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女性,年龄24~55岁,平均43岁.X线检查13例,超声检查12例.10例患者查体可触及结节.结果 13例共14个病灶,其中1例患者为双侧腺病瘤.大小范围0.8~11 cm,平均3.1 cm,其中>5 cm结节3个.X线表现: 14个病灶中,8个表现为结节,4个边界清楚,3个边界部分清楚,1个边界模糊且边缘可见钙化;2个表现为局部腺体密度增高;4个呈阴性.超声表现:13个病变均表现为低回声结节,除1个为分叶状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1个纵横比>1;10个边界清楚;6个回声均匀;4个可见后方回声增强;6个病灶探及血流信号,其中1个血流信号较丰富.结论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乳腺病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声像图特征及两者间的鉴别要点,以及恶性神经鞘瘤与良性神经鞘瘤的鉴别方法.方法 高频超声检查2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瘤患者,观察其病变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并注意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观察病变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结果 ①21例神经鞘瘤均边界清晰,7例圆形,14例椭圆性;15例有包膜,6例无包膜;所有肿瘤均为低回声,后方回声均增强;肿瘤内均有血流信号,1例为血流信号丰富;有6例可见瘤体与神经相连,具体表现为神经干在接近瘤体时内部结构紊乱或消失、回声减低并逐渐增粗连于肿瘤的两端.②5例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均是单发结节,边界清晰,4例椭圆形,1例圆形,肿瘤均为低回声;3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后方回声增强,肿瘤内均有血流信号;2例与神经相连.③恶性神经鞘瘤仅发现1例,肿瘤较大,约7.0 cm,位于颈部,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未见与神经相连,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结论 ①高频超声可发现肿瘤与神经相连,可作出病变为神经鞘瘤的正确诊断.②高频超声可明确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③部分肿瘤可根据声像图表现明确诊断;部分肿瘤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须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便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食管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牧虹  冬兰  周金秋  李岩  景宇  关文萍 《人民军医》2005,48(10):618-618
1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隆起性病变,诊断为平滑肌瘤,转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再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有一约0·7cm×0·7cm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质地软,触之可移动,行胃镜下微探头超声检查,见食管腔内肿物回声不均匀,内有细小低回声及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层,部分位于黏膜肌层,细小低密度区为细小管腔,回声密度低于黏膜肌层。行高频电圈套切除,切除后可见局部凹陷,部分黏膜肌层显露。切除标本病理诊断:食管海绵状淋巴管瘤。术后禁食1天,给予抑酸药物治疗,1周后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2讨论淋巴管瘤为源发…  相似文献   

19.
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报道3例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复习3例脾脏炎性假瘤的超声、CT扫描和1例MRI表现,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B超表现为单发球形病变,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其中1例见环状强回声伴后方声影。3例CT平扫见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例见周边蛋壳样环状钙化;2例作增强扫描,1例静脉期略有增强,另1例延迟扫描病变强化程度与脾实质接近;1例又作MR平扫,T1、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结论 脾脏炎性假瘤应列入脾单发肿物的鉴别诊断,其影像表现与肿块内纤维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的多少有关。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回声不均的肿块;CT增强扫描以病变延迟强化为特点;MRT2WI常以低信号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后病理明确的子宫腺瘤样瘤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回声不均匀高回声9例、回声不均匀低回声3例、囊实混合性回声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9例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8例病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5例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多数病灶边缘有血流环绕或半环绕.其中10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瘤.其中5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瘤,2例误诊为子宫淋巴瘤,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上较为罕见,超声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和漏诊,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