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严重程度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331例COPD患者肺功能检查(PFT)结果及胸部CT图像.依据2020年GOL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4级,即GOLD 1~4级,并将所有患者胸部CT图像导入"数字肺"软件进行后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胸椎钙(水)密度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COPD患者61例,按照肺气肿指数分为肺气肿组和非肺气肿组,并设置对照组35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胸椎钙(水)密度随肺通气功能受损加重而减少;肺气肿组胸椎钙(水)密度均低于非肺气肿组和对照组(P0.05),胸椎钙(水)密度随LAV%升高而减少。结论利用能谱CT图像可初步评估COPD患者胸椎钙(水)密度与肺通气功能及LAV%变化关系;肺气肿是加重COPD胸椎钙(水)密度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病变的影像学改变与常规肺功能检查(PF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患者(男29例,女10例)及正常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进行高分辨率CT(HRCT)和常规肺功能检查。CT扫描分别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进行。观察COPD小气道异常的主要HRCT征象: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分析气道异常与PFT检查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①HRCT所见COPD与对照组的气道异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OPD患者HR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PFT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与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最大呼气流率(MEF)相关(P值均〈0.05),支气管扩张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相关(P〈0.05),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残气容积相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获取HRCT可用于COPD气道病变的诊断,HRCT显示COPD的气道异常征象与PFT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肺容积扫描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COPD组87例,对照组29例,进行64层螺旋CT肺容积扫描和常规肺功能检查,两次检查时间间隔小于30d,研究CT肺容积参数与肺功能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CT肺容积参数对COPD诊断和分级的临床价值.结果 CT容积扫描获取的肺气肿容积比例与肺功能分级、RV(实际/预计%)、TLC(实际/预计%)、RV/TLC(%)、FEV1(实际/预测%)和FEV1/VC MAX(%)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r分别为0.560,0.309,0.246,0.280,-0.522,-0.599,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全肺肺气肿容积比例、右肺肺气肿容积比例和左肺肺气肿容积比例诊断COP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822和0.917(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测量的肺气肿容积与肺总容积之比和肺功能分级相关,对诊断COPD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双相扫描三维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T定量肺功能与常规肺功能(PFT)之间的关系,并评估CT定量分析肺功能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4例COPD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机,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分别对患者行全肺扫描.采用全自动后处理软件,三维定量分析CT肺气肿参数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T肺功能参数与PFT之间的关系.结果 CT肺气肿评估参数最低1%衰减值[Perc1,(-984.28±17.93)HU]、最低15%衰减值[Perc15,(-948.35±22.26) HU]与片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百分比(FEV1%,48.69±23,47),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45.89±15.36)%呈正相关(r=0.45 ~0.67,P<O.01),与残气比[RV/TLC,(61.32±14.48)%]呈负相关(r=-0.33~-0.42,P<0.01).CT评估肺气肿指数(EI)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860~-950 HU范围内呼气相、吸气相衰减区占全肺容积百分比的差值[RVC-860~-950,(17.66±22.36)%]、呼气相与吸气相CT平均肺密度比值(MLDex/in,0.93 ±0.06)、呼气相与吸气相CT全肺容积比(LVeex/im,0.71 ±0.14)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48~-0.69,P<0.01);CT评估肺气肿参数[EI,(18.43±13.60)%]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RVC-860 ~-950、MLDex/in、LVeex/in)与RV/TLC呈正相关(r=0.41 ~0.66,P<0.01).随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T肺气肿评估参数(EI 、Perc1、Perc15)和CT空气潴留评估参数(RVC-860~-950、MLDeex/in、LVeex/in)的变化与常规PFT参数间具有关联性(R2值0.27 ~O.66,P<0.01);进一步将CT肺气肿与空气潴留参数两两结合成CT肺功能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2=0.66~0.85,P<0.01),较单独分析时明显提高.结论 COPD患者CT肺气肿和空气潴留参数二者分别与PFT具有线性相关性,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肺功能变化.CT肺气肿参数和空气潴留参数组成相关模型联合分析,与PFT相关性更好,更精确地反映了COPD患者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MS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指数(EI)进行定量分析,评价EI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COPD患者行胸部MS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按照COPD全球倡议(GOLD)将患者分为1~4级,根据吸烟情况分为既往吸烟组和现吸烟组。采用CT后处理软件对总肺体积(TLV)及总肺气肿体积(TEV)进行定量分析,TLV、TEV及EI与COPD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肺功能参数[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其比值(FEV1/FVC)]之间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80例均为男性,现吸烟组与既往吸烟组TLV、TEV及EI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EV和EI在GOLD 1与GOLD 3、GOLD 4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TLV在GOLD 1、GOLD 2与GOLD4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TEV及EI在GOLD 2与GOLD 4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可对COPD患者TEV、TLV及EI准确定量分析,且与肺功能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EI严重程度与是否戒烟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CT肺功能检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气肿表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66例。行CT肺功能检查,计算深吸气末低衰减区(low attenuation area,LAA)占全肺体积百分比,即肺气肿指数(LAA%),LAA%≥15%者为肺气肿表型组,LAA%15%者为非肺气肿表型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价量表(CAT)评价生活质量,记录既往急性加重次数;行常规肺功能检查记录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RV/TLC;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6例平均CAT评分(14.83±7.56)分,平均COPD急性加重次数(2.14±1.42)次,平均FEV1(44.94±21.61)%,平均LAA%(15.25±10.52)%。LAA%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473,-0.469;P0.05),与RV/TLC、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呈正相关(r=0.512,0.483,0.421;P0.05);肺气肿表型组和非肺气肿表型组患者在年龄、CAT评分、急性加重频率、气流受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A%与常规肺功能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对无法配合常规肺功能检查者能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参考依据;COPD肺气肿表型患者在年龄、急性加重频率、气流阻力、影像学表现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3D动态增强MRI(3D DCEMRI)肺灌注成像的表现及与HRCT表现、肺功能检查(PFT)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20例中重度COPD患者分别进行PFT检查、3DHRCT扫描及3D DCEMRI灌注成像.评价不同HRCT表现型患者的3D DCEMRI灌注成像的表现特点,计算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组织的信号强度之比(RSI),在此基础上评价RSI与肺功能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中重度COPD患者的肺MRI灌注成像主要表现为两肺广泛斑片状的灌注缺损;rSI分别与FEV1(r=0.468,P=0.037)、FEV1/FVC(r=0.578,P=0.008)及FEV1%(r=0.663,P=0.001)呈正相关.结论 3D DCEMRI可以评价中重度COPD患者的肺灌注情况,半定量分析指标RSI与肺功能指标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因素的肺功能正常者肺部CT征象及CT容积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80例存在COPD高危因素的肺功能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薄层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80例受检者肺部CT征象以小叶中小型肺气肿、线样肺不张和间隔旁型肺气肿为多见,分别占28.75%、35.00%、46.25%,而其余CT征象的构成比均低于18%。按照受检者肺气肿指数(EI)的不同,37例出现肺气肿(EI≥3%),43例无肺气肿(EI3%)。相比无肺气肿者,伴有肺气肿者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显著降低,双肺总容积明显增加(P0.01);而二者BMI、FEV1/预计值和肺总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双肺总容积与肺总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52,P0.01),阈值低于-950HU肺气肿容积(EV-950)与肺总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0.45,P0.01)。结论伴有COPD高危因素的肺功能正常者CT形态学存在一定特点,CT征象主要表现在小叶中小型肺气肿、线样肺不张和间隔旁型肺气肿,并且CT容积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呼吸两相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30例临床诊断为COPD患者为病例组,对照组为34例CT胸部体检且肺功能正常者;2组受检者进行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MSCT扫描及临床肺功能(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检查.分析MSCT各项容积指标与PFT指标的相关性;比较MSCT各容积指标在深吸气相与及深呼气相的差异.结果 MSCT各容积指标与PFT指标有显著相关性(P<0.05);MSCT各容积指标在深吸气相与深呼气相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SCT呼吸两相容积指标可以用来评价COPD的肺功能,并且MSCT呼吸两相结合扫描在COPD的临床诊断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肺气肿指数(EI)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叶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临床确诊的COPD患者(研究组)和34例CT胸部体检且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均行MSCT及临床肺功能检查.测量肺容积、肺气肿容积(EV)、EI,分析全肺及肺叶EI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相关性,比较两组各肺叶EI总和与全肺EI之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呼吸两相各肺叶及全肺E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深吸气相右肺上叶EI值与FEV1/FVC呈正相关(r=0.400,P<0.05),其他肺叶及全肺EI值与FEV1%(r=-0.693~-0.498,P<0.05)、FEV1/FVC(r=-0.765 ~-0.353,P<0.05)呈负相关;深呼气相各肺叶及全肺EI值与FEV1%(r=-0.729~-0.473,P<0.05)、FEV1/FVC(r=-0.769~-0.353,P<0.05)均呈负相关.结论 MSCT测量全肺及各肺叶EI值与肺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EI值能够判断COPD患者全肺及肺叶的损伤程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实质和小气道损伤而导致慢性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以及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目前肺功能检查、肺核素灌注显像和MR灌注成像评估COPD均不能高分辨力显示肺解剖影像。而双源CT双能量肺实质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肺的解剖及灌注功能信息,可对肺气肿的部位与灌注缺损区精确配准,虚拟平扫影像可辨别COPD的类型及肺气肿的数量和大小,这对于COPD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就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CO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MSCT扫描,结合临床肺功能检查(PFT),评价MSCT的肺密度指标在预测诊断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COPD的患者及对照组26名健康志愿者,使用MSCT进行胸部扫描,测量和计算各肺密度相指标,并与临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法评价肺密度各项指标在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 正常组与COPD组在最大吸气末平均密度(ALDin)、最大呼气末平均密度(ALDex)、肺密度差(ALDin-ALDex)、肺密度比(ALDex/ALDin)及肺密度变化比率[(ALDin-ALDex)/ALDin]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ALDex与COPD的PFT诊断指标FEV1/FVC相性较好,ALDex与FEV1和FEV1/FVC相系数分别为0.600,0.759.ALDin、ALDex、ALDin-ALDex,ALDex/ALDin、(ALDin-ALDex)/ALDin最恰当的预测COPD的临界点分别为-865、-769、-84、0.90、0.098,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42、0.73、0.709、0.709、0.709.其中以ALDex的临界值预测诊断准确性最高,应用该临界值在诊断COPD病变的敏感性为73.9%,诊断特异性为93.7%,约登指数为0.73.结论 MSCT能便捷、准确地获得评价肺功能的指标,与临床PFT检查的指标有很好的相性.肺密度指标的临界值可用于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肺气肿及支气管壁厚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流受限影响的相关性.方法 40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及40健康者为对照组,同期接受肺功能检查后行吸气相MSCT检查.应用Thoracic VCAR软件测量观察组及对照组肺野内支气管管腔面积为8 mm2的管壁面积的平方根(Ai8).同时测量肺气肿患者全肺及各个肺叶肺气肿区域百分比(LAV%).用SPSS2.2统计学软件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Ai8.比较观察组全肺及各个肺叶LAV%及Ai8对肺气流受限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Ai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气流受限指标与全肺LAV%和全肺Ai8都有相关性(P<0.05).在各肺叶中,仅右肺下叶的Ai8与气流受限指标有较强相关性.各个肺叶的LAV%对气流受限指标的相关性均大于右肺下叶Ai8.结论 观察组与对照组Ai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LAV%和Ai8都会独立影响气流受限指标;LAV%对COPD患者气流受限的影响大于Ai8, 其顺序为LAV%>右肺下叶Ai8>其他肺叶Ai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因素肺功能正常者的肺部CT形态学特点,评价CT容积量化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有无肺气肿者的临床指标、CT征象间的差异.方法 对35例具有COPD高危因素的肺功能正常者进行薄层CT及肺功能检查.评价肺部CT征象(间隔旁型肺气肿、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全小叶型肺气肿、小叶中心型肺结节、线样肺不张、磨玻璃样密度影、间质性炎症、马赛克征和支气管扩张或管壁增厚)的发生率.CT容积定量参数有双肺总容积(TLV),阈值<-950 HU的肺气肿容积(EV950)和肺气肿指数(EI950).将EI950<3%时,定义为无明显肺气肿.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T容积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有、无显著肺气肿2组间的临床指标、CT征象的比较运用t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35例COPD高危者的CT征象中,出现率最高的前3个征象依次是间隔旁型肺气肿18例(51.43%)、线样肺不张13例(37.14%)和小叶中心型肺气肿11例(31.43%).肺功能指标肺总量(TLC)与CT容积参数TLV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435,P<0.05).对有、无肺气肿2组间的临床指标及CT征象的比较,发现仅第1秒率(FEV1/FVC)在2组间存在差异.结论 COPD高危者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以间隔旁型肺气肿、线样肺不张和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为主;且不同程度肺气肿的高危者具有相似的CT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T双气相配准定量指标与临床肺功能检测(PFT)指标和CT定量指标[呼吸双气相平均肺密度比(MLDex/in)]之间的关系,探讨CT双气相配准定量分析在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确诊为COPD的121例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根据201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将COPD患者分为GOLD 1~4级,其中GOLD 1级18例,2级49例,3级34例,4级19例。将CT双气相扫描数据导入“digital lung”分析平台,获得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正常区域占全肺体积百分比(PRMNormal%)和平均肺密度比(MLDex/in)四个定量指标。每例患者在CT检查后3天内且症状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肺功能检查(PFT),测量指标包括FVC、FEV1%和FEV1/FVC。四组间PFT和CT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采用P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APE)严重程度的可行性。方法经双源CT诊断APE24例,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CT肺血管图像(CTPA)和DEPI,分别计算每位患者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双室短轴最大径比(RV/LV),依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严重APE组(n=9)和非严重APE组(n=15),比较两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RV/LV,并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严重APE组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RV/LV中位数分别为32.5%(15.0%~62.5%)、45.0%(27.5%~75.0%)和1.16(1.04~1.45),而非严重APE组分别为12.5%(0%~37.5%)、12.5%(2.5%~42.5%)和1.03(0.85~1.41),严重APE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非严重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灌注缺损指数与RV/LV及栓塞指数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635,P<0.05;r=0.790,P<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评价APE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将COPD患者分为Ⅰ~Ⅳ级,根据COPD高危因素(吸烟>10包年)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测量主动脉弓上缘1 cm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的前后径(APD)和横径(TRD),并计算TI(TI=TRD/APD).分析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同时评估TI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和对照组在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在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COPD组和对照组的右主支气管TI分别与FEV1(r=0.345,P=0.000),与FVC(r=0.277,P=0.002),与FEV1/FVC(r=0.339,P=0.000)有一定的相关性.左主支气管TI与FEV1 (r=0.233,P=0.008)、FVC(r=0.184,P=0.039)、FEV1/FVC(r=0.218,P=0.014)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与FEV1、FVC、FEV1/FV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PD各级主支气管TI、左主支气管TI、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主支气管TI,左、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组左、右主支气管T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左、右主支气管的TI值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F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TI可作为评价COPD肺功能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吸烟人群肺部多排螺旋CT(MDCT)形态学特点,测量CT肺容积量化参数,研究二者与肺功能检查(PFT)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9例吸烟者,其中1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另纳入39例不吸烟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接受MDCT双气相扫描及PFT.分析并比较3组人群中与吸烟相关的11种肺部CT征象.测量肺气肿指数(EI)和平均肺密度(MLD).分析上述参数与PFT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小叶中心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或管壁增厚的评分及发生率在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1).②吸烟COPD患者间隔旁型肺气肿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泡容积(VA),支气管扩张或管壁增厚与DLCO实测值与预计值比值[DLCO SB(%P)]、DLCO与VA比值的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DLCO/VA(%P)],EI与25%最大呼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MEF25%(%P)]、DLCO SB(% p)、DLCO/VA(%P)均呈负相关.吸烟非COPD者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MEF25%(%P)、50%最大呼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MEF5%(%P)]、DLCO SB(%P)及DLCO/VA(%P),间隔旁型肺气肿与DLCO SB(%P)、DLCO/VA(%P),支气管扩张或管壁增厚与DLCO/VA(%P),EI与FEV1/FVC、MEF5%(%P)均呈负相关,MLD与FEV1(%P)、MEF25% (%P)呈正相关.结论 MDCT可用于分析吸烟人群的肺部形态异常,其形态学特点及容积量化参数对肺功能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CT肺功能评估,探究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并分析比较COPD各中医证型的肺功能参数与CT肺功能评估结果,为COPD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COPD中医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分型,完成肺功能、CT检查,并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计算肺气肿指数(LAA%)。结果: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之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EV1占预计值%、FEV1/FVC%由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逐渐变小;LAA%由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逐渐增大。LAA%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0.775,P=0.001);LAA%与FEV1/FVC%呈负相关(r=-0.458,P=0.001)。结论:CT肺功能评估与临床肺功能检查之间呈负相关,随着肺通气功能的降低,COPD患者的LAA%随之升高,说明CT评估肺功能是可行的。COPD各中医证型之间LAA%、肺功能参数存在差异,可为COPD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