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64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后1 min、5 min、10 min穿刺点渗血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穿刺后1 min、5 min渗血情况组间差异明显,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10 min渗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绪论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气囊压迫式止血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0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动静脉内瘘气囊压迫式止血带止血,对照组使用弹性绑带或人工按压止血,观察3个月,比较2组止血效果(渗血、肿胀、假性动脉瘤、淤血)。结果 2组患者共行2282次止血,观察组止血效果(渗血、肿胀、假性动脉瘤、淤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356、18.355、28.762、25.287,P值分别为0.047、0.033、0.036、0.050)。结论动静脉内瘘气囊压迫式止血带通过压力调节进行止血,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方便护士操作,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能清醒合作的60例患者,同一患者按隔次交替使用两种穿刺法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观察,记录进针时疼痛、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自穿刺皮肤开始到见回血固定针头前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内瘘穿刺时实验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成功率也较高(P<0.05)。结论优化组合式穿刺法不仅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也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区域穿刺组)和研究组(钝针扣眼穿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0.82±0.46)分]低于对照组[(3.72±1.08)分],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大大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痛苦,内瘘的血流量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动静脉内瘘则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对于保证血液充分透析、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保证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动静脉内瘘穿刺过程中,不同的穿刺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穿刺效果[3]。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疼痛耐受率、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行持续性血液透析并使用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字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均高于常规穿刺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血肿和穿刺疼痛程度,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渗血、血栓及内瘘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改良扣眼穿刺法能减少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内瘘穿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穿刺组和锐针绳梯穿刺组各30例。钝针扣眼穿刺组由专人建立隧道并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绳梯穿刺组则采用锐针进行绳梯穿刺,3个月后比较两种不同穿刺方法对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感染率以及病人疼痛评分的影响。[结果]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锐针绳梯穿刺组,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的渗血率与疼痛评分均低于锐针绳梯穿刺组,两组病人内瘘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提高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病人穿刺疼痛感,不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1]。90%的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2]。因此,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是每个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之一[3]。为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护理同仁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组管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AVF)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MHD护理措施;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80例MHD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士主导下多学科分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下降率(URR)、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MHD患者透析效果,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5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锐针穿刺法,观察组实施钝针扣眼穿刺法。穿刺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渗血、血管瘤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技术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但其实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主要包括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和局域穿刺法。通过对扣眼穿刺法的研究,认为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及护理操作更能保护患者的内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方法 42例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钝针扣眼穿刺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穿刺点渗血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4.0%(2/50),內瘘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1),低于对照组的16.0%(8/50)和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钝针扣眼穿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易动静脉内瘘止血带,经血液透析250例次的临床使用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制作及使用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探索临床在该时期的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近3年我科22例行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患者的资料,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mmHg、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红蛋白≥130g/L、高凝或高黏状态、动脉射血压低、静脉回流不良或静脉压高、动脉硬化或动脉壁分层、补漏缝合。将以上10个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每个因素评1分,总分1~3分为低危,4~5分为中危,超过6分为术后内瘘闭塞的高危患者。结果:22例中有高血压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11例,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9例;术前血压低于110/70mmHg者2例;血红蛋白高于130g/L者2例;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16例;血液呈高凝状态者3例;术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分层者12例;静脉回流不良者5例;动脉射血压力不足者3例;吻合口漏血行补漏缝合者4例。手术后血栓形成的时间为30min~19d,平均为术后(5.13±3.02)d。评分结果为低危者8例,中危者11例,高危者3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中以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最为重要,其次是血管外科操作技术问题。术前纠正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术中提高操作技能,术后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提高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20.
邵倩  厉淑荣  肖合存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411-1412
2002年9月~2004年5月,我们对维持性血液透性患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