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5例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及40名健康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85例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共166处,其中硬斑块64处,软斑块102处;管腔狭窄共计30例,其中轻度管腔狭窄11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7例。以动脉粥样斑块3处以上作为预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其敏感性80%,特异性82%,阳性预测值83%。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为临床预测高血压脑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155例及健康者(对照组)150例,采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壁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狭窄情况;采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技术观察血流状态、血管充盈情况,测量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结果: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发生率及中重度管腔狭窄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且随着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亦有所增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高血压颈动脉病变和评估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临床选择防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和部位与脑梗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梗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相关数据.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2.6%.双侧颈动脉受累及一条血管多个斑块及各型斑块并存多见,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最高.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VD)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指数与脑梗塞相关因素呈正相关,软斑及合并溃疡的混合斑是脑梗塞主要的栓子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塞的疗效观察与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引起脑梗死,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而且可以判断斑块的形态、性质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6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下肢动脉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内径、内膜、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7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71例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发生率为93.4%;糖尿病组下肢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以足背动脉最明显,腘动脉次之;糖尿病组下肢血管管腔内膜增厚、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股动脉斑块发生率最高,足背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闭塞仅见于足背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下肢动脉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检测老年人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椎动脉结构及血流参数。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侧向性188/236占79.7%;血流参数以颈内动脉(I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TAV)明显减慢,(阻力指数)RI增高。结论:CAS斑块,且多为软斑、溃疡斑和颈动脉血流参数改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早期发现脑梗塞的诊断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期为脑梗死的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析我院13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另选取138例同期住院或门诊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两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梗死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梗死组出现多个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如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性斑块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双侧和单侧颈动脉管腔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梗死组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中重度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双功能超声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并利用脉冲多普勒对动脉血管狭窄处及狭窄前的血流信号进行测量,同时测量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通过测量颈内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将二者血流速度相比较并进行分析,同时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通过狭窄处血管面积的变化所测的狭窄程度相对照,共检出62支颈内动脉狭窄,其中5支颈内动脉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二者相结合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和94%。结论:彩色双功能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 对60例分别有高血压(26例)、冠心病(20例)、脑梗塞(10例,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合并脑梗塞8例),脑供血不足(4例)患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均有程度不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16例为单纯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44例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73.3%。CAS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硬斑次之,溃疡斑最少。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16例年龄在40~86岁的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特征及狭窄率.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检出率(169/216,78.2%)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1,31.6%);不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组检出率较高(52/168,30.9%),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有所差异.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较低(30/216,13.9%),但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中重度狭窄率较高(3/8,37.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MRI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位置表浅,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约23%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1],其中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或“脆弱斑块”(vu lnerab le p laque)的破裂、脱落是致病的主要形式。G lagov等[2]发现,由于血管壁外界的代偿性扩张,即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容积有较大增加,管腔的截面积仍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除非这种变化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否则单纯测量狭窄程度有时不能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因此,在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及其成分的变化。高分…  相似文献   

19.
周慧荣  白杨 《兵团医学》2013,35(1):34-36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窦部及颈内外动脉。结果 132例中有89例颈动脉检出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42%,颈动脉单纯内膜增厚41例,检出率46.06%。斑块形成48例,约占89例颈部动脉硬化53.9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脂肪肝、吸烟、血糖异常等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得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患者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处理,探讨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溃疡、狭窄程度等规律,寻找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 150例中,梗死组67例,对照组83例。梗死组发现斑块56例,斑块数目189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07个,分叉段以外82个;钙化斑块117个,软斑块59个,不规则斑和溃疡斑块13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73.1%、17.9%、8.9%。对照组斑块28例,斑块数目61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7个,分叉段以外24个;钙化斑块50个,软斑块9个,不规则斑块和溃疡斑块2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92.7%、6.0%、1.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颈动脉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