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1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14例,CTA诊断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1%、95.61%、100.00%、100.00%、88.10%。对于直径d <3 mm的动脉瘤,CTA的诊断准确性低于DSA (P=0.036)。CTA诊断时间为(16.21±2.14) min,短于DSA诊断时间(25.68±4.11) min(t=21.436,P <0.001)。结论CTA与DSA相比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直径d <3 mm的动脉瘤,CTA的检出率和灵敏度会降低且CTA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最大直径18 mm,最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 CT 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 影像资料,比较 DSCTA 和常规 CT 血管成像(CTA)2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结果92例患者经证实共有102个动脉瘤,DSCTA 检出其中100个,常规 CTA 检出其中89个(χ2=8.707,P =0.003)。DSCTA 漏诊海绵窦段和床突下段动脉瘤各1例,而常规 CTA 漏诊13例床突下段及海绵窦段与颅骨紧贴<5.0 mm 的小动脉瘤。进一步将<3.0 mm 和3.0~5.0 mm 的动脉瘤合并计算,DSCTA 对检出5.0 mm 以下动脉瘤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CTA 技术(χ2=8.393,P =0.004)。结论DSCT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优于常规 CTA,尤其对颅底毗邻小动脉瘤的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筛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手术确诊的125例(13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脑CT三维重建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并分析其对最大瘤体直径、诊断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法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4.8%稍低于DSA法97.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法测得最大瘤体直径(5.72±2.13)mm稍高于DSA法(5.68±2.08)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法对比剂剂量、检查耗时、检查费用均低于DSA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28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较高,其具有无创、直观、费用低、快捷的特点,可作为术前筛查和评估首选的方法,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04-2011-03期间行320排CTA和DS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将CTA图像质量按颅底骨质残留及血管显示情况分为4个等级,再以DSA所见为对照,分析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粗符合率.结果 33例经320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30例33个、动静脉畸形(AVM)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AVM 1例;经DSA证实有颅内动脉瘤30例33个、AVM 3例,其中动脉瘤"假阳性"1例;有22例行手术治疗.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为100%,粗符合率为97.0%.结论 与DSA比较,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粗符合率,在术前筛查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mm,最大30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CTA和DSA检查,对CTA的表现结合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经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其中25个经手术和DSA证实。1例CTA显示动脉瘤2个,DSA只显示1个,另1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2个,DSA显示正常。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结论16层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方面可与DSA媲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颅内动脉成像,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43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40个,漏检3个,未检出3个均为颅内(1个为多发)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93.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6个,漏检7个,未检出中4个为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动脉瘤,3个为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83.7%.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对靠近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的动脉瘤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DSA相对照,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和DSA检查,使用GE64层Lightspeed VCT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thin-slab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jon,TS MIP)。后处理图像及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DSA证实25例共27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与DSA结果相对照,CTA共检出25例26个动脉瘤,漏诊了1个颈出动脉瘤。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3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脑动脉造影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脑动脉造影(CTA)检查扫描的最佳时相和方法,优化图像后处理,为脑动脉畸形及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 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工作站,应用相应的4D后处理软件及血管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软件(BOLUS软件)。选取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脑血管畸形的患者38例,采用Bolus跟踪与目测颈动脉对比剂浓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脑动脉CT造影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达到诊断标准34例,扫描失败3例,经延迟补救扫描后成功1例,其中6例行DSA造影,5例符合,1例行DSA造影时未发现动脉瘤,再行CTA检查确切检出动脉瘤。符合率83.3%。结论:使用64层螺旋CT,采用BOLUS跟踪与目测颈动脉对比剂浓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脑动脉CT造影检查可准确区分脑动-静脉血管,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可以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和常规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6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61个,敏感性为93.8%。常规CTA检出动脉瘤54个,敏感性为83.1%。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4例患者经16排CTA检查后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达100.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8%(62/64)。64例患者中脑动脉瘤51例,脑动静脉畸形13例,所有患者的检查图像均清晰显示具体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64例患者的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检查结果对照完全一致。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具有安全方便快速、无创辐射少、图像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113例患者行头部320排CTA检查,以3D-DSA及手术确诊动脉瘤为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结113例患者经3D-DSA或手术确诊有86例共110个动脉瘤。320排CTA检出84例共105个动脉瘤,假阴性5例,假阳性5例,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84.38%、准确性为92.96%,对(瘤体直径≤3mm)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为85.3%。结论 320排CTA对颅内各种大小、各种部位的动脉瘤的诊断效能高,特别是能够准确的检出既往诊断困难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 17例脑AVM患者行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减影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 cm的病灶被漏诊.减影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减影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0%.减影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 结论 64排螺旋CT减影CTA可作为评价脑AVM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5例MIA患者(男9例,女16例,年龄17 ~ 68岁)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重建(3-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25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A共发现61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者17例,3个动脉瘤者6例,4个动脉瘤者1例,5个动脉瘤者1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MIA,并能清晰显示每个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手术治疗21例,介入栓塞治疗4例,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61个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所见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MIA准确性较高,可作为MIA的首选诊断方法,且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4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 64例患者经64排CTA检查后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达100.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8%(62/64)。64例患者中脑动脉瘤51例,脑动静脉畸形13例,所有患者的检查图像均清晰显示具体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64例患者的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检查结果对照完全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安全方便、快速无创、辐射少图像质量高等优点,可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