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定量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宝石能谱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40~140 keV各能量点下肿瘤的CT值(间隔10 keV),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IC,计算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及静脉期碘含量降低率(ICrr).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将病变分为2组:微血管侵犯组(A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能谱CT增强扫描共检出小肝癌56个,其中A组37个病灶,B组19个病灶.A组病灶动脉期IC、NIC、能谱曲线斜率及ICrr分别为(2.48±0.70) mg/mL、0.23±0.05、3.39士1.01及0.28±0.16,B组分别为(1.65士0.47) mg/mL、0.16±0.04、2.22±0.64及0.02±0.2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病灶动脉期40~140 keV的CT值均高于B组,但仅在40~60 keV下2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B2组病灶在静脉期40~140 keV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发现动脉期IC、NIC、Slope (λHU)及ICrr诊断效能最大,AUC分别为0.85、0.87、0.87及0.83.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定量研究为术前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小肝癌和小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30例,肝小血管瘤(small hepatic hemangioma,SHH)30例,均行宝石CT双能量扫描,获得动脉期(arterial phase,AP)和门脉期(portal venous phase,PP)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 (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对上述结果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小肝癌和小血管瘤的动脉期最佳单能量均为50 keV,门脉期最佳单能量分别为70 keV、50 keV;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3.58± 2.12、10.03±2.72,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1.79±0.92、3.08±2.38;动脉期NIC分别为(0.25±0.08) mg/mL,(0.46±0.18) mg/mL,门脉期NIC分别为(0.52±0.15) mg/mL和(0.87±0.25) mg/mL;动脉期LNR值分别为2.97±0.50,6.01±2.29,门脉期LNR值分别为0.98±0.18,1.58±0.38.小肝癌的动脉期和门脉期NIC和LNR值均低于小血管瘤.两者2期的NIC、LNR、钙(脂肪)浓度和脂肪(钙)浓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水(碘)浓度在2期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对小肝癌和小血管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参数在定量评价低分化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双期能谱扫描(GSI)的61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所有图像重建后经GSI viewer软件分别测量双期病变和同层主动脉的CT值、碘基值(IC)、水基值(WC)及病变的平扫CT值,并计算病变双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强化率(CE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应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的IC值(100 μg/cm3)动脉期分别为8.73±4.05和11.07±4.80,静脉期分别为16.89±4.89和21.18±5.96;NIC值动脉期分别为0.10±0.06和0.13±0.06,静脉期分别为0.38±0.10和0.49±0.12,即中分化腺癌组双期的IC值及NIC值均低于低分化腺癌组,但仅静脉期IC值及N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静=2.87, PIC静=0.01;tNIC静=3.38, PNIC静<0.01),而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的双期WC及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能谱CT碘参数在术前定量评估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即碘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腺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诊断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方法 33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肝癌2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行宝石CT的能谱扫描模式(GSI)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 noise ratio,CNR),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对上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动脉期最佳单能量均为50 keV,门静脉期最佳单能量分别为70 keV、40 keV;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3.60±2.19、9.08±0.56,门静脉期最佳CNR分别为1.78±0.94、1.65±0.32;动脉期NIC分别为(0.26±0.09)mg/ml,(0.59±0.03)mg/ml,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0±0.15)mg/ml,(0.78±0.03)mg/ml;动脉期LNR值分别为2.98±0.52,5.85±0.43,门静脉期LNR值分别为0.97±0.15,1.36±0.05。肝癌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NIC和LNR均低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两者两期的NIC、LNR、钙(脂肪)浓度和脂肪(钙)浓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水(碘)浓度在两期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膀胱癌能谱CT成像特点。方法:20例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接受了能谱CT检查(男性18人,女性2人,年龄44~87岁,平均年龄64岁)。对病灶部位进行动脉和静脉期双期能谱扫描。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浸润性膀胱癌和乳头状膀胱癌两组,每组各10例。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在不同keV单能量水平下病灶的CT值,碘基值,水基值及有效Z值。将两组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动脉期两组病灶不同keV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碘基值,水基值及有效Z值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静脉期两组病灶在40~80keV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浸润性膀胱癌的CT值高于乳头状癌;静脉期两组碘基值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两组病灶水基值及有效Z值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膀胱癌具有不同的能谱CT成像特点,有望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壶腹周围癌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成像在判断不同组织来源壶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88例分成3组,其中胰头腺癌39例,胆总管末端腺癌22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7例。分别测量增强各期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水浓度、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采用单因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比较各能谱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三期增强扫描中,3组之间水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碘浓度:胆总管末端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23.34mg/mL,门脉期25.79mg/mL,延迟期25.52mg/mL;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14.35mg/mL,门脉期18.15mg/mL,延迟期19.47mg/mL;胰头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10.10mg/mL,门脉期13.01mg/mL,延迟期12.88mg/mL。标准化碘浓度:胆总管末端腺癌动脉期0.22,门脉期0.59,延迟期0.85;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动脉期为0.16,门脉期为0.39,延迟期0.59;胰头腺癌组动脉期0.09,门脉期0.30,延迟期0.46。斜率:胆总管末端腺癌组动脉期2.51,门脉期3.07,延迟期2.83;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动脉期斜率为1.64,门脉期斜率为2.11,延迟期斜率为2.21;胰头腺癌组动脉期斜率为1.08,门脉期斜率为1.30,延迟期斜率为1.37;各值均为胆总管末端腺癌组最高,胰腺癌组最低,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联合诊断有助于鉴别壶腹周围癌的起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肺部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肺部肿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良性肿块22例,恶性37例。患者均行能谱CT扫描,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40~140keV区间能量水平的CT值及碘基图、水基图,并行数据分析。结果:动脉期和静脉期40~140keV能量水平CT值中,40~80keV区间的CT值良性肿块组均低于恶性肿块组,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上良性肿块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肿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良性肿块组和恶性肿块组的水基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质肺部肿块在能谱成像上碘含量不同,可用以初步区分肺部良性和恶性肿块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双源CT大肠癌组织及癌周脂肪碘浓度,探讨碘浓度值与癌组织中CD31标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相关性及癌周脂肪碘浓度对大肠癌局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和双源CT增强扫描,分析所得数据。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大肠癌病理组织采用S-P免疫组化法行CD31表达的检测,并计数MVD,测定大肠癌组织及癌周脂肪碘浓度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0例患者分别按有、无浆膜侵犯及转移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碘浓度与MVD计数的相关性,与肿瘤浆膜侵犯及转移能力及癌周脂肪碘浓度与脂肪受侵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浆膜侵犯组与无浆膜侵犯组碘浓度分别为(2.40±0.44)、(1.97±0.34)mg/m L,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碘浓度分别为(2.56±0.38)、(2.07±0.39)mg/m L,癌周脂肪受侵与无癌周脂肪侵犯碘浓度分别为(0.75±0.28)、(0.11±0.11)m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病灶碘浓度与MVD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双源CT大肠癌碘浓度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癌周脂肪碘浓度对大肠癌局部侵犯判定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分析CT能谱成像相关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与肝血管瘤(HH)中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HCC与H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HCC患者和13例HH患者(17个病灶)均行能谱CT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从40~140keV每隔10keV的单能量平均CT值、标准差(SD,即病灶的不均质性)、碘浓度(ICpp)及水浓度值(WCap,WCpp),并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Sap,Spp)、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碘摄取比值 (IURpp)及碘浓度比(ICR)。结果:动脉期40~140keV能量段、门脉期40~90keV能量段HH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HC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门脉期40~100keV能量段HH与HCC间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IURap、IURpp、Sap、Spp、NICap、ICap、ICpp及IC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鉴别HCC与HH的最佳能谱定量参数为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阈值为106.87HU,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2.4%;其次为ICR,阈值为0.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2.4%。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分析有助于HCC与HH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和ICR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肺癌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3月间行能谱增强扫描并经病理确诊的肺鳞癌20例,肺腺癌26例,小细胞肺癌15例。将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肺癌分为3组,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各组进行能谱物质定量分析,测得其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水浓度值、NIW、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其40~90keV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原发灶间各能谱定量指标差异显著性,P 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指标进行ROC分析,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肺腺癌组、肺鳞癌组及小细胞肺癌各组间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 670、4. 546、7. 386、3. 844,P值均0. 05),各组间动脉期水浓度值及NI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进行LSD-t两两比较发现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的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水浓度值、NIW、有效原子序数及40~90keV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肺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肺鳞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的水浓度值及NIW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碘浓度值、NIC值、有效原子序数及40~90keV能谱曲线斜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NIC值鉴别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9. 0%)和特异度(88. 9%),且曲线下面积0. 833。结论能谱CT定量指标对鳞癌与腺癌无鉴别意义; NIC(标准化碘浓度值)对小细胞癌与非小细胞癌预判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谱CT动态增强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接受能谱CT扫描者纳入研究,其中1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作为肝硬化组。依据Couinaud分段法将肝脏分为Ⅰ~Ⅷ段,并分别测量动脉期及门脉期单能量为70keV时肝脏各段的CT值,碘浓度,水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值(Eff-Z),并对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动脉期扫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组患者的肝实质呈不均匀轻度强化,与对照组相比,Ⅱ段及Ⅳ段70keV的CT值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单能量为70keV的CT值在Ⅱ段分别为77±9HU,71±7HU;Ⅳ段分别为79±11HU,72±7HU),其他各段70keV的CT值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Ⅰ至Ⅷ段的碘浓度、水浓度及Eff-Z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门脉期,肝硬化组的肝实质强化较均匀,与对照组相比,门脉期Ⅰ段至Ⅷ段70keV的CT值,Eff-Z和碘浓度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门脉期Ⅰ至Ⅷ段的水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组的能谱CT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门脉期扫描的各能谱成像参数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别,提示能谱CT扫描对诊断肝硬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CT参数预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表达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79例患者分为EGFR基因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的能谱参数指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指标预测EGFR基因表达的效能。结果 79例患者EGFR基因表达阳性者32例,阴性者47例。1)动脉期NIC、λHU、70 ke V单能量水平对应的CT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8,P=0.001; t=4.534,P <0.05; t=3.028,P=0.004);动脉期NWC、有效原子序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5; P=0.784; t=-0.434; P=0.666); 2)静脉期NIC、λHU、70 ke V单能量水平对应的CT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P=0.001; t=3.874,P <0.001; t=3.031,P=0.003); NWC、有效原子序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2; t=-0.395,P=0.694); 3)比较两组增强前后CT值差值ΔCT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与非典型肝细胞癌(AH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的52例病人(ICC 24例,AHCC 28例)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能谱影像。测量ICC及AHCC 2组病灶和正常肝实质的3期碘浓度值,计算平衡期与动脉期病灶碘浓度差值(EAD)及平衡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碘浓度差值(LNDE),并对测量和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ICC的3期碘浓度值明显高于AHCC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C的EAD值及LNDE值明显高于AHCC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示平衡期碘浓度值、EAD和LNDE鉴别ICC和A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92.9%,62.5%、89.2%,95.8%、82.1%。结论能谱CT碘定量测定能够定量评价ICC的强化特点,平衡期的碘定量分析在ICC与AHCC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源能谱CT(DS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SCT扫描对食管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T3~4期食管癌动脉期与静脉期基物质浓度[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以及能谱曲线斜率k均高于T1~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的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k联合检测鉴别T3~4期与T1~2期食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独鉴别诊断的AUC(P<0.05)。150例患者中,在食管癌DSCT扫描图像上相应标记淋巴结共347枚,手术后经病理诊断结果明确的转移淋巴结232枚,非转移淋巴结115枚;转移淋巴结的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以及动脉期与静脉期的NIC水平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动脉期NIC、静脉期NIC联合检测鉴别转移...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CT增强检杳的50例HCC(54个病灶)和24例CCC(28个病灶)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CT增强表现类型及两者动脉期的强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将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与两种肿瘤的CT增强表现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与CCC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HCC和CCC的MV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HCC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X2=0.10,t=0.63,P>0.05),CCC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的MV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HCC和CCC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1).结论 HCC和CCC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CT增强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 ±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_目的:探讨能谱 CT 诊断肺结节、肿块的价值。方法:选取33例 X 线发现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 GSI 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标准化碘浓度(NIC),测定各病灶区混合能量 CT 值,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17例(恶性组),炎性病变8例(炎性组),除炎性病变外的良性病变8例(良性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组病变混合能量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40~80 keV)以及 NIC 值均为炎性病变最高,良性病变最低。良性组与其他两组进行比较,病灶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扫描中混合能量下的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仅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 CT 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节、肿块,尤其是动脉早期及延迟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不典型结核球与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肺结节或肿块患者进行能谱平扫及2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选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图像对不典型结核球组与肺癌组进行分析,测量、计算感兴趣区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衰减曲线斜率(λHU)、平扫及2期增强扫描CT值.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病灶各能谱参数的差异.生成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并比较各参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45例患者中,不典型结核球11例,肺癌34例.比较2组的NIC、两期增强λHU和70 keV单能量图像净增CT值,肺癌组均高于不典型结核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NIC诊断阈值为0.105时,约登指数最大(0.73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和90.9%.结论 能谱CT各参数有助于不典型结核球与肺癌的鉴别诊断,尤其是NIC值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动脉期与静脉期能谱CT鉴别肺结节(≤3cm)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能谱CT双期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肺结节48例,其中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均为24例。分别测量动脉期(AP)和静脉期(VP)碘基物质密度图像上病灶和同层面主动脉的碘含量(IC),并计算两期病灶相对于主动脉的标准化的碘浓度值(NIC)及两期标准化碘含量之差ICD(ICD=NICVP-NICA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良、恶性肺结节之间两期NIC及ICD的差异性,评估这些参数定量分析病灶的能力以及鉴别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两期扫描中,恶性结节的两期NIC及ICD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NICAP0.198±0.038 vs.0.126±0.027,t=7.613,P<0.001;NICVP 0.473±0.118 vs.0.309±0.058,t=6.138,P<0.001;0.275±0.120 vs.0.183±0.051,t=3.469,P=0.002)。当NICAP阈值定为0.157、NICVP阈值定为0.420,ICD阈值定为0.256时,鉴别两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及87.5%、66.7%及100%、54.2%及100%。结论: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对良、恶性肺结节的性质进行鉴别,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