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合并胰腺癌(PC)的MRI特征,及其与单纯性CP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CP合并PC者16例的M RI资料,同期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性CP者19例及腹部扫描未见异常15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三组MR影像表现.结果:胰腺实质萎缩、主胰管扩张出现率及扩张程度、胰管串珠状改变、胰管截断征在CP合并PC组出现率最高,高于单纯C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胰管双段征在CP合并PC组高于单纯性CP组(P=0.035).胰腺信号变化、分支胰管显示、胰管结石或腺体钙化、假性囊肿形成在CP合并PC组和单纯CP组间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P>0.31),但胰腺信号改变、分支胰管显示,前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合并胰腺癌有较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与单纯性慢性胰腺炎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容积式内插值法屏气检查(VIBE)序列在胰腺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疾病患者(胰腺癌26例,慢性胰腺炎15例),行常规MRI检查及3DVIB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主要观测以下内容:①肿块形态学特点;②肿块多期强化特征,计算病灶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③胰管、胆管的改变;④胰周血管显示情况;⑤胰周器官受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病灶等。结果:①胰腺癌中出现小泡征2例(7.7%),炎性肿块中出现此征象5例(33.3%);胰腺癌中肿块处胰管狭窄、中断22例(84.6%),而炎性肿块中出现胰管穿通征8例(53.3%);近端胰管相对均匀扩张者胰腺癌组18例(69.2%),炎性肿块组仅1例(6.7%);近端胰管不规则扩张或呈串珠状改变者胰腺癌组3例(11.5%),炎性肿块组12例(80%);两组间上述征象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肿块包绕邻近血管范围>180°者胰腺癌组10例(38.5%),胰腺炎组3例(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肿块强化特点方面,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SNR值和CNR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 VIBE序列能较好显示胰腺肿块的一些细微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胰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两种病变在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假肿瘤性胰腺炎的CT影像表现,提高假肿瘤性胰腺炎的CT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CT扫描后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假肿瘤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追踪随访资料。结果:假肿瘤性胰腺炎的主要CT表现,胰腺内肿块形成或胰腺局部肿块样增大,CT平扫无特异性,CT增强后大多表现为不均匀性和均匀性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强化,在不均匀强化中可见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强化以及小点状、小囊状无强化影,这种表现与胰腺癌有鉴别意义,少数表现为低密度强化不易与胰腺癌鉴别,另外,胰腺肿块与主胰管的不扩张或轻度扩张不成比例,明显扩张的胆管与主胰管不成比例是假肿瘤性胰腺炎的又一特点;随访观察肿块无进行性增大和主胰管扩张。结论:肿块的均匀或不均匀性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强化和肿块、扩张的胆管与不扩张或轻度扩张的主胰管不成比例是假肿瘤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点,结合追踪随访可以明确其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块型胰腺炎(IPM)与胰腺癌(PC)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201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中和胰腺癌患者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声像图的差异。结果 IPM组中,一共有61个胰腺肿块。PC组中,一共有60个胰腺肿块。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9.51%(18/61)和86.67%(52/60)。漏诊分别13.11%(8/61)和6.67%(4/60)。误诊分别57.38%(35/61)和6.67%(4/60)。IPM组中,超声检查发现53个病灶,其中,低回声36例,胰腺肿块内钙化13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23例,扩张的胰管贯穿肿块19例,胰管内结石11例,假性囊肿9例。PC组中,超声检查发现56个病灶,其中,低回声52例,胰腺肿块内钙化2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0例,扩张的胰管贯穿肿块0例,胰管内结石0例,假性囊肿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认识IPM和PC的各种超声征象,对这两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对于AIP有价值的鉴别诊断征象。方法:回顾性搜集经临床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AIP和PC患者(每组各23例)的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上述两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胰腺病灶及脾脏的CT值,对各种征象频数及所测CT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P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胀、腊肠样外观、纤维包膜、累及胆道系统(包括胆管壁增厚、胆总管向心性变窄、胆道系统轻度扩张),这些征象对鉴别AIP与PC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与PC组在CT平扫、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胰腺病灶CT值、胰腺病灶CT值/脾脏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分析胰腺形态异常、胆道系统改变、胰周血管及淋巴结改变,大多数AIP能与PC进行鉴别。增强后CT值的测量对鉴别AIP与PC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15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CT表现为肿块钙化1例,胰管钙化13例,呈等低密度10例,肝门、腹主动脉旁可见钙化淋巴结6例,肝内胆管扩张6例,增强扫描CT值增高20 HU;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及持续型,MRCP可见枯藤征10例、胰管贯通征12例。15例胰头癌CT表现为胰腺体尾部萎缩14例,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可见强化12例、病灶处胆管截断15例;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流出型及平台型,MRCP可见双管征、不相交征、软藤征13例。结论:CT、MRI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在MRCP表现上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胰腺疾病患者,包括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7例),胰腺转移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胰腺结核(1例),以及胰头变异(1例),均经增强前与增强后CT扫描,并对全部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胰腺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胰腺癌与转移瘤)14例(58%),良性病变10例(42%).各种胰腺疾病的影像表现随其为良性或恶性病变而不同,例如,胰腺癌患者表现为瘤内的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后病变无强化,而慢性胰腺炎患者则表现为病变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病变均匀强化.结论CT扫描,尤其是CT增强扫描有助于将胰腺癌与其他胰腺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假肿瘤性慢性胰腺炎:CT和MR表现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性胰腺炎症,具有不可逆性形态及功能异常,其组织学改变包括纤维化、钙化和腺体成分萎缩,后者常致胰腺缩小和萎缩。而当表现为局部肿大时,与胰腺肿瘤鉴别有时很困难。作者报道7例病理证实的假肿瘤性胰腺炎,分析了CT和MR影像特征及其肿块和非肿块部分各自的病理改变,为假肿瘤性胰腺炎与胰腺肿瘤的鉴别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MSCT和MRI增强扫描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与随访前均接受MSCT、MRI增强扫描,对比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影像学特征、病理性质的差异并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MSCT和MRI增强扫描结果得知:胰腺癌患者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胰胆管不规则扩张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P 0. 05);慢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及病变周围囊肿、病变钙化、胰胆管平滑状扩张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胰腺癌患者(P 0. 05);采用MSCT和MRI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在临床中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MSCT或单一使用MRI的诊断准确率(P 0. 05); MSCT与MRI单项诊断结果无差异性(P 0. 05)。结论 MSCT与MRI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评价应用信号强度彩图(SICM)的增强MRI影像上病变的动态增强方式鉴别胰腺导管腺癌(PDAC)与肿块型胰腺炎(MFFP)的价值。方法研究包括41例临床病理证实的MFFP和144例手术证实的PDAC。实验室及MRI参数用以鉴别PDAC与MFFP,尤其评价SICM影像上病变的增强方式。应用分类系统分析(CTA),确定鉴别PDAC与MFFP的因素。结果在CTA所有参数中,不包括SICM影像上病变增强方式,胰腺导管堵塞程度及病变T1信号均匀程  相似文献   

11.
钼靶摄影在乳腺癌T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钼靶影像对乳腺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136例乳腺癌患者按照影像表现被分为3组:第1组(65例)为单纯肿块型或合并钙化而钙化未超出肿块范围者;第2组(49例)为肿块合并毛刺者;第3组(22例)为单纯钙化或肿块合并钙化而钙化超出肿瘤边界者。术前1周内经临床触诊和钼靶X线测量肿瘤大小,并与术后病理测量的肿瘤大小相比较。结果第1组3种测量方法无显著差异;第2组触诊与病理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影像与病理有显著差异(P<0.05);第3组触诊与病理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影像与病理无显著差异(P>0.5)。结论钼靶影像对乳腺癌术前T分期具有明显优势,能更客观地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胰腺癌组(n=17)、肿块型胰腺炎组(n=12)、正常对照组(n=25)均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DWI(b值取0,600 s/mm2),分析病变组织与正常胰腺DWI信号特点,并测定各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定量分析比较各组间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胰腺癌组、肿块型胰腺炎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77±0.08)×10-3mm2/s、(1.97±0.17)×10-3mm2/s、(1.46±0.28)×10-3mm2/s,胰腺癌组ADC值低于肿块型胰腺炎组(t=5.71,P<0.05)、低于对照组(t=5.34,P<0.05),肿块型胰腺炎组ADC值高于对照组(t=5.13,P<0.05).结论 DWI有助于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胰腺癌和10例相关病倒的CT 表现.胰腺癌的CT 表现为:(1)胰腺内的软组织肿块;(2)肝内、外胆道及胰管的扩张;(3)肿瘤远端胰组织的萎缩;(4)肝、淋巴结的转移.讨论了胰腺癌各种CT 表现的意义和胰腺癌与其他引起与胰腺癌类似的CT 表现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影像学表现和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诊断或怀疑为IPMN和术前影像误诊为胰腺其他疾病但是术后被确诊为IPMN患者的资料,共计130例.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统计资料,总结IPMN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找出对策.结果 13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IPMN有105例(80.7%),确诊为胰腺其他病变25例(19.2%);IPMN与慢性胰腺炎(CP)和浆液性囊腺瘤(SCN)间相互误诊病例最多.将IPMN按照病理级别分为轻至中度组和重度、浸润癌组,2组在囊肿直径、有无壁结节、有无分隔、主胰管直径、是否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影像科医生诊断时未完整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少见类型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对于病变与胰管关系判断错误.结论 在诊断IPMN时需要结合病变临床特征,明确肿块与胰管之间的关系,全面掌握影像学表现;对于反复发作胰腺炎患者需考虑IPMN存在的可能;长期IPMN可以存在C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强CT及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院在我院治疗的胰腺癌患者5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58例,同时选取2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将增强CT和DWI扫描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增强CT诊断灵敏度88.46%,特异度84.48%,阳性预测值83.64%,阴性预测值89.09%;DWI扫描诊断灵敏度84.62%,特异度82.76%,阳性预测值81.48%,阴性预测值85.71%;胰腺癌胰腺期CT值为(55.37±10.17)HU,明显低于胰腺炎和正常胰腺胰腺期CT值(P0.05);胰腺炎与正常胰腺胰腺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胰腺炎和正常胰腺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为(1.420±0.102)×10-3mm2/s,明显高于胰腺炎和正常胰腺(P0.05);胰腺炎ADC为(1.076±0.101)×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胰腺(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与MRI DWI序列在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上,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1例胰腺癌与3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MRCP表现.结果 慢性胰腺炎组的MRCP特征包括: (1)胰管多呈现粗细不均扩张(87.1%),可贯通病灶区(93.5%);(2)胆管扩张者占29%;胆总管远端多呈现锥形狭窄(48.4%)或正常(48.4%),突然截断者少见(3.2%);(3)合并胰管结石(25.8%)及假性囊肿(29%).胰腺癌组的MRCP特征包括: (1)"双管征"多见(67.7%);(2)胰管多呈光滑连续扩张(61.3%),在肿块处突然截断(74.2%);(3)胆管扩张者较多(74.2%),胆总管远端常于胰头或钩突水平突然截断(71%).结论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MRCP表现有一定特征,认识这些征象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的多模态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MFCP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MFCP的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与多期CT增强检查,同时5例行MRI平扫与MRCP检查,17例行PET/CT检查。结果 23例中17例CT诊断为MFCP,诊断符合率73.91%,6例(26.09%)被误诊为恶性占位/胰腺癌。MFCP直接征象的病灶平均直径、强化净增CT值、病灶DWI信号、ADC值、早期SUV值及晚期SUV值、肿块分叶征、肿块内钙化(混合型钙)、坏死囊变、假性囊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CP间接征象的胆总管特征("鼠尾状"狭窄、"胆胰管穿通征")、胆管扩张、胰管扩张(串珠样扩张、均匀性扩张)伴有胰管结石、"胆胰管不相交征"、右侧肾周筋膜不均匀增厚、胰腺周围渗出明显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头部MFCP的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胰腺炎患者,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别测定其CT值。结果在CT扫描的80例中f-AIP20例,胰腺癌32例,正常胰腺28例。平扫胰腺癌病灶和f-AIP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强扫描后,f-AIP患者CT值比胰腺癌组明显要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与门脉期、动脉期f-AIP的CT值比正常胰腺实质明显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和肝脏期f-AIP的CT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病灶比正常胰腺明显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f-AIP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4.9%。结论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其增强表现特征与正常胰腺、胰腺癌均存在差异,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支胰管扩张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表现及其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MRCP使用Signa Excite HD 3.0 T MR设备,研究对象为MRCP影像显示分支胰管扩张的病人.包括慢性胰腺炎45例与胰腺癌3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常规横断面T1WI、T2wI和MRCP.分析分支胰管扩张的形态、部位及程度,比较2组疾病分支胰管扩张的差异.结果 在形态方面,慢性胰腺炎组分支胰管扩张呈小囊状、分支状及两者兼有的病例数分别为19、42和16例;而胰腺癌组分别为6、29和5例.在部位方面,慢性胰腺炎组分支胰管扩张位于主胰管近段、远段及全程的病例数分别为0、10和35例:而胰腺癌组分别为1、12和17例.结论 3.0 T MRCP能清晰显示主胰管及扩张的分支胰管.认识分支胰管扩张的特征有助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田笑   《放射学实践》2010,25(3):328-331
目的:探讨胰头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针吸细胞学及CT随访证实的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CT特征。结果: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主要CT征象:①胰头部肿块。CT平扫7例为单纯胰头增大,6例肿块内伴有假囊肿,14例肿块内伴钙化,3例肿块内同时伴有钙化和假囊肿。20例行增强扫描,其中15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3例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与胰腺体尾部强化程度相似,2例各期未见明显强化;②胰管扩张。18例伴有胰管扩张,串珠样扩张15例,病灶处胰管贯通10例,13例伴有胰管钙化;③胆管扩张。12例胆总管扩张,远端自上而下逐渐变细10例;④胰周大血管。23例胰周大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晰,未见包埋侵犯现象。⑤15例肾前筋膜增厚。结论: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检查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