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前列腺病病变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选取感兴趣区记录DWI的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64例经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诊断结果显示前列腺癌35例,前列腺增生29例。当b取800s/mm2时,以前列腺癌组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0.87×10‐3 mm2/s ,而前列腺增生结节的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1.30×10‐3 mm2/s ,两组ADC之间无交叉,所以以ADC值≤0.87×10‐3 mm2/s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8.57%,特异性为89.66%,准确性为89.06%,Kappa=0.67,P <0.01,说明其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WI对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ADC值是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像(T2WI)及动态增强(DCE)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前列腺疾病中前列腺癌49例和非癌病例51例(包括46例前列腺增生、3例外周带炎症及2例前列腺结核).所有病例在常规MR检查基础上加扫DCE及DWI序列,DWI的b值为800 s/mm2.比较T2WI、DCE、DWI及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统计分析前列腺组织与非癌组织的ADC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DWI图像上,前列腺癌多呈明显高信号,6例局限于中央带前列腺癌得到正确诊断.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0.96±0.22)×10-3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56±0.23)×10-3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ADC值有小部分重叠.T2WI、DCE、DWI及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5.7%、87.8%、93.9%、100%.结论 T2WI、DCE及DWI三者联合应用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前列腺疾病中17例前列腺癌及23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以及膀胱内尿液的ADC值,统计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7例前列腺癌中15例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62±0.16)×10-3 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膀胱内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3.24±0.30)×10-3 mm2/s、(3.25±0.29)×10-3 mm2/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834).结论 DWI可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前列腺病变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选择感兴趣区域记录MR信号强度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诊断确诊前列腺癌26例,占52.00%(26/50);前列腺增生24例,占48.00%(24/50)。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在b=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三组之间ADC值比较亦存在明显差异(F=51.02、14.92、176.54,P0.05)。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b=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则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DC值测量对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可以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结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采用前列腺病灶采用磁共振扫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诊断确诊前列腺癌26例,占52.00%;前列腺增生24例,占48.00%。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三组之间ADC值比较亦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则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的Ktrans、Vc、Kep等DCEMRI参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两两比较可以发现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在Ktrans、Vc、Kep等DCE-MRI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则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有助于早期前列腺癌的发现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 5T磁共振弥散成像b值为1 200s/mm2时DWI图、ADC图及ADC值在早期中央移行带前列腺癌(PCA)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5例b值选用1 200s/mm2(或为多b值中含1 200s/mm2)的前列腺MR检查资料,将28例PCA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除行常规扫描序列采用T1WI、T2WI、DWI,DWI扫描外,b值均同时选用1 200s/mm2;后处理产生ADC图,测量ADC值。分析比较b值选择1 200s/mm2时常规MR检查+DWI图+ADC值对PCA的诊断符合率,第二组为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再增加ADC图对PCA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病理证实的PCA 88例,前列腺增生(BPH) 76例,前列腺炎5例。其中中央移行带早期PCA 28例,用第一种方法误诊4例,用第二种方法误诊1例。结论 1. 5T磁共振弥散成像选用b值为1 200s/mm2时能较好的反映PCA信号的变化,在DWI图及ADC图表现上具有信号差异,其中ADC图对PCA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DWI图,结合ADC值及常规MRI图像能提高中央移行带早期PCA的确诊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387例进行多b值DWI(b=800 s/mm2、1000 s/mm2、2000 s/mm2),比较急性脑梗死区各b值间的差异。计算各b值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计算不同b值下病变部位及对侧正常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各b值下病变部位的ADC值间的差异及病变区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结果 b=2000 s/mm2时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明显高于b=800 s/mm2、1000 s/mm2(P<0.05)。b=800 s/mm2、1000 s/mm2时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4.5%、100%、100%、64.7%、95.0%与94.8%、100%、100%、65.8%、95.3%,而b=2000 s/mm2时各项统计数据均为100%。不同b值病变部位与对侧正常组织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b值DWI诊断急性脑梗死优于较低b值,尤其是在小病灶的显示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常国庆  夏兆云 《武警医学》2018,29(4):358-360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面弥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组21例,前列腺炎组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25例,测量病变区及前列腺增生外周带的ADC值,并在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组ADC值为(0.74±0.10)×10-3 mm2/s,前列腺炎组为(0.98±0.07)×10-3 mm2/s, BPH组中央带为(1.21±0.09)×10-3 mm2/s,外周带为(1.38±0.14)×10-3 mm2/s,组间ADC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当ADC值为0.95×10-3 mm2/s时,诊断的敏感性达92.8%,特异性达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结论 磁共振DWI和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不同作用。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49例,其中早期前列腺癌30例(外周带中早期18例,中央带中早期12例),前列腺增生53例,前列腺炎7例。扫描序列采用T1WI、T2WI、DWI,DWI扫描,测量DWI高信号区ADC值及观察ADC图;动态增强采用钆喷酸葡胺20ml静脉推注后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三期,部分病例病灶区观察动态曲线。结果 27例外周腺体前列腺癌有1例误诊,而3例中央腺体前列腺增生误诊为前列腺癌,其中2例为b值选用800s/mm~2时,1例为b值选用1000s/mm~2时,而有4例前列腺增生误诊为前列腺癌,其中3例为b值选用800s/mm~2时,1例为b值选用1 000s/mm~2时。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早期外周腺体前列腺癌准确率较高,而选用不同的b值其准确率各不相同,其中b值为1 200s/mm~2能提高中央腺体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总体说来1.5T高b值弥散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动态增强,而两种检查方法结合应用可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ADC值测量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45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炎10例、前列腺癌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2例、10例健康志愿者.取病理前1个月内均行前列腺MRI 、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 和 800 s/mm2.并测定血清PSA值.结果 腺体增生为主型、间质增生为主型、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健康志愿者的ADC值分别为(1.91±0.15)×10-3 mm2/s、(1.37±0.14)×10-3 mm2/s、(1.89±0.19)×10-3 mm2/s、(1.17±0.17)×10-3 mm2/s 、(2.11±0.28)×10-3 mm2/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49.032,P=0.00 ,one-way ANOVA),两两比较(LSD)除前列腺炎组和腺体增生为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可以区分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前列腺癌ADC值进行比较。方法17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术前3个月内均进行了前列腺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电切术后对标本进行了组织学分类,将增生组织分为腺体型增生和间质型增生,并分别测量其ADC值。另外还选取了15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测量其癌区的ADC值。对所得3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腺体型增生、间质型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0±0.20)×10-3mm2/s、(1.56±0.18)×10-3mm2/s、(1.27±0.21)×10-3mm2/s,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47.366,P<0.01,one-way ANOVA),两两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腺体增生和间质增生间有62%的ADC值重叠,腺体增生和癌之间有22%的ADC值重叠,间质增生与癌之间有57%的ADC值重叠。结论用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与前列腺癌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部分重叠,以间质型增生重叠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肾脏病变患者在DWI成像时提供正常对照标准.资料与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DWI成像时b值分别采用0s/mm2、2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结果 不同b值下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双侧肾脏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63~240.324,P=0.000),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均高于肝、脾及胰腺ADC值.双侧肾脏皮质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高于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6~20.281,P=0.000).左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在b=500s/mm2、b=800s/mm2及1000s/mm2时均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800s/mm2时t=2.023,P=0.048;其余P=0.000).b=200s/mm2时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98;t=0.704,P=0.490;t=-0.314,P=0.757).结论 正常成人肾脏ADC值在不同b值下有差异,双侧肾脏平均ADC值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自愿者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ADC阈值在诊断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肝硬化组:肝硬化患者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30~76岁,平均(55.02±12.56)岁,Child-Pugh A、B、C级患者分别为18例、25例和10例。(2)对照组:健康自愿者30名,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30~79岁,平均(52.34±12.68)岁。两组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DWI,分别测量3组b值(500、800和1000s/mm2)下肝脏的ADC值。结果 b=500和1000s/mm2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b=800s/mm2高;同时b=500s/mm2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又较b=1000s/mm2高。结论 MR-DWI ADC阈值在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及诊断效能。方法:分析30例前列腺癌及2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IVIM-DWI图像,比较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的分子扩散系数、灌注分数、假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并分析各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0例前列腺癌IVIM-DWI参数分别为:D值=0.689(0.534,0.899)×10-3mm2/s、f值=0.095(0.065,0.120)×100%、D*值=0.028(0.017,0.043)×10-3mm2/s、ADC值=0.770(0.628,0.957)×10-3mm2/s;21例前列腺增生IVIM-DWI参数分别为:D值=1.132(0.990,1.239)×10-3mm2/s、f值=0.168(0.139,0.201)×100%、D*值=0.017(0.012,0.020)×10-3mm2/s、ADC值=1.290(1.155,1.430)×10-3mm2/s。前列腺癌的D值、f值及ADC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P<0.001),D*值高于前列腺增生(P=0.002)。D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9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f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D*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5.7%,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结论:IVIM-DWI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D值、f值、D*值及ADC值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效能高,尤其是D值与ADC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的MR扩散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初步评价MR扩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行性。方法2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20例前列腺正常的对照组受试者行MR DWI检查,使用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b值为1000s/mm2。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测量每位受检者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48例中44例(91.7%)获得前列腺外周带和膀胱的ADC值。24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35±0.06)×10-3mm2/s,20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为(1·35±0.30)×10-3mm2/s,前列腺癌灶较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低(t=11.99,P=0.00)。前列腺癌患者膀胱的ADC值为(1.27±0.21)×10-3mm2/s,对照组膀胱ADC值为(1.29±0.30)×10-3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48)。结论MR DWI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前列腺癌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差别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b值DWI对低PSA水平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SA水平10μg/l的前列腺癌患者21例及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25例的高b值序列DWI扫描数据。测量病灶区ADC值。t检验比较低PSA水平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之间的ADC值的差别。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低水平PSA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组病灶的ADC值(×10-3mm~2/s)分别为:0.663±0.148 vs 0.886±0.25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1)。鉴别低水平PSA的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ROC曲线下面积0.768,阈值0.0008,敏感度71.4%,特异度72%。结论高b值DWI对低PSA水平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伴间质炎的鉴别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MR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方法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0例,58个病灶,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检查使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DWI显示92.3%(24/26)的良性病变和96.9%(31/32)的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4.8%(55/58)。各b值良性组、恶性组和正常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b=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1.4276×10^-3mm/s为界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4.6%,准确性为87.9%。结论(1)DWI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非常高。(2)ADC值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有价值的参数。(3)b=1000s/mm^2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良性组14例(6例内膜增生、8例内膜息肉),恶性组41例(39例内膜癌、2例癌肉瘤).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及DW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1000s/mm2),分析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和测定ADC值.结果 良性组DWI图12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平均ADC值为(1.34±0.19)×103mm2/s;恶性组DWI图34例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余下7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84±0.14)×103 mm2/s;恶性组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P=0.042),以1.07×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达92.9%、97.6%、96.4%.结论 DWI及ADC值测定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恶性肿瘤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胃腺癌38例,胃淋巴瘤1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MRI(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常规MRI胃恶性肿瘤检出敏感性为91.7%(44/48);DWI成像检出的敏感性为100%(48/48);DWI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恶性肿瘤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45.33±170.10,正常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9.80±36.24;在b值为800s/mm2时,胃恶性肿瘤平均ADC值是(0.87±0.11)×10-3 mm2/s,正常胃壁平均ADC值是(1.79±0.1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患者平均ADC值是(0.83±0.07)×10-3 mm2/s,胃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是(1.03±0.0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