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tumors,IPM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10例IPMT患者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将动脉期、胰腺期和肝脏期数据传至工作站,重组成层厚0.5 mm、间距0.5 mm的高分辨率图像,行曲面重组(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分析主胰管、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血管的CT征象,并将CT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主胰管扩张7例,胰腺实质内囊性病变8例,主胰管和(或)囊性病变内结节样突起5例,胰腺周围血管未见明确动、静脉受累.CT拟诊主胰管型IPMT 2例,分支胰管型IPMT 5例,混合型IPMT 3例,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IPMT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扩张的主胰管内见实性成分的肇结节.(2)6例分支胰管型,除l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外,其余均为腺瘤;MRI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胰腺内囊性病灶,囊性病灶多呈"葡萄"样外观,其内可见索条形分隔及乳头状突起的壁结节.(3)混合型1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结论 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影像特征,以鉴别其良恶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经MRCP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主胰管型2例,分支型2例及混合型1例。肿瘤病灶位于胰头或钩突部2例,胰体尾部2例,胰尾部1例,在CT及MR像上表现为胰管扩张呈圆桶状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可见结节状突起,增强扫描壁结节呈轻中度强化或呈多囊状葡萄串样低密度影,MRCP清晰显示了扩张的胰管及分支的形态,胰管分支与主胰管相通。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有明确的影像特征,有助于良恶性鉴别,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9例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66.3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8例单发,1例多发。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呈多房囊样表现4例、呈分叶状3例、呈孤立单囊状2例;5例囊内见轻度强化壁结节。MRCP及薄层图像上能够显示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囊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MRI在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和MR胆胰管成像(MRCP)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恶性潜能中的诊断效能并评价其一致性。材料与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免除了知情同意的要求。在129例病理已经确诊的胰腺IPMN中,3位评价者独立评价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螺旋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胰腺IPMN的螺旋CT表现。结果:主胰管型IPMN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IPMN5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6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CT诊断IPMN恶变6例,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结论:螺旋CT能够显示胰腺IPMN的病理特征,并可做出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的MRI表现。结果研究证实,12例中有主胰管型3例和分支胰管型9例。主胰管型MRI表现为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可伴有胰腺实质的萎缩;分支胰管型MRI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型囊性病变,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表现,包括胰管扩张的程度、范围,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和强化方式等。采用曲面重建技术显示扩张的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结果12例IPMN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8~85岁。肿瘤位于钩突部7例,胰腺体部3例,胰腺头部和尾部各1例。分支胰管宽度>5 mm者10例,主胰管宽度>5 mm者4例,其中2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胀和胰腺实质内肿块。分支胰管型8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型1例。病理结果显示腺瘤4例,交界性肿瘤5例,腺癌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患者1男,58岁.间断性上腹痛 5年,外院诊断"急性胰腺炎",给予抑酸、抑酶等治疗后无效,2015-08来本院就诊.CT示胰头部肿大,内见大小约1.3 cm×0.9 cm低密度影,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胰周脂肪间隙模糊(图1A,B).沿着主胰管的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图像可见病灶内囊性部分与主胰管相通(图1C).MR 示胰头肿块 T1WI 等低信号、T2 WI等高信号,内部见液体信号.术前影像诊断: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术后病理:胰腺嗜酸细胞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oncocytic papillary neoplasm, IOPN)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误诊原因是将肿块内的囊性低密度影(即扩张的主胰管)误认为PC囊变坏死区,未发觉囊性低密度影与上游主胰管相通,且IOPN较为罕见,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胰管内乳又状黏液性肿瘤的CT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对照,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54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患者亦进行了B超检查,1例行MR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6例,胰头颈体部低密度肿块1例,胰腺体积增大1例,肿块最大径5.6~9.5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肿块边界尚清晰,1例病灶与胃后壁紧密粘连。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5例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黏液溢出者3例,胰头体部胰管中断1例,4例全程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ERCP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 胰腺真性囊肿2例,潴留性囊肿1例,囊壁薄光滑无结节.假性囊肿11例,其中6例伴有胆管和/或胆囊结石.黏液性囊腺瘤5例,位于胰体尾部,囊腔直径均>2 cm,其中乳头状腔内突起1例,胰周侵犯,淋巴结肿大2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均在胰头部,呈多囊性病灶或蜂窝状3例,囊肿直径<2 cm,囊肿直径>2 cm 1例,伴壁结节2例.导管乳头状瘤1例,显示主胰管明显扩张,胰头部可见结节影.胰腺脓肿2例.结论 64排螺旋CT在显示胰腺囊性病变方面有其优点,对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撕裂伤的CT表现。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胰腺撕裂伤病例资料,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普通CT扫描层厚5mm,螺旋CT均行薄层多平面重组(MPR)。结果:胰腺内血肿3例,胰腺局限或弥漫性肿胀11例,网膜囊积液12例,胰周积液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18例,平扫9例胰腺实质内可见低密度撕裂口,增强扫描所有病例胰腺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撕裂伤口,其中胰头5例,胰颈8例,胰腺体尾部5例。主胰管损伤CT诊断符合率70%。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2例。结论:胰腺撕裂伤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薄层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胰腺撕裂伤。CT对主胰管损伤的判断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5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腺尾部;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所有病例胰管、胆管均未见扩张。增强后肿块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无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CT表现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表现,其中腺瘤3例、交界性腺瘤3例、腺癌1例。结果:①主胰管型3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十二指肠乳头肿大;②支胰管型5例,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呈单囊或多囊状,可见分隔、壁结节,和主胰管相通;③混合型1例,该型包括与主胰管相连囊性病灶、主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 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 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相似文献   

19.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平扫,16例加CT增强扫描。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行全腹部CT扫描,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然后将ASI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MPR阑尾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阑尾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获得CPR阑尾图像。结果:MPR/CPR阑尾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直观,能清晰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诊断正确率达96%(24/25)。结论:MPR/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阑尾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阑尾全貌,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输尿管癌与输尿管转移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与输尿管转移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及8例输尿管转移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所有病例常规进行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CT尿路成像(CTU)、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方法重组,观察输尿管癌和转移癌的影像特点、强化方式及两者的CT表现差别.结果 12例输尿管癌多数发生于左侧;病理为移行细胞癌11例,鳞癌2例;CT表现为输尿管梗阻端管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以静脉期强化较明显,MPR及CPR显示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或管腔中断,并伴有梗阻端以上输尿管、肾盂的轻中度扩张积水;8例输尿管转移癌表现为输尿管管壁增厚或管腔中断以及输尿管周围软组织肿块影,部分病例可合并有管腔内充盈缺损征象,其梗阻上方输尿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病变段输尿管的强化程度与原发肿瘤基本一致,CTU显示对比剂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病变输尿管僵硬.结论 多层螺旋CT 3期增强扫描结合CTU、MPR、CPR等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输尿管癌及输尿管转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