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 CT(DS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价值。方法对46例 CCHD 患者、共107处畸形的DSCT血管图像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手术证实心内畸形49处,心外畸形58处;DSCT与TTE诊断心内畸形准确率为81.63%(40/49)、93.88%(46/49),心外畸形准确率为94.83%(55/58)、58.62%(34/58),心内、外畸形总准确率为88.79%(95/107)和74.77%(80/1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CT与TTE结合对心内、外畸形诊断准确率达到94.39%(101/107),高于单一DSCT、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联合TTE提高CCHD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核素显像心肌灌注缺损与CTCA示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不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探讨和评价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CTCA和MPI患者478例。按目测法将CTCA所示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管腔闭塞,将MPI结果分成灌注正常和灌注缺损,分别在病例和血管水平统计各组灌注缺损的发生率。以MPI为参考标准,将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冠脉狭窄程度判定界值设为≥50%或≥75%,在病例水平和血管水平上确定该方法的诊断效能。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78例患者中58例出现MPI灌注缺损。无论按病例水平还是血管水平分析,各组灌注缺损发生率有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趋势(χ^2=116.62和483.83,P均〈0.05)。在病例水平上分析,当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62.1%(36/58)或34.5%(20/58)(χ^2=8.84,P〈0.05)、84.5%(355/420)或97.1%(408/420)(χ^2=40.16,P〈0.05)、35.6%(36/101)或62.5%(20/32)(χ^2=7.19,P〈0.05)、94.2%(355/377)或91.5%(408/446)(χ^2=2.18,P〉0.05)、81.8%(391/478)或89.5%(428/478)(χ^2=11.66,P〈0.05);在血管水平上分析,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8.8%(40/68)或30.9%(21/68)(χ^2=10.73,P〈0.05)、95.9%(1768/1844)或99.0%(1826/1844)(χ^2=36.72,P〈0.05)、34.5%(40/116)或53.8%(21/39)(χ^2=4.59,P〈0.05)、98.4%(1768/1796)或97.5%(1826/1873)(χ^2=4.14,P〈0.05)、94.6%(1808/1912)或96.6%(1847/1912)(χ^2=10.31,P〈0.05)。结论心肌灌注缺损的发生率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有升高趋势。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佳。当判定界值为≥75%时,其阳性预测值较判定界值为≥50%时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及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双源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新生儿及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新生儿及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年龄7d~20个月,采用DS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舒张末期重建原始图像,并在图形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漫游处理.同期所有病例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进行心导管检查,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DSCT共检出90处心内外结构异常,超声心动图检出65处.9例经手术、血管造影证实的心内外结构异常共50处,DSCT检出其中的心内畸形14/16处、心室大血管连接异常3/3处、心外血管异常30/31处,超声心动图分别检出16/16处,3/3处和17/31处,DSCT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率为98%.结论:DSCT是新生儿及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检查的一种良好无创影像技术,对血管病变诊断优于超声心动图,对心脏本身以及心脏大血管连接的诊断与超声心动图相当,两者联合应用可在绝大多数病例中避免创伤性的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钱波  李强  徐烈富  孟名柱  潘昌杰  钱农   《放射学实践》2013,(12):1283-1286
目的:探讨Minidose技术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临床怀疑为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DSCT采用序列扫描模式,总扫描时间窗35%~95%R—R间期,其中40%~70%R-R间期时为全电流输出,数据用于冠状动脉重建,其余间期使用全电流的20%输出,数据用于左心室功能分析。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法,将冠脉图像分为16段,并采用4级法对每段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将DSCT检查时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并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顺利完成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分析。共评价冠状动脉525段,其中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53%(512/525),平均辐射剂量为(3.75±0.89)mSv。DS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0.05),且两者相关性好(r=0.68)。结论:Minidose技术可以用于DSCT冠状动脉成像兼顾左心室功能分析的“一站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平均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在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7例CHD患者的MSCT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所有病例行MSCT增强心脏检查,原始图像在工作站经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法重组.患者平均年龄11.7岁(1~52岁),男36例,女21例.所有病例同期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47例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42例手术治疗.结果以手术或CAG检查为诊断标准,64层MSCT在CHD心外大血管畸形方面诊断符合率为95.9%(47/49),明显优于ECHO(χ2=14.69,P<0.001);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91.5%(54/59),与ECH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符合率100%(39/39),与ECH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P>0.05).结论 64层MSCT在CHD诊断中是一种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117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畸形的术前DSCT和超声心动图(Echo)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全部检查均符合诊断要求,发现心外结构异常304处,DSCT可清晰显示先心病心外畸形特点及侧枝循环情况,DSCT、Echo及二者联合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294/304)、78.9%(240/304)9、7.7%(297/304),DSCT对心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Echo,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SCT与二者联合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无创检查技术,各种重建图像能够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外结构异常,检出优于Echo,对先心病特别是复杂型先心病的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DSCT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7例,34例行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33例行前门控序列扫描(序列扫描组)。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结果:大螺距扫描组与序列扫描组大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3,P>0.05),大螺距扫描组心内结构和冠状动脉近中段评分低于序列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4、4.728,P<0.05)。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的CT值、噪声值及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36±0.08)mSv、(0.51±0.0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0,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82%、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05)。结论: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用于小儿先心病能够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符合率,且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唐翔  吕滨   《放射学实践》2010,25(6):627-63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22例经手术证实,对DSCT诊断APVC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诊断APVC的符合率为100%(22/22),对伴发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0.9%(20/22)。DSCT诊断完全型APVC 20例57.1%(20/35),最常见异常连接血管为上腔静脉48.9%(23/47)、垂直静脉42.6%(20/47),多数存在伴发畸形95%(19/20),房间隔缺损最常见52.6%(10/19)。DSCT诊断部分型APVC 42.9%(15/35),最常见异常连接为右肺静脉连接至右心房占51.6%(16/31),多数存在伴发畸形86.7%(13/15),房间隔缺损最常见46.2%(6/13)。结论:DSCT可以满足APVC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放射性核素肺显像的2种评价标准和临床肺栓塞危险度分层对诊断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一致性和效能。方法分析2005年10月至2007年7月共104例连续性临床疑诊急性PTE患者的放射性核素肺显像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麦克马斯特(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核素肺显像修订版肺栓塞诊断前瞻陛研究(RM—PIOPED)评价标准、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调查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进行诊断。以汇总肺动脉增强CT扫描(CTPA)、肺动脉造影(PAA)、各实验室检查、临床病史及临床治疗反应讨论得出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诊断”,然后比较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和诊断效能。采用Kappa分析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配对,检验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之间:PISA—PED评价标准与RM—PIO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92,P〈0.05);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与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差(Kappa值均为0.35,P均〉0.05)。104例患者中55例被诊断为急性PTE,占52.9%。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分别为69.1%(38/55)、90.9%(50/55)、92.7%(51/55);特异性分别为73.5%(36/49)、73.5%(36/49)、75.5%(37/49);准确性分别为71.2%(74/104)、82.7%(86/104)、84.6%(88/104)。对于该2种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特异性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5,0.05,P均〉0.05);RM-PIO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与PISA—PED评价标准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但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的灵敏度与2种评价标准之间?  相似文献   

10.
吴越  梁长虹  杨本强  关长群   《放射学实践》2010,25(4):393-3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诊断中的优选应用。方法:对5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后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以手术后所得到的诊断结果为对照,并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将三种检查方法所得到的诊断准确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证实畸形共149处,其中心内畸形66处,心外畸形83处。多层螺旋CT(MSCT)、超声心动图(UCG)和心血管造影(CAG)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0%、100%和98.5%,三者诊断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98,P〉0.05);MSCT、UCG和CAG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78.3%和97.6%,MSCT和CAG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UCG(χ^21.58,P〈0.01和χ^2.08,P〈0.05),MSCT与CAG之间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7,P〉0.05)。MSCT与UCG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至98.7%。结论:MS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UCG有优势,而UCG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MSCT与UCG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但对显示体-肺侧支,肺血管特别是外围血管的发育,测量心脏及大动脉内压力等,目前仍需依靠有创性的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在探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NB患儿,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局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将骨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分为5级(不可见、模糊、可见、清晰、非常清晰),良恶性诊断的确定性分为3级(不确定、可以确定、十分确定),诊断效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显像图像在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及探测恶性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NB患儿,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骨病灶72个,有5个骨病灶未能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和单独SPECT显像均分别发现骨病灶77个。对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均优于平面显像(日值均为69.000,P均〈0.05)。平面显像和SPECT显像诊断恶性骨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45.45%(35/77)和62.34%(48/77;χ^2=4.416,P〈0.05),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平面显像有提高,分别为82.35%(42/51)和53.19%(25/47)、88.46%(23/26)和40.00%(10/25)、84.42%(65/77)和45.45%(35/77),χ^2=12.571,14.016和25.667,P均〈0.01。与SPECT显像的特异性(14/26,53.85%)和准确性(48/77,62.34%)相比,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χ^2=7.589,9.606,P均〈0.01),两者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SPECT和CT融合显像骨病灶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优于SPECT(H=28.000,P〈0.05)和平面显像(H=21.000,P〈0.05)。结论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能探测到NB患儿更多的骨病灶,是一种较好的探测NB患儿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T及N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与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T)及淋巴结(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30例NSCLC患者^18F-FDG PET/CT与CT在T及N分期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和CT在T分期中准确性分别为86.7%,73.3%(P〉0.05);对115站胸内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8.8%,95.2%,87.8%和43.8%,88.0%,75.7%,2种方法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65站纵隔淋巴结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5%,97.7%,95.4%和57.1%,81.8%,73.8%,2种方法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分期中准确性分别为76.7%,66.7%(P〉0.05)。结论 ^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较CT更有助于NSCLC术前T和N分期,尤其在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检查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拟诊断为冠心病82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冠心病组的IM T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6.36、4.95, P <0.05)。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中软斑、硬斑及混合斑等病理分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3.97、63.77、4.90, P <0.05)。按照IMT>1.3mm为斑块形成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的斑块形成率为8.00%(4/50),冠心病组的斑块形成率为53.66%(44/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冠心病组的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8,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临床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薄层小视野高分辨 MRI结合DCE-MRI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1例经超声检出的卵巢肿块患者,均行盆腔MRI平扫、病变区薄层小视野高分辨MRI和DCE-MRI。分析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51例患者共检出57个病灶。常规 MRI、薄层高分辨 MRI对卵巢肿块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96%(49/57)和96.49%(5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和薄层高分辨 MRI分别结合DCE-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2.98%(53/57)和100%(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结合薄层高分辨MRI与常规结合DCE-MRI检查对卵巢肿块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层小视野高分辨 MRI 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薄层小视野高分辨 MRI 结合 DCE-MRI可以明显提高卵巢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但薄层高分辨 MRI尚不能取代DCE-MRI。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比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35例经手术证实的CCHD的MSCT资料,术前均行经胸心脏二维超声(TTE)检查,其中17例有X线心血管造影(CAG)对照。结果手术证实畸形共136处,MSCT、TTE及CAG总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4.9%、72.1%,95.3%;其中心脏畸形47处,MSCT漏诊4处,TTE漏诊2处,CAG漏诊1处,3种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大血管畸形共计89处,MSCT、TTE、CAG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6%,59.6%,95.1%,MSCT(χ^2=35.76,P〈0.01)及CAG(χ^2=17.17,P〈0.01)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TTE,MSCT与CAG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MSCT与TTE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达97.8%。结论MSCT能客观清晰地显示CCHD的病理解剖形态,对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大血管畸形的诊断明显优于TTE,在CCHD的无创性检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探讨双源64排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源64排螺旋CT对30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底,扫描层厚0.7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将原始图像送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摄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患者1周后行DSA检查,以DSA作为参考标准,对诊断一致性、敏感性、特异性和狭窄部位的检出准确率进行计算。结果在720个动脉节段中,700个节段在CTA和DSA均可以显示,以DSA作为诊断标准,双源64排螺旋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97.8%、97.8%;对于显示中度以上的狭窄,双源64排螺旋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7%、97.6%、95.6%;双源64排螺旋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与DSA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937)。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A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彩色3D成像(C3D)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总结C3D的应用经验。方法:使用美国Marconi SCT(Sele CT/SP),改进图像处理技术,完成284例1704幅C3D图像(样本组),并设置了随机抽样等量的无C3D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样本组在定位诊断准确性上头部达100%(73/73)、胸部98.31%(58/59)、腹部98.82%(84/85)、其他98.51%(66/67).合计98.94%(281/284),与对照组比较P值〈0.Ol,有高度显著差异,具十分明显的诊断意义;在定性诊断方面样本组头部达97.26%(71/73)、胸部94.92%(56/59)、腹部97.65%(83/85)、其他98.51%。(66/67),合计97.18%(276/284),与对照组比较除胸部P值〉0.01〈0.05外,其余部分P值均〈0.01,定性诊断仍有显著价值。结论:研究证明,随CT技术的改进C3D图像具有十分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向纵深发展,C3D图像立体直观易于表达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时相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SSFP)对先天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平均心率108次/分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收缩末期和舒张中晚期的双时相3D SSFP成像,对图像质量及对比噪声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心电触发收缩期延迟时间为180~300ms,平均(235.41士35.59)ms;舒张期延迟时间为384~550ms,平均(443.77土50.81)ms。3DSSFP收缩期图像上显示心内结构及肺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清晰度优于舒张期,两者间图像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舒张期图像上对无狭窄主动脉及肺动脉的显示清晰度高于收缩期,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收缩期图像上心内结构的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舒张期,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在收缩期图像上的CNR均高于舒张期,但仅下腔静脉CN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和肺总动脉则在舒张期图像上的CNR高于收缩期,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肺动脉辫及辫下狭窄的肺动脉分支在收缩期的显示率(39.1%)明显低于舒张期(73.9%)。结论:双时相3DSSFP综合利用收缩期和舒张期不同时相的成像优势,能更准确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及心外大血管结构的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在定位诊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6岁)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肾性SHPT患者影像学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99Tc^m-MIBI双时相SPECT/CT显像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SHPT的诊断效能,同时对延迟显像中甲状旁腺摄取的最高放射性比值(T/NT)与患者近期全段PTH(iPTH)水平及术中切除的相应甲状旁腺体积的关系作分析。采用x^2检验、Pearson相关或S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和CDUS诊断SHP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66.67%(44/66)、100%(14/14)、100%(44/44)、38.89%(14/36)、72.50%(58/80)和78.19%(43/55)、52.38%(11/21)、81.13%(43/53)、47.83%(11/23)、71.05%(54/76)。二者诊断SHPT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和9.26,均P〈0.05),其余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97、0.04和0.46,均P〉0.05)。最高T/NT与患者iPTH水平及手术切除的相应甲状旁腺体积均呈正相关(r=0.638,rs=0.571,均P〈0.05)。结论^99Tc^m-MIBISPECT/CT显像诊断SHPT的特异性高于CDUS0^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可准确定位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