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峰  周静然  赵传军  王勇  余河  黄博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2-3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连续容积扫描),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AIH患者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23例。MSCT征象:25例均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厚度≥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平扫呈高密度11例,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8例,等密度6例。21例见钙化内移征象,5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征,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8例,内膜渗透3例,血肿分层征象2例。并发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6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2例。结论:M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访观察,可以作为AIH的首选诊断及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平扫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稍高密度增厚,内壁光滑,血管成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无强化,钙化内移2例,伴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AIH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5例主动脉壁增厚均5 mm,其中17例新月形增厚,8例环形增厚,伴内膜钙化移位3例,穿透性溃疡6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合并心包积液;增强扫描后23例增厚的主动脉壁未见强化,2例静脉期壁内可见小片絮状强化。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及AIH,为临床AI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AIH)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MSCT增强前后扫描,发现17例AIH,并对保守治疗15-30天后的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17例AIH,A型4例,B型13例。CT表现:①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5mm,平扫血肿高密度5例,等密度3例,低密度9例,增强后均表现为充盈缺损;②6例见钙化的内膜内移;③12例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④经内科保守治疗后,8例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MSCT能清楚显示AIH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是诊断AIH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对治疗后AIH的转归提供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12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9例.MSCT表现:主动脉壁呈新月形增厚12例,厚度为10~16 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斑块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3例;内膜渗漏4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左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夹层1例;3例治疗后随访可见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呈动态变化.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厚度及有无并发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波  张翱  杨全  李震 《放射学实践》2014,(6):680-683
目的:分析副脾CT误诊原因,通过CT量化分析,提高对副脾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副脾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各期副脾及主脾的CT值。结果:13例副脾平均CT值动脉期85.3 HU,静脉期105.2 HU,延迟期70.7 HU。正常主脾平均 CT 值动脉期103.8 HU,静脉期117.3 HU,延迟期81.7 HU。通过量化分析:副脾各期CT值均比主脾略低,但是其三期动态增强,CT值动态变化形态与主脾一致,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 值进一步增高,延迟期后强化程度减低。结论:副脾有典型的CT表现,通过CT量化分析,可提高对副脾的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2000年4月1500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263例,其中2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21例,女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matron 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不典型夹层EBCT血管造影(EBCTA):直接征象为:(1)25例主动脉壁均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达5-23mm,平均15.3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CT值50-87HU,累及长度为2.5-49.0cm,平均16.3cm;(2)内膜钙化移位5例;(3)6例治疗后EBCT随访,管壁厚度呈动态变化。间接征象为:(1)主动脉壁增厚溃疡形成7例;(2)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2例。上述征象结合临床急性胸痛病史,诊断可以成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StanfordA型)6例;仅累及降主动脉(StanfordB型)19例。全部病例临床均采取保守治疗,其中6例EBCT复查,3个月至1年血肿吸收。结论 急诊胸痛鉴别诊断中EB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 529例行丰动脉血管成像及超声检查,其中诊断壁内血肿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岁.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64排CTA诊断IMH21例,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7例(P<0.05).IMH的CTA表现为半月状、环状增厚的动脉壁内血肿,伴有钙化灶内移(17例)、穿透件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及胸腔积液(15例);按Standford分型可分为A型9例和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是一种五创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辉   《放射学实践》2011,26(3):317-3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及CT和MRI诊断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及5例可疑壁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12例因胸痛或腹痛入院、经CT或MRI扫描时发现,4例为外伤或内科疾病行胸部或腹部检查时意外发现;另外搜集18例主动脉夹层及1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7例,新月形增厚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4例,腔内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内无对比剂进入。5例可疑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管壁轻度环形增厚。18例主动脉夹层均可见真假两腔及内膜片,其中14例其真假腔在横轴面图像上表现为"D"字形或反"D"字形,真假两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11例主动脉瘤表现为血管瘤样扩张或梭形扩张,无真假两腔和内膜片,其中8例可见附壁血栓。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并与主动脉其它常见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左侧6例,右侧2例,肿瘤大小1.3~6.2cm,平均(4.4±1.6) cm。肿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7例呈卵圆形,1例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术后被证实由两枚肿块组成。3例较小肿瘤(最大径≤4cm)密度均匀,5例较大肿瘤(最大径>4cm)中有3例密度不均,内见囊变坏死。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19.7~33.4HU,平均(26.3±4.5)HU,增强后动脉期7例中重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CT值23.5~64.9HU,平均(49.4±12.7)HU,CT值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39.4~86.8HU,平均(67.4±13.2)HU。8例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24月,仅1例术后复发,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例复发的病例报道。结论 CT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K粉)相关性膀胱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滥用氯胺酮(K粉)所致膀胱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有吸食K粉病史(1~10年)患者的泌尿系统CT平扫、增强扫描资料,分析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CT特征.结果 10例患者CT扫描均见膀胱体积缩小,膀胱壁不规则增厚,以两侧壁增厚明显,增厚3-10 mm不等,7例膀胱腔呈"葫芦征".增厚膀胱壁平扫CT值40-45 HU;增强后扫描为52-72 HU.3例合并双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双侧输尿管管壁不均匀增厚.结论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具有一定的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及病史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IMH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按Stanford分型,4例均为B型,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内壁光滑,平扫为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主动脉腔内未见分隔。结论:CT对IM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和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 16排螺旋CT对11例IMH行平扫和CTA扫描.3例行腔内支架隔绝术,8例保守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后随访2~4次,随访时间15~210 d(平均112.5 d).结果 A型IMH 3例,B 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7例完全吸收,2例部分吸收,2例进展成夹层动脉瘤.结论 MSCT能对IMH作出明确的诊断,并可作为IMH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0例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其中不典型夹层13例,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3例,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Stanford B型夹层2例,动脉瘤样夹层1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主动脉不典型夹层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的低密度血肿包绕,常可见穿透性溃疡或钙化内移等征象;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有2~3个内膜片,3~4个腔,瘤体管径较大;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B型夹层见升主动脉管壁低密度新月形或环形增厚,降主动脉则见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动脉瘤样主动脉夹层见降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破口大,内膜片不易发现.1例外伤性夹层于主动脉弓峡部及降部起始见破裂内膜片.结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清晰显示,是极适用于胸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叮表现及其特点。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然后行1.25mm重建。结果:9例肿瘤发生于回肠近段3例,回盲部5例,空肠1例。CT平扫表现:肠壁环形增厚7例,厚度从1.2—4.6cm,平均2.5cm;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系膜侧形成分叶状肿块;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CT值上升8—13HU。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埋2例,无受压移位。结论:肠壁环形增厚、无明显强化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3个主要CT特征。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和肠系膜血管的单纯包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H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2例PSH均为单发病灶,中央型3例,周围型9例,发生于右肺7例,左肺5例,9例位于胸膜下,肿瘤大小7mm×8mm~50mm×45mm。CT平扫12例PSH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见"尾征",2例见"晕征",1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见"浅分叶征",3例病灶边缘部分见沙粒状钙化,12例PSH均未见"毛刺征"。增强扫描肿瘤呈持续性进行性显著强化,动脉期、实质期CT值比平扫平均增加35 HU和65HU。7例PSH动脉期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特别是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葡萄胎病人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100%)CT表现为:子宫明显增大,宫腔内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泡影及等密度软组织影,子宫肌层不规则增厚且厚薄不均,其内亦可见低密度囊泡影,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及等密度软组织明显强化,CT值增加30~50HU。结论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在其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7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7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右侧6例,左侧1例。肿瘤直径3.7~7.5cm,平均4.6cm。肿瘤平扫cT值16.2—31.7HU,平均24.3HU;动脉期增强CT值20.9—36.6HU,平均30.2HU;门静脉期增强CT值27.4~45.5HU,平均36.0HU。所有肿瘤边界清楚,瘤体自身受压变形4例,形成伪足样尖角3例。5例肿瘤推移下腔静脉,其中,2例瘤体部分包绕下腔静脉,所有病例下腔静脉形态均正常。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呈嵌入性生长,容易推移或包绕但不压迫邻近血管。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度延迟强化,但动脉期强化轻微,类似囊性肿瘤。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此病的诊断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CT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C11例,术前均经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静脉期(70—80S)扫描,复习CT扫描表现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11例ACC中,右侧5例,左侧6例。直径4.1—16.0cm,其中,〈5.0cm者2例,5.0—10.0cm者4例,〉10.0cm5例;肿瘤境界清楚3例,邻近脂肪间隙见条索状异常密度影3例,邻近实质脏器受侵犯5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1.9~46.7HU(平均35.3HU)、30.5~65.8HU(平均47.1HU)和52.6~97.0HU(平均74.2HU)。肿瘤中央坏死形成假囊肿4例,网络状改变6例,实质为主伴小囊变1例;6例网络状改变者动脉期可见显著强化的不规则肿瘤血管:结论ACC具有较明显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